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5:11:05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
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9.42分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半径:9.42÷3.14÷2=1.5分米高9.42所以体积:3.14×1.5×1.5×9.42=66.5523立方分米很高兴为您解答,【the1900】团队为您答题.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31.4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半径:31.4÷3.14÷2=5(厘米),圆柱的体积:3.14x5x5x31.4=2464.9立方厘米,2464.9立方厘米=2.4649立方分米答:圆柱的体积是2.4649立方分米.

一个圆柱铁桶高6.28分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侧面积6.28*6.28=39.4384底面积r=6.28/(2*3.14)=11*3.14=3.14面积39.4384+3.14=42.5784

圆柱的侧面展开与是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圆柱的侧面展开与是一个(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厘米,侧面展开后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体积

2×3.14×2=12.56cm3.14×(2×2)=12.56cm12.56×12.56=157.7536cm再问:看不懂再答:圆柱的底面周长:2×3.14×2=12.56cm圆柱的底面积:3.14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因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所以圆柱的高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此圆柱的体积=(π×5×5)×(2×π×5)=250π×π(平方厘米)取π=3.14则圆柱体积=250×3.14×3.14=2464.9(平

一个底面周长8分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8乘8再问:是周长8分米!再答:因为是正方形所以高也是8侧面积公式是底面周长乘高懂?

一个圆柱高12.56厘米,将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这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则高=底面周长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2.56÷3.14÷2=2(厘米)圆柱的体积是2×2×3.14×12.56=157.7536(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6.28cm的正方形,求圆柱的表面积.

由题目可知,高是6.28,底面周长也是6.28所以,先求底面半径:6.28/3.14/2=1平方厘米再求底面积:3.14*1的平方=3.14平方厘米再求两个底面积:3.14*2=6.28平方厘米再求侧

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3.14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说明底面周长3.14,高也是3.143.14÷3.14÷2=0.50.5²×3.14=0.785,底面积3.14×3.14=9.8596,侧面积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9.8596+0.7

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9.42分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半径9.42÷3.14÷2=1.5分米高9.42所以体积3.14×1.5×1.5×9.42=66.5523立方分米

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9.42分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圆柱的底面半径=9.42÷3.14÷2=1.5分米=15厘米,底面积=3.14*15*15=706.5,体积=706.5*94.2=66552.3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9.42dm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圆柱半径=9.42/π/2=1.5dm圆柱体积=π*1.5^2*9.42=66.586dm^3体积为66.586立方分米.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314分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解析:底面周长C=2πr=314分米,所以底面半径为r=50分米,所以底面积S底=πr²=2500π平方分米=7850平方分米,又侧面积S侧=314*314=98596平方分米,所以表面积S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15.7厘米,宽3.1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相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求出底面半径为2.5厘米后3.14*2.5*2.5*2等于2个底面积求得结果是39.2515.7*3.14等于圆柱的侧面积结果是49.298表面积再加就是4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5cm,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侧面展开式正方形就是说圆柱的高就是底面周长,即31.4cm所以体积V=5的平方乘以3.14乘以31.4=2464.9(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