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和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并各自记录了实验的步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1 15:03:47
从上面测得的长度可以判断8.78是存在粗差的,所以应该删除这个有粗差的观测值.所以此物体的长度应该是前面四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那么如何判别是不是粗差呢,可以对结果进行检验,如先算这些观测序列的方差D,
甲同学缠绕的圈数太少;乙同学缠绕细铜丝没紧密缠绕.
:1.张玲同学的问题是:是缠绕的圈数太少.2陈欢同学的问题是:铜丝在铅笔上应该紧密缠绕.用两个三角板夹着钢珠,用直尺测出10个的总长度,再除以10得到一个的直径D,V=(π/6)D的三次方再问:V=(
拿铜丝在铅绕很多圈,并紧,用尺量一下,然后数一数有多少圈,用量得的长度除以圈数就得到铜丝直径了.
最接近是A16.45cm但是正确记录是C16.5cm要与原来测量记录一样的小数点位数.再问:答案上也选C,我选的是A选C是因为16.45要四舍五入吗再答:原来使用的尺分度值是1cm,所以记录只能记到一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一支铅笔的长度比20cm小一些,在17.12cm=171.2mm=1.712dm=0.1712m=1.712×10-4km左右.故选D.
26.02厘米、26.00厘米、31.38厘米三个明显偏差太大,是错误的,先去掉,余下3个取平均(26.09厘米+26.10厘米+26.08厘米)/3=30.09厘米.选B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木块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8cm对齐,估读为7.8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
23.25cm的准确值是23.2,估计值是0.05
都不可能出现0.05的小数点再问:可以解释的详细点吗??再答:毫米刻度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10分度游标卡尺精确到0.1,50分度游标卡尺精确到0.2这里指的0.10.2是每一小格的倍数,这你知道螺旋
写17.818保留三为小数因为你是用mm的单位去度量的所以应该再往后去一位
1.测量难免有误差2.(可能)每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取值方法不同3.测量过程中,有同学测量操作不规范.-------四组数据都不相同时,一般相加取平均值
由四次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其中的25.816cm属于测量错误,不是误差,应去掉;再依据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数点后面两位.则物理课本的长=13(25.82cm+2
就取ABC的平均值,17.82选B
前提:教学楼是楼顶是平的用刻度尺测出竹竿到长度上午89点时,手拿着直立的竹竿从能看到竹竿影子的地方逐步走向教学楼(竹竿低要尽量接触地面)离楼越近,能看到竹竿到影子就越短(因为楼的影子会覆盖杆子的影子)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但平均值的数字的位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平均值的位数要与读数的位数相同;②分度值是厘米的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所以乙测的结果较合理.答:
根据测量工具使用原则:刻度尺要估读到精确位数后一位.比如测量一物体长2.3cm,但是在2.3cm~2.4cm之间仍然有物体伸出,则估读0.05cm,即2.35cm.也就是说,刻度尺的数据都必须符合小数
A的结果可精确到mm,测量结果是2.25cmB的结果可精确到cm,测量结果是2.6cmC的结果可精确到mm,测量结果是2.28cmD的结果可精确到mm,测量结果是2.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