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介绍简练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6:46:38
晏子春秋介绍
简练500字
简练500字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
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捷、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晏子春秋》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内谏》)载:“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根本就会动摇.《外篇》中载有晏子的另外一番话,内容与上面一段话类似:“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史弟无礼,不能久同.’”
《晏子春秋》不仅鲜明地表现了晏子光辉思想,而且也记载了许多表现晏子优良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节俭是《晏子春秋》中重点突出的晏子的品质,这一点,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赘言.另外如退思补过、待人宽以约、责人重以周、谦虚谨慎等美德,书中都作了大力宣扬.《内篇杂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晏子对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齐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丑,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子,晏子严辞拒绝了.晏子的这种糟糠之妻不下堂,坚守爱情,不背叛老妻的行为与品德,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殊为难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格.
从《晏子春秋》的内容来看,编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辉的一面,极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断,此书的编者或作者肯定是一个景仰晏子的人.
◇三《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思想品德.全书可以说是晏子的言论及佚事汇编,统而观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传.
此书的第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例如《谏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写的是齐国的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请求齐景公送两只桃子给他们.人多桃少,于是三人论功吃桃.公孙接、田开疆自叙功劳后,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吃掉了.等到古冶子叙完功劳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但却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杀.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杀了,自己也觉得内疚,于是也举剑自杀了.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写得很详细具体.事件的缘起、发展、高潮、结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戏剧性.又如《谏下》中的另一件事: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很伤心,不吃不喝,大臣们极力劝慰,但都无济于事.
晏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齐景公说,有一位术士能起死回生.齐景公大喜.晏子就让齐景公到别处去沐浴斋戒.等到齐景公走后,晏子就让人把婴子的尸体装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后对齐景公说,术士对婴子已无能为力,现已把她装进棺材中埋葬了.齐景公听了,无可奈何.这件事也写得十分生动曲折,妙趣横生.这一类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个性鲜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编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尽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因此,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在《谏上》、《谏下》中,我们看到了晏子的政治家品格: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则是以另外一种形象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的.例如《杂下》所载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着楚王的挑衅,从容应付,临事不乱.不仅没有让楚王占到半点便宜,而且给了有力的回击,让楚王陷入难堪.这则故事充分表现了晏子灵活机智、反应敏捷的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他不辱使命,善于应对的外交家才能.《杂下》中有一则记载:“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难及也?’”这一段对话则又表现了晏子坦诚、谦虚的态度.《谏上》中的一段记载更为生动:齐景公与晏子、艾孔、梁丘据同游牛山,齐景公想到人总是要死的,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艾孔、梁丘据也跟着哭起来,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齐景公问他为何而笑.晏子说,如果人不会死,就不会轮到你齐景公做国君了,正因为人会死,所以才轮到你.而轮到你时,你就想长生不老,可见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故事中写了四个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见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见齐景公的贪婪,艾孔、梁丘据的谄谀拍马.人物特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表情跃然纸上.
除了以上两个突出的特点外,《晏子春秋》还具有语言明白晓畅,手法多以白描为主的特点.书中除了个别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语言重在简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从上文所举的众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许多语言,特别是晏子所说的话,不仅朴实简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被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
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注释书籍有清末苏舆的《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参考价值较高. 其中《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橘逾淮为枳》,更被传为经典.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
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捷、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晏子春秋》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内谏》)载:“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根本就会动摇.《外篇》中载有晏子的另外一番话,内容与上面一段话类似:“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史弟无礼,不能久同.’”
《晏子春秋》不仅鲜明地表现了晏子光辉思想,而且也记载了许多表现晏子优良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节俭是《晏子春秋》中重点突出的晏子的品质,这一点,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赘言.另外如退思补过、待人宽以约、责人重以周、谦虚谨慎等美德,书中都作了大力宣扬.《内篇杂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晏子对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齐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丑,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子,晏子严辞拒绝了.晏子的这种糟糠之妻不下堂,坚守爱情,不背叛老妻的行为与品德,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殊为难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格.
从《晏子春秋》的内容来看,编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辉的一面,极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断,此书的编者或作者肯定是一个景仰晏子的人.
◇三《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思想品德.全书可以说是晏子的言论及佚事汇编,统而观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传.
此书的第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例如《谏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写的是齐国的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请求齐景公送两只桃子给他们.人多桃少,于是三人论功吃桃.公孙接、田开疆自叙功劳后,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吃掉了.等到古冶子叙完功劳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但却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杀.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杀了,自己也觉得内疚,于是也举剑自杀了.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写得很详细具体.事件的缘起、发展、高潮、结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戏剧性.又如《谏下》中的另一件事: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很伤心,不吃不喝,大臣们极力劝慰,但都无济于事.
晏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齐景公说,有一位术士能起死回生.齐景公大喜.晏子就让齐景公到别处去沐浴斋戒.等到齐景公走后,晏子就让人把婴子的尸体装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后对齐景公说,术士对婴子已无能为力,现已把她装进棺材中埋葬了.齐景公听了,无可奈何.这件事也写得十分生动曲折,妙趣横生.这一类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个性鲜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编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尽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因此,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在《谏上》、《谏下》中,我们看到了晏子的政治家品格: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则是以另外一种形象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的.例如《杂下》所载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着楚王的挑衅,从容应付,临事不乱.不仅没有让楚王占到半点便宜,而且给了有力的回击,让楚王陷入难堪.这则故事充分表现了晏子灵活机智、反应敏捷的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他不辱使命,善于应对的外交家才能.《杂下》中有一则记载:“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难及也?’”这一段对话则又表现了晏子坦诚、谦虚的态度.《谏上》中的一段记载更为生动:齐景公与晏子、艾孔、梁丘据同游牛山,齐景公想到人总是要死的,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艾孔、梁丘据也跟着哭起来,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齐景公问他为何而笑.晏子说,如果人不会死,就不会轮到你齐景公做国君了,正因为人会死,所以才轮到你.而轮到你时,你就想长生不老,可见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故事中写了四个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见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见齐景公的贪婪,艾孔、梁丘据的谄谀拍马.人物特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表情跃然纸上.
除了以上两个突出的特点外,《晏子春秋》还具有语言明白晓畅,手法多以白描为主的特点.书中除了个别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语言重在简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从上文所举的众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许多语言,特别是晏子所说的话,不仅朴实简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被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
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注释书籍有清末苏舆的《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参考价值较高. 其中《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橘逾淮为枳》,更被传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