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急~~~关于生物实验题(表格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11/23 22:33:23
急~~~关于生物实验题(表格设计)
生物实验结果,有时题目要求设计表格回答.
那么,怎样设计表格呢?
思路,套路,格式,注意事项,最好再配几个例子说明
不胜感激!
希望回答能比较有针对性,传授一些表格设计的方法
根据回答,我会加分
怎么没人呢?专家们啊~
急~~~关于生物实验题(表格设计)
高贵云:浅谈表格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高贵云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 点击数:71 更新时间:2007-10-25

通过比较(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掌握知识,已是许多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记的对象数量有一定的限度.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中把所讲过的材料都记住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应在讲述的基础上提供精简而概括的记忆材料.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表格进行比较、归纳不失为学生提供精简而概括的记忆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对学生概念的建立,知识体系的形成都有着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使比较间的事物在表格中占据相应的位置,使比较的因素(目的要求)明确,易于对比,显得清晰而有条理性,有时还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2006年生物实验突破
基础一学生基础实验(必修本)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所占分值逐渐增加,因此要特别重视生物实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实验主要集中在高二必修本中,除研究性课题外,必修本实验有12个,还有2个实习内容.这些实验和实习,按实验性质分,7个是生化类的,6个是生理类的,5个是观察类的,1个(实习)是调查类的;按实验特点分,10个是验证类的,4个是探索类的.详见下表:
分类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性质
特点
学习侧重点
目标要求

观察类
生理类
生化类
调查类
验证类
探索类

实验类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控制条件、分析结果
B

2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高倍镜的使用
A

3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装片制作
A

4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选择材料、控制条件分析结果
B

5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同上
B

6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同上
A

7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同上
B

8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同上
B

9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同上
A

10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结构特点
A

1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基因分离
B

12
观察 SO2对植物的影响






同实验 4
A

实习类
1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取样调查法
B

2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实验 4
B

对近几年上海、广东和江苏的高考生物试卷和全国的理科综合试卷分析发现,生物实验的考查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实验问题解答类
这类试题以实验为背景,用文字、示意图、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等形式表达,题目要求解释实验现象或结果,或者要求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具体又可分为:
1.1基本操作和实验材料的选用型
这类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对实验材料的选用.基本操作包括使用各种玻璃器皿和其他工具、仪器,如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水浴加热、研磨和过滤、层析法、引流法、试剂配制、制作玻片标本等,以及进行操作、观察、记录、绘图等.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些实验能否成功,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根尖的选取要选分生区而不是伸长区.对实验2、3、6、7、9的考查涉及这种题型.
侧重考查: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观察和记录方法,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
1.2实验原理的理解应用和实验结果的推断处理型
这类实验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既考查了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又考查了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如2004年北京理综第27题、江苏生物第35和42题、上海生物第39和42题、2002年广东第34和37题等.
侧重考查: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实验操作程序,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推断预测.
2.实验设计类
这是对实验考查高层次的要求.通过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来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题型在近年高考卷中逐渐多了起来,说明对实验的考查逐渐由知识型过渡到能力型.从实验目的和实验手段上看,实验设计包括验证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设计;从考查题型上看,可分为实验方案评价型、补充实验过程型和完整实验方案设计型.对实验5、8和两个实习的考查多是这种题型.
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3.研究性课题类
见重点四--课题研究.
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好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本实验的选材要求.用于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材料的要求是:①含糖量高,且必须是还原性的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②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蔗糖没有还原性,淀粉一般不溶于水且无还原性,它们都不符合要求.马铃薯块茎中含有的糖是淀粉,不合适.用于脂肪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脂肪的种子,花生种子富含脂肪,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常用的是大豆和鸡蛋清(蛋白). 【答案】A
【说明】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生物组织中待鉴定物质的含量,其次考虑是否对材料大小有特殊要求.选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以及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来选取,要符合和满足实验要求:现象明显、容易操作、便于观察、来源广泛、容易获得.
回答下列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有关问题:
(1)下面是几位同学在实验中的做法,其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
甲: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以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
乙:观察切片时,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
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
丁:使用低倍镜已看到细胞,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试细准焦螺旋
戊:使用低倍镜看不到细胞,于是换高倍镜期望能看到细胞
己:为了用高倍镜观察低倍镜视野中左上方的一个细胞,在换用高倍镜前应先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2)下列关于实验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
A.低倍镜下看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视野变暗,但细胞变大,数目减少
B.纸层析法分离出的色素,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D.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E.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液泡的运动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且流动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无关
F.在紫色洋葱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
【解析】(1)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对光时不能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否则可能会刺伤眼睛.当镜头不干净时,要用擦镜纸擦拭镜头,不能用卫生纸.高倍镜的视野更小,如果低倍镜下看不到,高倍镜下更看不到.显微镜成像原理是光学成像原理,像与物是倒反关系,装片移动方向与看到的实际操作的方向相反,因此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2)题考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高倍镜的特点是:物像大、数目少、视野暗.B正确,由于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故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D错误,蔗糖是非还原糖.E错误,液泡颜色和运动都不明显,不宜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且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有关.F正确,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细胞渗透吸水,细胞液浓度变小,紫色变浅. 【答案】(1)乙、丁(2)D、E
【说明】要想具有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先要熟悉显微镜的构造,理解成像原理,掌握亮度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和清晰度调节(粗细准焦螺旋),弄清高倍镜与低倍镜的特点.多操作,细心观察和体验.
将1 g淀粉放在烧杯中加水煮沸,冷却后,取2 mL淀粉悬浮液和2 mL唾液装入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条件下保持20 min左右.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逐渐变蓝色→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最初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玻璃纸袋外液体始终是浅褐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唾液的pH为6.8,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0.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__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学科内跨章节综合题,重点考查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碘遇淀粉变蓝色;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最佳温度为37℃左右,最适pH为6.8;半透膜的特性是只能让某些小分子物质通过,如碘,而像淀粉这样的大分子物质是不能通过的.玻璃纸袋内由无色变为蓝色,是因为碘液进入玻璃纸袋内遇到淀粉发生了颜色反应,一段时间后又变为无色,是因为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完全水解了.唾液和胃液混合,混合液的pH为3,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活性虽然已降低,但还有一定的活性.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唾液淀粉酶被水解成多肽,因此增加的物质是多肽.
【答案】(1)碘液没有进入玻璃纸袋内(2)碘液逐渐进入到玻璃纸袋内,遇淀粉液显蓝色
(3)玻璃纸袋内的淀粉逐渐被水解成麦芽糖,蓝色渐渐褪去
(4)淀粉分子比较大,不能穿过玻璃纸袋
(5)多肽当唾液和胃液混合后,pH为3的时候,唾液淀粉酶失活,不能消化淀粉,胃蛋白酶仍有活性,但胃蛋白酶不能消化淀粉,此时的唾液淀粉酶被胃蛋白酶消化成多肽.
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不必做对照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供选材料: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C.橡胶塞及密封胶D.河水及河泥E.蒸馏水F.无机盐G.新鲜水藻H.死水藻I.活小鱼
(1)本实验不可缺少的材料是(填代号)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___________适宜,并且有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才能较长时间不需喂食和通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开始的,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解析】本题属于原理应用型实验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应用.要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肯定需要橡胶塞及密封胶;生态系统只是物质上自给自足,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所以玻璃瓶必须是透明的,植物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系统必须有三大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新鲜水藻可以作生产者,活小鱼作消费者,分解者来自河泥;水不能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溶氧不足;瓶中装水不能太多,要留有一定空间,以便O2和CO2的循环.只有保证合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瓶中的生物才能存活较长时间.
【答案】(1)B、C、D、G、I (2)温度光照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O2和养料,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排泄物被河泥中的分解者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被水藻利用(3)水藻的光合作用水藻固定的太阳能
【说明】制作小生态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密闭的.
(2)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
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如果模拟的是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
(1)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被破坏,观察结束.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为探究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具(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用品:长势相同的2株盆栽黄瓜幼苗,小烧杯1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罩2个,玻璃板2块(比玻璃罩略大)、稀硫酸、凡士林、水.
已完成的实验步骤:称取一定量的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并对幼苗、玻璃罩和玻璃板进行标号.在小烧杯中加入稀硫酸2 mL,在1号和2号玻璃板边缘涂上凡士林.
待完成的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属于补充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实验设计题,又属于结论开放型实验设计题.补充实验步骤时,注意与前面已有的步骤相衔接,要理解前面步骤的意图,按照这个设计思路,遵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完成后续步骤(见答案).
结论开放型试题的特点是试题改变了传统试题的"答案惟一"的做法,变"答案惟一"为"答案不惟一".此类试题的任何一个答案都能完成试题的指令,符合并满足试题的全部条件和要求,因此,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应全部预测到,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不能用习惯性思维,认为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叶片有伤害作用.
【答案】 待完成的实验步骤:
①将1号和2号幼苗分别放在1号和2号玻璃板中央,将小烧杯放在1号幼苗旁
②将称好的亚硫酸钠迅速投入到小烧杯中,立即扣上玻璃罩,同时将2号幼苗用2号玻璃罩扣上 ③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定期观察其叶片的变化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1号和2号幼苗的叶片均正常或异常(或答差异不显著),说明该植物叶片不受二氧化硫的影响(或二氧化硫的量不够)(注:将"异常"答成"变黑、发黄"或"出现病症"、"受到伤害"均给分,下同)
②1号幼苗的叶片异常,2号幼苗的叶片正常(或答差异显著),说明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叶片有伤害作用
③1号幼苗的叶片正常,2号幼苗的叶片异常(或答差异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对叶片生长有益
【说明】答题要领:认真分析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透过背景材料找出该实验涉及的知识点,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辨别实验类型,把握解题的方向和关键.在实验设计时,先要对所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整体设想,遵循和体现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对照性原则、等量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文字叙述力求简练、准确、科学.
现有长势相当的燕麦幼苗若干,请用适当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向光性与顶端有关.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原理:植物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能改变生长素的分布.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的向光性就是植物在单侧光的作用下,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特性.燕麦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本实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尖端是否是感光部位及其与向光弯曲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仿照教材上的有关实验进行设计:让尖端感光或不感光(对照),让尖端下部感光或不感光,观察生长情况.
【答案】(1)取3株燕麦幼苗分别标号1、2、3(2)对1号幼苗不作处理,2号幼苗的顶端用黑纸帽套住,3号幼苗用黑纸帽套在尖端下面一段(3)将3株幼苗放在单侧光条件下,观察结果
结果预测及分析: 1号和3号幼苗向光弯曲生长,2号幼苗直立生长,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实验结论:植物的向光性与顶端有关
【说明】像向光性这类经典实验,实验原理等相关知识没有难度,只要按照实验设计方法,运用设计原则进行仿造(设计)即可.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ATP是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
要求:(1)自选器材、试剂;(2)写出实验步骤;(3)预测实验结果;(4)设置对照实验.
【解析】这是一道条件开放型实验设计题.可以从课题要求入手,进行逆向思维.按照"能源物质→发光→萤火虫→发光原理→选择器材→设计步骤"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
(1)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2)将发光器捣碎,增大发光细胞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3)蒸馏水不是能源物质,葡萄糖虽然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但不是直接能源物质,因此,可用葡萄糖、蒸馏水作对照实验,它们都不会使熄灭的离体发光器重新发光.
本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ATP供能)发光→(ATP耗尽)萤光熄灭→(能否提供ATP)决定发光器是否重新发光.
【答案】(1)器材和试剂: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取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0.1%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2)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试管,分别标号A、B、C.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捣碎的发光器和生理盐水,观察现象.当发光器熄灭时,立即进行下一步.
③分别往试管A、B、C中加入ATP制剂、0.1%的葡萄糖溶液、蒸馏水各5 mL,观察现象.
(3)结果预测:试管A:恢复发光,试管B:不再发光,试管C:不再发光.
(4)对照实验:B、C是对照实验组.
【说明】这类题要求考生要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其实只要注意知识的联系和灵活运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就不会束手无策.
1.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