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3篇古诗词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23:52:31
急需3篇古诗词鉴赏~~~~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菁苔上.
[简要评析] 这首《鹿柴》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简要评析] 王昌龄被称为唐朝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含蕴无穷,为世人所推崇.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艺术性高,个性鲜明.王昌龄此诗的写作是在江宁丞任内,时间是在天宝元年(742)后.在此以前,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从汜水尉任上被贬到岭南.手又贬到江宁为县丞.至天宝七年(748)又被贬到荒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可谓屡遭贬斥,仁途乖蹇.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殷 在《河岳黄灵集》中说:“昌龄为人,仁有余也.奈何晚节不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其意为王昌龄晚年不注重小节,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并两次被贬到荒僻之地.而实际上并非是王昌龄的过错,这只是从王的“铖畏谗口疾”(《为张 赠阎使臣》)、“世情多是非”(《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句中使可知晓,实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缘故.本诗前两句中凄风苦雨式的景色描写,可谓诗人险恶处境的形象化表现,面对包含着丰富内蕴的寒雨孤山的描写,只有将寒雨孤山看作险恶处境的艺术化体现:寒雨即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孤山即自己的势单力薄,才能同下文联系得更为紧密,才能更好表现此刻诗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态.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现已成为名句,但也有所本.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即有“心若怀冰”,此处冰比作心之纯清.鲍照《白头吟》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姚崇《冰壶诫》序言说:“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此以冰比作当官的清廉.而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形象的设计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内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为后世所重.全诗写送别之意不在别字,而在于表现诗人情操志向之高洁,虽流露出作者命运失意的幽怨,但最后两句却深华了主题,将诗人的人格和诗品带入了一个别样的至高境界,因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七绝绝唱.
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要评析] 这首诗属于盛唐边赛诗的七言名篇.关于诗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耐人用心思量.诗人为文时,以饮酒开始,将三样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于诗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诗在起首时就呈现出一种光茫四射的辉煌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无声夺人的感觉,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调.同时,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来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风光,与边塞情调切合”(沈祖 《唐人七绝诗浅释》),此其一.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这三样物件均是自先秦以来国外所进,现正逢出征前夕,让出征将士捧夜光杯而痛饮葡萄美酒,其中隐含之意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祝愿他们早日击退外敌,获得更大的胜利.这样,在对于本诗主要抒情倾向的讨论中,此诗应视为表现了盛唐边将豪迈不羁的气概.除了上面两段文字可作为论据外,尚有以下依据.首先是《唐才子传》在评价王翰诗作时说他的作品“多壮丽之词”,首句正切此“丽”字,而后两句则切“壮”字.其次是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其意为,本诗自当可作悲伤语读,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领了,所以就“浅”.而若作“谐谑语”读,亦即并不把“几人回”放在心上,只顾上马冲杀,胜利自是属于已方.这样诗人的豪情壮志就通过“谐谑语”表达出来了,所以就“妙”.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生还?然而,军人的命运,荣誉却都是与战场紧密相连的,这就是军人无可回避的命运,是豪迈,是悲凉,还是留与读者自己去思量,去体会吧,这首诗也因主题的耐人寻味而更加增添了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要评析] 这是一首快炙人口的怀古诗,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抚今追昔的沧桑之感,流露出世事无常的变迁之感.本诗是《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它通过朱雀桥畔乌衣巷今昔巨变的描绘,写出了金陵城的荒废,从中揭示了封建豪门集团虽能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结局.诗作极力表现了人世的沦桑变幻、升沉替代,寄概遥深.这是一首杯古诗,但它在写法上同一般怀古诗迥然不同.诗中以燕子为着眼点,从它的归宿之主由豪富而演为平民,表达了诗人在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的今昔之感,故极具特色.现在诗人却道燕子还来,但所居人家已与先前大不相同,竟化成普通平民了,由此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便使意境有人对施补华此说不理解,他认为“三四两句诗意甚明,盖从燕子身上表现今昔之不同.……说诗者(此暗指施补华)每曲解诗人之意,举此一例,以概其余.”由一刘禹锡在本诗中能借燕子的行止来表达人事的变迁,所以深得后人的激赏.如宋人辛弃疾《沁园春》词中说:“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春燕飞”,表示他对刘禹锡此诗由衷的敬佩.诗中以乌衣巷、朱雀桥两个地名,王家、谢家两个过去的贵族这两景两处的人事繁华变迁,写出了人生命运的无常.诗篇以侧面落笔,借眼前景物抒写今昔之感,含蓄深沉,为后人所称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要评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报国心切,毅然辞别家人,投奔灵武.不料在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带到长安.诗人在长安的日子里,目击了这次叛乱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和哀伤.到了第二年春,这虽是花香鸟语的美好季节,但诗人眼前所见,昔日繁华的国都,于今竟然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触景伤情,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应该说,这里的伤怀思家,是和忧国紧紧地连在一起的;而情和景的描写,也是互相渗透着.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伤;后四句写惦念亲人境况,充溢别恨.情景交融,颇为感人.诗的首联,用凝重的笔墨,对偶的句式,写出了国都因战乱而造成的令人怵目惊心的荒凉景象.但在这一片萧索中,却又显得气慨挺拔.“国破山河在”的“在”字,它含有国虽破而山河尚在,表明中兴有望,这就透露出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然而这毕竟是山河破碎,城垣荒鞠,所以第二联紧扣“春望”诗意,以花鸟含悲泣愁的移情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景中寓情,含蓄不尽,思而得之,韵致深婉.接着以“烽火”句承“感时”句,以“家书”句承“恨别”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忧时伤别的感慨,这两句表现消息久绝渴盼亲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颇为后人传诵.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真挚自然.最后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结,决不只是对自己的衰老表示悲哀,而是担心自己衰老了,不能为国出力,这才是真正的悲哀.这就不仅从结构上照应了首联“国皮”的悲愤,也是极其生动而深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全诗语言简练,对仗精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简要评析] 李白这首送别友人的诗,语言流畅明快,情意真挚蕴藉,它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深情厚谊.情致婉转,意境高远.诗的起联,用色彩明丽的偶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也暗含惜别情意.这青山白水,不正可以欢聚盘桓吗,于今却要分手,自是令人伤感.接着的一联,以行云流水般的散行句子,叙说了此去一别万里的情事,表现了对友人的眷恋和关切.第三联以无限深情,一写游子今后飘忽不定的行踪,一写自己此时依依惜别的情意.浮云、落日的比喻,把对友人的美好感情不令形象化了,也更深刻化了.末联虽是直抒胸臆,仍含有无限的情思.这里用典使事,浑然天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山白水相衬,红日白云互映,境界全出,长鸣的班马更增添画面的生气.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自然流动,不屑于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飘逸之气,而这惜别的情意,随着友人的离去而悠然不尽.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简要评析]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在祖国西北边地所进行的战争,性质比较复杂,有些是属于自卫的,有些则是寻衅开边.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是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仅仅为了皇帝的一已私利,轻启战端,这除了牺牲广大战士以外,是什么好处也没有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借汉指唐,这谴责是法锐而严厉的.所以沈德潜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共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集》同时,作者在诗中,对于西北边地少数民族人民,因这种不义战争而遭到的不幸苦难,还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真挚感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全诗能融现实与史事于一体,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万里边疆的寂寥荒漠的典型景象,而且通过汉、胡两军悲苦幽怨的相互映衬与白骨、葡萄的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艺术上,四唏一韵,平仄相间,声调自然激越;而且多用叠字和对偶句式,声情摇曳流转,是唐代一首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边塞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要评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已,对月抒怀.《月下独酌》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表达了知音难遇的苦闷.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物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这首五言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诗人把自己置于良辰美景之中,又极力渲染幽静的氛围,从而在色调的鲜明反差中,表达出美景虽在、知音难求的深沉悲叹.从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构思十分高妙.在一直一曲、回环往复中,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看似欢快之语,表达深重的孤苦情感,从而在全诗中构成曲笔.全诗在一直一曲,一纵一收中,创造新奇深厚的意境,其谪仙之才与超人笔力由此可见.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简要评析] 这一首送别诗旧说是送孟浩然归南山所作.这首诗通过写送友人归隐,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心情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通过问答来送别,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不落常套.首句“下马饮君酒”叙事朴实、点题巧妙.从中不难看出两人之交不仅学友最而且绝非凡夫俗子可比.同时,在章法上,这两句还构成了曲直之势,使后两句的承接与过渡,显得十分自然.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以前四句的一问一答,引出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悠自适,这样含蓄有味的诗句,使全篇为之生色.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沈德潜说得好:“白云无尽,足以自娱,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啸遨林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纵观全诗,选材平淡却构思巧妙,语言浅显则饱含深情.在表达上意上,前四句的诗味看来似乎很淡,但从那一叙,一问、一答的曲直变化中,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简要评析] 这一首夏夜纳凉怀念友人的五言古体诗,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这首诗在夏日纳凉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思念.诗人通过自己对客观景物的真切感受,隐居生活的悠闲自适,塑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意境.诗以夏夕着笔,但又起得很别致.诗人不直接写夕阳西下,明月东升,而是写看到山上的阳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这里用一个“忽”字,表明落日西沉得很快,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夜幕临,明月从池东冉冉升起,远景近写.用了一个“渐”字,是诗人的实感,和首句“忽”相对照,表现了两种动景的不同状态.这较为生动的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在,不受拘束的隐士风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历来被推为写景细致入微的佳句.清风吹拂,送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夜阑人静,翠竹上滴露之声可闻,多么寂寞的夏夜!诗人经过细心的体察,选择了最能体现静境的动态景物和音响来描写,收到了以动来突出特定环境中寂静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静.最后四句怀友.这样令人适意的夏夜,没有知友畅叙,欲弹琴而自遣,又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怀念故人,以致终宵梦想,情意趋势.全诗因景启情,对景怀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菁苔上.
[简要评析] 这首《鹿柴》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简要评析] 王昌龄被称为唐朝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含蕴无穷,为世人所推崇.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艺术性高,个性鲜明.王昌龄此诗的写作是在江宁丞任内,时间是在天宝元年(742)后.在此以前,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从汜水尉任上被贬到岭南.手又贬到江宁为县丞.至天宝七年(748)又被贬到荒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可谓屡遭贬斥,仁途乖蹇.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殷 在《河岳黄灵集》中说:“昌龄为人,仁有余也.奈何晚节不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其意为王昌龄晚年不注重小节,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并两次被贬到荒僻之地.而实际上并非是王昌龄的过错,这只是从王的“铖畏谗口疾”(《为张 赠阎使臣》)、“世情多是非”(《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句中使可知晓,实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缘故.本诗前两句中凄风苦雨式的景色描写,可谓诗人险恶处境的形象化表现,面对包含着丰富内蕴的寒雨孤山的描写,只有将寒雨孤山看作险恶处境的艺术化体现:寒雨即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孤山即自己的势单力薄,才能同下文联系得更为紧密,才能更好表现此刻诗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态.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现已成为名句,但也有所本.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即有“心若怀冰”,此处冰比作心之纯清.鲍照《白头吟》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姚崇《冰壶诫》序言说:“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此以冰比作当官的清廉.而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形象的设计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内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为后世所重.全诗写送别之意不在别字,而在于表现诗人情操志向之高洁,虽流露出作者命运失意的幽怨,但最后两句却深华了主题,将诗人的人格和诗品带入了一个别样的至高境界,因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七绝绝唱.
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要评析] 这首诗属于盛唐边赛诗的七言名篇.关于诗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耐人用心思量.诗人为文时,以饮酒开始,将三样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于诗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诗在起首时就呈现出一种光茫四射的辉煌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无声夺人的感觉,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调.同时,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来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风光,与边塞情调切合”(沈祖 《唐人七绝诗浅释》),此其一.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这三样物件均是自先秦以来国外所进,现正逢出征前夕,让出征将士捧夜光杯而痛饮葡萄美酒,其中隐含之意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祝愿他们早日击退外敌,获得更大的胜利.这样,在对于本诗主要抒情倾向的讨论中,此诗应视为表现了盛唐边将豪迈不羁的气概.除了上面两段文字可作为论据外,尚有以下依据.首先是《唐才子传》在评价王翰诗作时说他的作品“多壮丽之词”,首句正切此“丽”字,而后两句则切“壮”字.其次是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其意为,本诗自当可作悲伤语读,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领了,所以就“浅”.而若作“谐谑语”读,亦即并不把“几人回”放在心上,只顾上马冲杀,胜利自是属于已方.这样诗人的豪情壮志就通过“谐谑语”表达出来了,所以就“妙”.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生还?然而,军人的命运,荣誉却都是与战场紧密相连的,这就是军人无可回避的命运,是豪迈,是悲凉,还是留与读者自己去思量,去体会吧,这首诗也因主题的耐人寻味而更加增添了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要评析] 这是一首快炙人口的怀古诗,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抚今追昔的沧桑之感,流露出世事无常的变迁之感.本诗是《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它通过朱雀桥畔乌衣巷今昔巨变的描绘,写出了金陵城的荒废,从中揭示了封建豪门集团虽能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结局.诗作极力表现了人世的沦桑变幻、升沉替代,寄概遥深.这是一首杯古诗,但它在写法上同一般怀古诗迥然不同.诗中以燕子为着眼点,从它的归宿之主由豪富而演为平民,表达了诗人在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的今昔之感,故极具特色.现在诗人却道燕子还来,但所居人家已与先前大不相同,竟化成普通平民了,由此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便使意境有人对施补华此说不理解,他认为“三四两句诗意甚明,盖从燕子身上表现今昔之不同.……说诗者(此暗指施补华)每曲解诗人之意,举此一例,以概其余.”由一刘禹锡在本诗中能借燕子的行止来表达人事的变迁,所以深得后人的激赏.如宋人辛弃疾《沁园春》词中说:“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春燕飞”,表示他对刘禹锡此诗由衷的敬佩.诗中以乌衣巷、朱雀桥两个地名,王家、谢家两个过去的贵族这两景两处的人事繁华变迁,写出了人生命运的无常.诗篇以侧面落笔,借眼前景物抒写今昔之感,含蓄深沉,为后人所称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要评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报国心切,毅然辞别家人,投奔灵武.不料在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带到长安.诗人在长安的日子里,目击了这次叛乱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和哀伤.到了第二年春,这虽是花香鸟语的美好季节,但诗人眼前所见,昔日繁华的国都,于今竟然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触景伤情,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应该说,这里的伤怀思家,是和忧国紧紧地连在一起的;而情和景的描写,也是互相渗透着.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伤;后四句写惦念亲人境况,充溢别恨.情景交融,颇为感人.诗的首联,用凝重的笔墨,对偶的句式,写出了国都因战乱而造成的令人怵目惊心的荒凉景象.但在这一片萧索中,却又显得气慨挺拔.“国破山河在”的“在”字,它含有国虽破而山河尚在,表明中兴有望,这就透露出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然而这毕竟是山河破碎,城垣荒鞠,所以第二联紧扣“春望”诗意,以花鸟含悲泣愁的移情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景中寓情,含蓄不尽,思而得之,韵致深婉.接着以“烽火”句承“感时”句,以“家书”句承“恨别”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忧时伤别的感慨,这两句表现消息久绝渴盼亲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颇为后人传诵.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真挚自然.最后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结,决不只是对自己的衰老表示悲哀,而是担心自己衰老了,不能为国出力,这才是真正的悲哀.这就不仅从结构上照应了首联“国皮”的悲愤,也是极其生动而深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全诗语言简练,对仗精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简要评析] 李白这首送别友人的诗,语言流畅明快,情意真挚蕴藉,它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深情厚谊.情致婉转,意境高远.诗的起联,用色彩明丽的偶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也暗含惜别情意.这青山白水,不正可以欢聚盘桓吗,于今却要分手,自是令人伤感.接着的一联,以行云流水般的散行句子,叙说了此去一别万里的情事,表现了对友人的眷恋和关切.第三联以无限深情,一写游子今后飘忽不定的行踪,一写自己此时依依惜别的情意.浮云、落日的比喻,把对友人的美好感情不令形象化了,也更深刻化了.末联虽是直抒胸臆,仍含有无限的情思.这里用典使事,浑然天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山白水相衬,红日白云互映,境界全出,长鸣的班马更增添画面的生气.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自然流动,不屑于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飘逸之气,而这惜别的情意,随着友人的离去而悠然不尽.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简要评析]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在祖国西北边地所进行的战争,性质比较复杂,有些是属于自卫的,有些则是寻衅开边.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是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仅仅为了皇帝的一已私利,轻启战端,这除了牺牲广大战士以外,是什么好处也没有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借汉指唐,这谴责是法锐而严厉的.所以沈德潜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共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集》同时,作者在诗中,对于西北边地少数民族人民,因这种不义战争而遭到的不幸苦难,还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真挚感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全诗能融现实与史事于一体,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万里边疆的寂寥荒漠的典型景象,而且通过汉、胡两军悲苦幽怨的相互映衬与白骨、葡萄的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艺术上,四唏一韵,平仄相间,声调自然激越;而且多用叠字和对偶句式,声情摇曳流转,是唐代一首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边塞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要评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已,对月抒怀.《月下独酌》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表达了知音难遇的苦闷.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物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这首五言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诗人把自己置于良辰美景之中,又极力渲染幽静的氛围,从而在色调的鲜明反差中,表达出美景虽在、知音难求的深沉悲叹.从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构思十分高妙.在一直一曲、回环往复中,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看似欢快之语,表达深重的孤苦情感,从而在全诗中构成曲笔.全诗在一直一曲,一纵一收中,创造新奇深厚的意境,其谪仙之才与超人笔力由此可见.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简要评析] 这一首送别诗旧说是送孟浩然归南山所作.这首诗通过写送友人归隐,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心情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通过问答来送别,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不落常套.首句“下马饮君酒”叙事朴实、点题巧妙.从中不难看出两人之交不仅学友最而且绝非凡夫俗子可比.同时,在章法上,这两句还构成了曲直之势,使后两句的承接与过渡,显得十分自然.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以前四句的一问一答,引出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悠自适,这样含蓄有味的诗句,使全篇为之生色.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沈德潜说得好:“白云无尽,足以自娱,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啸遨林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纵观全诗,选材平淡却构思巧妙,语言浅显则饱含深情.在表达上意上,前四句的诗味看来似乎很淡,但从那一叙,一问、一答的曲直变化中,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简要评析] 这一首夏夜纳凉怀念友人的五言古体诗,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这首诗在夏日纳凉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思念.诗人通过自己对客观景物的真切感受,隐居生活的悠闲自适,塑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意境.诗以夏夕着笔,但又起得很别致.诗人不直接写夕阳西下,明月东升,而是写看到山上的阳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这里用一个“忽”字,表明落日西沉得很快,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夜幕临,明月从池东冉冉升起,远景近写.用了一个“渐”字,是诗人的实感,和首句“忽”相对照,表现了两种动景的不同状态.这较为生动的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在,不受拘束的隐士风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历来被推为写景细致入微的佳句.清风吹拂,送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夜阑人静,翠竹上滴露之声可闻,多么寂寞的夏夜!诗人经过细心的体察,选择了最能体现静境的动态景物和音响来描写,收到了以动来突出特定环境中寂静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静.最后四句怀友.这样令人适意的夏夜,没有知友畅叙,欲弹琴而自遣,又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怀念故人,以致终宵梦想,情意趋势.全诗因景启情,对景怀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