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后裔与朝鲜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2:02:30
商朝后裔与朝鲜的关系?
如上?
如上?
箕子朝鲜,是在中国的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编辑本段]箕子入朝鲜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箕子,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所以称箕子.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三个仁人).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谏.于是微子离他而去;比干坚持劝谏,却被剖心而死;箕子则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结果还是被囚禁了起来.
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至于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鲜半岛的,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周武王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朝见过周武王.武王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武王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然后武王才封他于朝鲜,以表示不以他为自己的臣子的.班固《汉书·地理志》则认为,箕子来朝鲜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后来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只是承认一种既成事实罢了.
以上古代汉文资料的记载,虽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入朝鲜这一事实.朝鲜的早期历史文献,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也都赞同这种说法,并肯定箕氏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对于箕子入朝鲜之事,考古学材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中国商、周之际,大致相当于朝鲜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镞、石刀等.特别是其中数量众多的半月形石刀,这正是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中朝学者普遍认为它与商朝的灭亡是有关系的.可能是由于商、周易鼎,大量商民不愿意受周族的统治,而经过东北迁移到了朝鲜半岛.
从神话和民俗学角度来考察箕子入朝鲜之事,似乎也能作出一定的解释.古代黄海、渤海沿岸,属于东夷地区;而商族活动区和朝鲜半岛地区,便是属于这个区域.在神话传说中,东夷族应该都是“卵生”的部族,如同《诗经》里所传唱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实际上也就是以鸟为图腾,作为部族的崇拜物.正因此,古代东夷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民俗,如像商部族盛行的鸟图腾、支石墓(墓葬石棚,有桌形和棋盘形)、拔齿习俗等,在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0到前5世纪)也普遍存在.这种共同的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格,当然还有相邻的地缘关系,使得箕子在商朝灭亡后,东走同属东夷地区的朝鲜半岛,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编辑本段]箕子王朝
箕子受封建立朝鲜箕氏王朝后,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开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教给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产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这里“乐浪朝鲜民”,指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乐浪郡及其治所朝鲜县的过去箕氏王朝统治时期的百姓.对于“犯禁八条”这一成文法,中朝学者一般认为应该是商、周之际来自中国的流民集团制定的.而成文法的制定,是一个社会具有较高文明的标志.“犯禁八条”虽然内容记载不全,却足以反映古朝鲜人的文明程度.
从近年在朝鲜平壤城南发现的箕田,也可看出殷商农业文明对于古朝鲜的影响.据朝鲜朝学者韩百谦的《箕田考》记载,箕田方正有规则,与中国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箕田的出现,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应该说是受商朝耕作制度影响的结果.
据《史记》记载,箕子在朝鲜立国后,曾经回到周朝国都朝见周王.当经过殷商故国,看到过去华丽的宫殿,如今已成为废墟,禾黍丛生时,箕子十分伤心,便作《麦秀之诗》咏道:
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
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说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纣王.商朝遗民听到这首诗后,都感伤不已,不禁痛哭流涕.这个故事说明,受封于朝鲜的箕子,与周朝之间还有一定的政治往来.
当然,在箕氏王朝时期,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方面虽然没有留下具体文字资料,但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朝鲜半岛北部各地,出土了大量中国战国时期燕国的货币——明刀钱,多者一次竟达千余枚.这充分说明了燕国与古朝鲜经济往来的密切程度.
《汉书·地理志》记载著,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仪、耕织农耕及养蚕,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下,还定下“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的法律条文(出自《[[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大大地改善了朝鲜人民的生活. 箕子“八条之教”的全部内容如下:
其一,“相杀,以当时偿杀”.
其二,“相伤,以谷偿”.
其三,“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其四,“妇人贞信”.
其五,“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其六,“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
其七,“同姓不婚”.
其八,“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
[编辑本段]中国战国秦汉之际的移民潮
不过,箕氏王朝与中国之间的主要交往形式,还是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移民潮.这股移民潮大约开始于中国的战国末期.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加速,东方的燕、齐、赵等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开始经由辽东徒步,或者由黄海渡船,纷纷逃往朝鲜半岛.秦统一中国后,这股移民潮仍未消退.主要是由于秦皇朝实行苦民政策,使得很多秦民为了躲避力役负担,继续逃往朝鲜半岛.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一时期的朝鲜王是箕子40余代后裔,名字叫箕准.他将流亡到朝鲜的数万流民,妥善地安置在半岛西部地区.
中国汉朝建立后,刘邦为巩固对过去燕地的统治,封旧燕将臧荼为燕王.可是没过多久,臧荼就起兵叛汉,被汉朝讨灭.于是刘邦又封卢绾为燕王,几年之后,卢绾又叛汉,被刘邦再度兴兵平定,卢绾本人逃到了匈奴地区.在汉初两次平定燕王叛乱的过程中,一些燕民又为了躲避战火而逃往朝鲜半岛.此时的箕氏王朝已经衰落,为了扩充实力而采取了一种积极吸收中国逃往流民的政策,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燕地人民的逃亡.
中国战国秦汉之际的这股移民潮中,究竟有多少人流亡朝鲜半岛,自然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是,从秦末一次就达“数万口”,足见移民数量之大.大量移民的到来,无疑大大加快了对朝鲜半岛的开发.
箕子朝鲜的灭亡 在西汉初年这股移民潮中,有一个名叫卫满的燕人,也率领1000多名部属,来到了朝鲜半岛.后来正是他灭亡了已经衰落的箕氏王朝,建立了“卫氏朝鲜”.卫氏朝鲜前后存在近90年,于公元前108年被汉武帝所灭.汉朝在卫氏朝鲜旧地置郡统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乐浪文化”.
卫满率领部属刚来朝鲜时,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
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箕准战败后,逃到了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
[编辑本段]王国历史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箕子朝鲜乃殷商遗裔在朝鲜半岛上所建地方政权,臣于周,后又臣于秦,为周秦海外之属国.箕子朝鲜为卫氏朝鲜所取代,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汉武帝伐朝鲜,裂其地为四郡,为汉的边疆辖区.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东北古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鲜是为中国东北史之开端.
[编辑本段]历代国王世系表
1. 箕子(胥余) 纪元前1122年 - 纪元前1082年
2. 荘恵王(松) 纪元前1082年 - 纪元前1057年
3. 敬孝王(询) 纪元前1057年 - 纪元前1030年
4. 恭贞王(伯) 纪元前1030年 - 纪元前1000年
5. 文武王(椿) 纪元前1000年 - 纪元前972年
6. 太原王(礼) 纪元前972年 - 纪元前968年
7. 景昌王(荘) 纪元前968年 - 纪元前957年
8. 兴平王(捉) 纪元前957年 - 纪元前943年
9. 哲威王(调) 纪元前943年 - 纪元前925年
10. 宣恵王(索) 纪元前925年 - 纪元前896年
11. 谊襄王(师) 纪元前896年 - 纪元前843年
12. 文恵王(炎) 纪元前843年 - 纪元前793年
13. 盛徳王(越) 纪元前793年 - 纪元前778年
14. 悼懐王(职) 纪元前778年 - 纪元前776年
15. 文烈王(优) 纪元前776年 - 纪元前761年
16. 昌国王(睦) 纪元前761年 - 纪元前748年
17. 武成王(平) 纪元前748年 - 纪元前722年
18. 贞敬王(阙) 纪元前722年 - 纪元前703年
19. 楽成王(懐) 纪元前703年 - 纪元前675年
20. 孝宗王(存) 纪元前675年 - 纪元前658年
21. 天老王(孝) 纪元前658年 - 纪元前634年
22. 修道王(立襄)纪元前634年 - 纪元前615年
23. 徽襄王(通) 纪元前615年 - 纪元前594年
24. 奉日王(参) 纪元前594年 - 纪元前578年
25. 徳昌王(仅) 纪元前578年 - 纪元前560年
26. 寿圣王(翔) 纪元前560年 - 纪元前519年
27. 英杰王(藜) 纪元前519年 - 纪元前503年
28. 逸民王(冈) 纪元前503年 - 纪元前486年
29. 済世王(混) 纪元前486年 - 纪元前465年
30. 清国王(璧) 纪元前465年 - 纪元前432年
31. 导国王(澄) 纪元前432年 - 纪元前413年
32. 赫圣王(骘) 纪元前413年 - 纪元前385年
33. 和罗王(谓) 纪元前385年 - 纪元前369年
34. 说文王(贺) 纪元前369年 - 纪元前361年
35. 庆顺王(华) 纪元前361年 - 纪元前342年
36. 嘉徳王(诩) 纪元前342年 - 纪元前315年
37. 三老王(煜) 纪元前315年 - 纪元前290年
38. 顕文王(釈) 纪元前290年 - 纪元前251年
39. 章平王(润) 纪元前251年 - 纪元前232年
40. 宗统王(丕) 纪元前232年 - 纪元前220年
41. 哀 王(准) 纪元前220年 - 纪元前194年
[编辑本段]朝鲜和高丽名称溯源
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不是韩国史,而是中国东北史的一部分.
请看高丽和朝鲜怎么成为韩国国名的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 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 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编辑本段]箕子开发古朝鲜考
作者: 陈蒲清
摘要:箕子开发古朝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论证:1、古代中国史书的记载;2、古代朝鲜史书的记载;3、考古发现与民俗的证明;4、从后代历史往前推断.
古朝鲜地区,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与今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前12世纪,殷商遗民箕子在这个地区建立了箕氏王朝,传国900多年;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箕准被卫满篡位以后,又南下立国200年,开发了半岛的南部.他们作为移民成了后来Korea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与古代朝鲜的历史记载以及考古、民俗资料,都可以证明箕子与箕氏王朝开发古朝鲜的历史.
一 古代中国的史书对箕子开发古朝鲜有明确记载
中国记载箕子开发朝鲜事迹的书籍,有《尚书大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记》和《尚书大传》都记载了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的事.
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尚书·微子》篇中,微子称箕子为"父师".先秦史书《竹书纪年》云:"伯夷、叔齐去隐于首阳山.或告伯夷叔齐曰:'胤子在,父师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夹煽王烬,商可复也.'"父师在夷,与箕子开发朝鲜吻合.西汉焦延寿《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它们的记述可以互相印证.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述得比较系统具体.其曰:纣王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进入商都朝歌,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出狱后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陈述了《洪范》九畴.武王听了,非常高兴,要重用箕子.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尚书·微子》)于是请求前往与商有一定族关系的朝鲜.
武王因而封他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这时箕子已经52岁.4年之后,箕子从朝鲜前来朝见周王,经过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作了《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歌中的"狡童"比喻不听
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编辑本段]箕子入朝鲜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箕子,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所以称箕子.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三个仁人).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谏.于是微子离他而去;比干坚持劝谏,却被剖心而死;箕子则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结果还是被囚禁了起来.
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至于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鲜半岛的,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周武王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朝见过周武王.武王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武王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然后武王才封他于朝鲜,以表示不以他为自己的臣子的.班固《汉书·地理志》则认为,箕子来朝鲜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后来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只是承认一种既成事实罢了.
以上古代汉文资料的记载,虽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入朝鲜这一事实.朝鲜的早期历史文献,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也都赞同这种说法,并肯定箕氏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对于箕子入朝鲜之事,考古学材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中国商、周之际,大致相当于朝鲜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镞、石刀等.特别是其中数量众多的半月形石刀,这正是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中朝学者普遍认为它与商朝的灭亡是有关系的.可能是由于商、周易鼎,大量商民不愿意受周族的统治,而经过东北迁移到了朝鲜半岛.
从神话和民俗学角度来考察箕子入朝鲜之事,似乎也能作出一定的解释.古代黄海、渤海沿岸,属于东夷地区;而商族活动区和朝鲜半岛地区,便是属于这个区域.在神话传说中,东夷族应该都是“卵生”的部族,如同《诗经》里所传唱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实际上也就是以鸟为图腾,作为部族的崇拜物.正因此,古代东夷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民俗,如像商部族盛行的鸟图腾、支石墓(墓葬石棚,有桌形和棋盘形)、拔齿习俗等,在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0到前5世纪)也普遍存在.这种共同的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格,当然还有相邻的地缘关系,使得箕子在商朝灭亡后,东走同属东夷地区的朝鲜半岛,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编辑本段]箕子王朝
箕子受封建立朝鲜箕氏王朝后,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开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教给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产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这里“乐浪朝鲜民”,指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乐浪郡及其治所朝鲜县的过去箕氏王朝统治时期的百姓.对于“犯禁八条”这一成文法,中朝学者一般认为应该是商、周之际来自中国的流民集团制定的.而成文法的制定,是一个社会具有较高文明的标志.“犯禁八条”虽然内容记载不全,却足以反映古朝鲜人的文明程度.
从近年在朝鲜平壤城南发现的箕田,也可看出殷商农业文明对于古朝鲜的影响.据朝鲜朝学者韩百谦的《箕田考》记载,箕田方正有规则,与中国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箕田的出现,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应该说是受商朝耕作制度影响的结果.
据《史记》记载,箕子在朝鲜立国后,曾经回到周朝国都朝见周王.当经过殷商故国,看到过去华丽的宫殿,如今已成为废墟,禾黍丛生时,箕子十分伤心,便作《麦秀之诗》咏道:
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
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说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纣王.商朝遗民听到这首诗后,都感伤不已,不禁痛哭流涕.这个故事说明,受封于朝鲜的箕子,与周朝之间还有一定的政治往来.
当然,在箕氏王朝时期,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方面虽然没有留下具体文字资料,但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朝鲜半岛北部各地,出土了大量中国战国时期燕国的货币——明刀钱,多者一次竟达千余枚.这充分说明了燕国与古朝鲜经济往来的密切程度.
《汉书·地理志》记载著,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仪、耕织农耕及养蚕,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下,还定下“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的法律条文(出自《[[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大大地改善了朝鲜人民的生活. 箕子“八条之教”的全部内容如下:
其一,“相杀,以当时偿杀”.
其二,“相伤,以谷偿”.
其三,“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其四,“妇人贞信”.
其五,“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其六,“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
其七,“同姓不婚”.
其八,“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
[编辑本段]中国战国秦汉之际的移民潮
不过,箕氏王朝与中国之间的主要交往形式,还是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移民潮.这股移民潮大约开始于中国的战国末期.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加速,东方的燕、齐、赵等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开始经由辽东徒步,或者由黄海渡船,纷纷逃往朝鲜半岛.秦统一中国后,这股移民潮仍未消退.主要是由于秦皇朝实行苦民政策,使得很多秦民为了躲避力役负担,继续逃往朝鲜半岛.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一时期的朝鲜王是箕子40余代后裔,名字叫箕准.他将流亡到朝鲜的数万流民,妥善地安置在半岛西部地区.
中国汉朝建立后,刘邦为巩固对过去燕地的统治,封旧燕将臧荼为燕王.可是没过多久,臧荼就起兵叛汉,被汉朝讨灭.于是刘邦又封卢绾为燕王,几年之后,卢绾又叛汉,被刘邦再度兴兵平定,卢绾本人逃到了匈奴地区.在汉初两次平定燕王叛乱的过程中,一些燕民又为了躲避战火而逃往朝鲜半岛.此时的箕氏王朝已经衰落,为了扩充实力而采取了一种积极吸收中国逃往流民的政策,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燕地人民的逃亡.
中国战国秦汉之际的这股移民潮中,究竟有多少人流亡朝鲜半岛,自然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是,从秦末一次就达“数万口”,足见移民数量之大.大量移民的到来,无疑大大加快了对朝鲜半岛的开发.
箕子朝鲜的灭亡 在西汉初年这股移民潮中,有一个名叫卫满的燕人,也率领1000多名部属,来到了朝鲜半岛.后来正是他灭亡了已经衰落的箕氏王朝,建立了“卫氏朝鲜”.卫氏朝鲜前后存在近90年,于公元前108年被汉武帝所灭.汉朝在卫氏朝鲜旧地置郡统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乐浪文化”.
卫满率领部属刚来朝鲜时,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
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箕准战败后,逃到了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
[编辑本段]王国历史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箕子朝鲜乃殷商遗裔在朝鲜半岛上所建地方政权,臣于周,后又臣于秦,为周秦海外之属国.箕子朝鲜为卫氏朝鲜所取代,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汉武帝伐朝鲜,裂其地为四郡,为汉的边疆辖区.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东北古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鲜是为中国东北史之开端.
[编辑本段]历代国王世系表
1. 箕子(胥余) 纪元前1122年 - 纪元前1082年
2. 荘恵王(松) 纪元前1082年 - 纪元前1057年
3. 敬孝王(询) 纪元前1057年 - 纪元前1030年
4. 恭贞王(伯) 纪元前1030年 - 纪元前1000年
5. 文武王(椿) 纪元前1000年 - 纪元前972年
6. 太原王(礼) 纪元前972年 - 纪元前968年
7. 景昌王(荘) 纪元前968年 - 纪元前957年
8. 兴平王(捉) 纪元前957年 - 纪元前943年
9. 哲威王(调) 纪元前943年 - 纪元前925年
10. 宣恵王(索) 纪元前925年 - 纪元前896年
11. 谊襄王(师) 纪元前896年 - 纪元前843年
12. 文恵王(炎) 纪元前843年 - 纪元前793年
13. 盛徳王(越) 纪元前793年 - 纪元前778年
14. 悼懐王(职) 纪元前778年 - 纪元前776年
15. 文烈王(优) 纪元前776年 - 纪元前761年
16. 昌国王(睦) 纪元前761年 - 纪元前748年
17. 武成王(平) 纪元前748年 - 纪元前722年
18. 贞敬王(阙) 纪元前722年 - 纪元前703年
19. 楽成王(懐) 纪元前703年 - 纪元前675年
20. 孝宗王(存) 纪元前675年 - 纪元前658年
21. 天老王(孝) 纪元前658年 - 纪元前634年
22. 修道王(立襄)纪元前634年 - 纪元前615年
23. 徽襄王(通) 纪元前615年 - 纪元前594年
24. 奉日王(参) 纪元前594年 - 纪元前578年
25. 徳昌王(仅) 纪元前578年 - 纪元前560年
26. 寿圣王(翔) 纪元前560年 - 纪元前519年
27. 英杰王(藜) 纪元前519年 - 纪元前503年
28. 逸民王(冈) 纪元前503年 - 纪元前486年
29. 済世王(混) 纪元前486年 - 纪元前465年
30. 清国王(璧) 纪元前465年 - 纪元前432年
31. 导国王(澄) 纪元前432年 - 纪元前413年
32. 赫圣王(骘) 纪元前413年 - 纪元前385年
33. 和罗王(谓) 纪元前385年 - 纪元前369年
34. 说文王(贺) 纪元前369年 - 纪元前361年
35. 庆顺王(华) 纪元前361年 - 纪元前342年
36. 嘉徳王(诩) 纪元前342年 - 纪元前315年
37. 三老王(煜) 纪元前315年 - 纪元前290年
38. 顕文王(釈) 纪元前290年 - 纪元前251年
39. 章平王(润) 纪元前251年 - 纪元前232年
40. 宗统王(丕) 纪元前232年 - 纪元前220年
41. 哀 王(准) 纪元前220年 - 纪元前194年
[编辑本段]朝鲜和高丽名称溯源
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不是韩国史,而是中国东北史的一部分.
请看高丽和朝鲜怎么成为韩国国名的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 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 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编辑本段]箕子开发古朝鲜考
作者: 陈蒲清
摘要:箕子开发古朝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论证:1、古代中国史书的记载;2、古代朝鲜史书的记载;3、考古发现与民俗的证明;4、从后代历史往前推断.
古朝鲜地区,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与今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前12世纪,殷商遗民箕子在这个地区建立了箕氏王朝,传国900多年;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箕准被卫满篡位以后,又南下立国200年,开发了半岛的南部.他们作为移民成了后来Korea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与古代朝鲜的历史记载以及考古、民俗资料,都可以证明箕子与箕氏王朝开发古朝鲜的历史.
一 古代中国的史书对箕子开发古朝鲜有明确记载
中国记载箕子开发朝鲜事迹的书籍,有《尚书大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记》和《尚书大传》都记载了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的事.
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尚书·微子》篇中,微子称箕子为"父师".先秦史书《竹书纪年》云:"伯夷、叔齐去隐于首阳山.或告伯夷叔齐曰:'胤子在,父师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夹煽王烬,商可复也.'"父师在夷,与箕子开发朝鲜吻合.西汉焦延寿《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它们的记述可以互相印证.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述得比较系统具体.其曰:纣王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进入商都朝歌,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出狱后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陈述了《洪范》九畴.武王听了,非常高兴,要重用箕子.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尚书·微子》)于是请求前往与商有一定族关系的朝鲜.
武王因而封他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这时箕子已经52岁.4年之后,箕子从朝鲜前来朝见周王,经过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作了《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歌中的"狡童"比喻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