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莫泊桑的《项链》,作品背景,意义,以及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6:36:27
莫泊桑的《项链》,作品背景,意义,以及影响
还有对人物的评价
莫泊桑的《项链》,作品背景,意义,以及影响
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
  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人拜金主义、金钱之上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结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线性情节小说,以一个单一连贯的情节故事为主,语义层面上以主人公为了夜会借一挂项链为线,按照“真相迟现”的组织原则来结构.在情节序列上是一链状结构,在情节的衔接上是一种锁链式的因果连节,在情节的发展上是层递式的推进,其线性情节的深层蕴藉着作者对历史与人性的丰富体验与思考.
  小说中通过玛蒂尔德这一个人物,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玛蒂尔德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那里有金碧辉煌的住宅,有精美华贵的衣着和食品,男男女女整天无所事事,以调情取乐,连仆人都是懒洋洋地在客厅里打瞌睡.这是一种不劳而获、腐朽糜烂的寄生生活.玛蒂尔德很羡慕这样的生活,想挤而挤不进去,原因何在呢?就因为她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小说中写到,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尽管她长得漂亮也是枉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也就没有前途,没有一切.婚姻也不例外.在法国,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一个待嫁的女子必须有一笔陪嫁费.男方娶亲,首先看陪嫁,一个女子如果没有优厚的陪嫁,那么,她就找不到有钱有势的丈夫.玛蒂尔德没有陪嫁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的不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然,如果她嫁了路瓦栽之后,安于现状,不再想入非非,也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因为在那个社会中,他们的生活也算得上是小康的水平了.路瓦栽有固定的职业,继承了一笔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平时还略有节余,他们雇上一个女佣(虽然那是一个语言习俗不同于巴黎的布列塔尼女人,使唤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饭菜里还常能有炖肉.总之,是过得去的了.可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总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总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挤进上流社会.于是,她以现状为苦,以向上爬为理想,结果踏上了不幸的道路.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奥秘,她懂得: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一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决定的必然性.后来,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签了成千上万的借约,从此受到高利贷的盘剥,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他们辞退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担负了全家的粗活,每天要为一个铜子与商贩们百般争论.路瓦栽也要在傍晚为商人誊清账目,在晚上抄写东西,抄一页挣五个铜子.十年之后,娇嫩美貌的玛蒂尔德变成了粗俗苍老的妇人,连老朋友都不敢与她相认.这种生活并不算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底层、最艰难的生活.但是,它与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使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带来的生活上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人们一旦落入高利贷的深渊,那就有吃不完的苦头.莫泊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不合理现象,而玛蒂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为追求上流社会的奢华而不幸地坠入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就这个意义上讲,莫泊桑对于玛蒂尔德又不无同情之心.那么,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所羡慕的那种奢华生活抱什么态度呢?小说中对于项链这个小道具的描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就可以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免遭冷遇,出足风头.它仿佛是上流社会人们的一个符证,是那里的豪华生活的一个象征.然而,最后发现那不过是一件骗人的东西,它那耀眼的光彩掩盖了它的虚假的本质,这个结尾发人深省.人们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玛蒂尔德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虚伪的本相;那一夜豪华的舞会上,珠光宝气,争娇斗妍,然而谁知道那里有几多真相,几多伪装.玛蒂尔德追求的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名利场!《项链》能透过上流社会表面的豪华威严,揭露出它腐朽、虚假的本质,我们不能不叹服莫泊桑这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
  莫泊桑名作的主题,一般教材和文章都认为是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本篇通过研究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思想及其作品的一般结构,并联系作品具体分析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及玛蒂尔德自身思想行为的可肯定性,论证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哀叹,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