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身边 事例快今晚!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3 22:30:13
廉政身边 事例
快今晚!
快今晚!
廉政格言警句(一)
1、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2、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3、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4、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5、保初节易,保晚节难.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
6、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7、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
14、在是非面前要有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要有悔过能力.
15、领导干部办事三问:讲道理时,先问自己是否明白;提要求时,先问自己是否做到;批评人时,先问自己有何责任.
16、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17、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8、在职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19、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
“郑义门”的廉政故事
编者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郑义门创建并倡导的“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堪称古代文化廉政之典范,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郑义门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倡导的勤政廉政、仁义道德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同样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廉政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浦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江南第一家”建立浦江县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县纪委编撰的两期教材五易其稿,译成白话文,汇编成两卷“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史”,发给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同时规定,今后凡是新提拔的县管干部或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都要到这一基地接受一次廉政教育.
郑义门对德与廉十分重视,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等家规,因此从这儿出仕的173位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为此,该县纪委组织抽调人员,与有关专家一道,根据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原则,从大量郑义门文化史库中,挖掘出二十余个廉政勤政小故事,每篇言之有据,发人深省.现从中撷取四则小故事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一、郑铢官小不忘廉
郑义门七世祖郑铢(1299——1355),字彦平.四岁母丧,十一岁父逝,兄弟三人,由伯母周氏抚养成人.
他和兄长郑钦经营嘉礼庄田二千亩,收入用于家族中男女婚嫁,余资储藏,使得一家男女大礼经费无虞.
郑铢立志要为朝廷、百姓做点有益的事,至北京被荐于脱脱丞相,脱脱见而器之,奏为宣政院照磨管勾,统领浮屠氏事.元代的宣政院,职司宣扬一国政教,具体管理江南寺院.照磨一职,是管理档案.郑铢虽然只是管理员(管勾),但由于他手上的档案都是关系和尚们的身份、等级、津贴等切身利益,最容易与和尚勾通作弊,因此前几任照磨作伪犯科现象时有发生.他到任后,各寺院的和尚同样纷纷向郑铢送来许多钱币,郑铢严词拒收,和尚们还以为自己的钱送得太少了,于是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屡遭拒退,真是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经过打听,方知郑铢来自浦江“郑义门”,郑义门有严厉的《家规》,其中规定:“子孙出仕如有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贿者始各自敛.
时江浙行省右丞相朵儿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勋,统领宣政院事,察知郑铢之廉洁.在宣政院推选廉政官吏的时候,全院异口同声齐推郑铢为真“廉吏”.遂任命他为持檄文行部两浙,仍一毫无所取.众和尚说:“凡受檄来者,都想得重贿,否则,祸立见.在他们回去时,无不积钱数万,独郑君两袖清风归去.
不久郑铢调任上海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大使.当时,在嘉定、华亭、上海交接带,有田数十顷,属于提领所辖.而都水使者(统管水利的人),要增加江淮财赋府的税收,便重复收赋.由此,田赋苛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郑铢察情后奏于朝廷,得以免赋.同时,制止了在稻田所工作的官员随心所欲提取精粮的现象.郑铢官虽小,但是为官廉政,受人称赞.
二、郑机律己防微杜渐
郑机,字叔慎(1361——1429),郑义门第九世祖,明朝永乐中以贤良荐举于朝廷;经吏部铨试,授文林郎湖广汉川知县,后转任广东省仁化县知县.由于自幼就读于东明精舍,受到严格的儒学伦理教育及孝义家风的熏陶,任内宵衣旰食,勤政爱民,平蛮寇,修水利,奖农耕,政迹显殊,尤其在廉洁方面,他更是严格要求,从点滴做起,从不收属下及百姓的礼物,被当地百姓誉为清官.
永乐庚寅(1410年)五月初二,是郑机五十岁生日,按照风俗习惯,应该祝贺一番.早饭间,夫人楼琼征求丈夫意见,郑机吩咐楼琼注意节约,去买一斤鱼、两斤肉、一斤豆腐和一斤黄酒,作为生日晚餐,说完后就到公堂料理事务去了.晚餐时郑机看见桌上摆满了名贵佳肴,大大超过了早上计划的标准,刹时拉下脸面,怒责夫人:“你也学过郑氏家规,家规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於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入祠堂'.俭可养廉,奢则生腐,你难道忘了吗……”楼琼当然不会忘记威严的家规,在丈夫的严厉责问之下,她只好吐露了真情.
原来,郑机手下有位名叫章玉的典吏,平时工作很卖力,受到郑机器重,相互间关系也较好.章玉在知县夫人买菜回来时得知今日是知县大人的五十寿诞.章玉想,知县平时节衣缩食,一身清廉,是从不收受他人礼物的,但在五十岁生日之时,买几道好一点的菜,让他补补身子,作为一个部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 ,他说服了知县夫人自己花钱买来几道好菜,请夫人晚上一并烧来吃.夫人也觉得在理,又没有违反原则,况且章玉的一片真心实为盛情难却.
郑机听了夫人的表述之后,仍怒气不消,说:“俗话说‘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腰杆子就硬不起来了.这次既然已烧好了,不能原物退还,但必须退还等价钱两,分文不少.”
次日 ,郑机叫来章玉认真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你的行为将陷我于不义.”随后掏出九钱银子还章玉.章玉见状连忙退却:“大人生日,买点东西吃吃又何妨?”郑机看章玉还没认识到问题所在,再次正色道:“你我身为朝廷官吏,食俸禄,理应集中精力忠君效国,不要让人家以为你把精力花在巴结上司上,那是于你的名声亦是不利的.况你我关系较好,理解我支持我是对我最大的关心,请不要败坏我及我家族的名声.”
章玉听后从心底里佩服郑机的为人:“大人你是真正的清官,说到做到,刚正不阿.但由于前几任知县的腐败,现县吏的思想上仍沿袭着旧风陋习,阳奉阴违,送礼的多,受贿的也多,治贿还必须花大力气.”郑机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在城门口贴出了一张官告,主要内容是严禁馈送受贿,有受贿行为的官吏要主动退赃,可获从轻.又欢迎乡民直接告状,查实有贿情又不主动退还者,必视情节轻重给予惩办.布告一出,有自首的,有告状的,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批贪官得到应有惩处,一批廉洁奉公的官吏得到表扬,人心大快,社会风气随之转好.
三、郑铢杜绝敛财恶习
明永乐元年,永乐皇帝颁下圣旨,任命浦江郑义门第九世郑铢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出使广东南闽,抚安军民.
一介布衣之士的郑铢,受此重任后,念念不忘“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的家训.深入基层察访,体恤黎民疾苦,夜不入眠,构思治理良策.
忽一日闻报,有人求见,遂升堂入座,见数名乡间绅士抬一条五尺有余的蟒蛇,跪于堂上.声称:“叩见大人,草民特来献礼”.郑铢暗思,本官初来乍到,未建政绩,平白送礼为何来?遂命退回.叩见者唯唯从命,抬蟒蛇而返.越三日,又抬六尺有余的蟒蛇叩见.郑铢又命退回,并说:“本官决不妄取百姓丝毫财物,以后若再如此胡闹,杖你们五十大板.”叩见者恹恹而去.又过三天,更抬一条七尺有余的巨蟒跪于堂下求见,用恳求的语气说:“大人开恩,草民组织人员,在深山丛林中搜寻,今幸得此罕见巨蟒,再大无法寻觅,大人如再不收受,只得听凭大人处置了.”郑铢愕然而责之道:“何故献蛇?为何三番五次不听?许你等细细道来,有理尚可,否则处你等五十大板.”献蛇老叟颤巍巍地说:“本地习俗,凡新官上任到此,须献蟒蛇一条,以表草民们的敬意.至于蟒蛇何用,大人可将其切成条状风干,蒸饪食用,其味鲜美可口,食后有清凉散毒之效用.前几次献蟒蛇,大人不收受,草民们认为大人嫌小,所以化九牛二虎之力,从深山中捕得今天这条罕见巨蟒,真是大人福大,万望大人开恩,不加草民之罪.”说毕叩头不起.郑铢听后,连命差役搀扶下跪乡民,并和颜悦色地说:“本官初到南闽,不悉本地风俗,枉累你们费了这般周折,实感有愧.”遂命差役收下蟒蛇,将自己五两饷银作酬金,付予乡民.乡民再三推辞不受.郑铢说:“本官决不一毫妄取于民,如不收银子,请退回蟒蛇.”叩见者见大人主意已定,又惊又喜地收起银子道谢而去.
是夜,郑铢浮想联翩,《家规》曰“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细思白天献蛇一幕,岂非贪官所作的敛财勾当.逐立马提笔写道:“献蟒蛇的习俗,实乃贪官敛财的一种伎俩,今后予以取缔.官吏中有行贪污受贿卑鄙勾当的,严惩不贷云云”.张贴于公众场所.
郑铢在任期间,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依法治理.对贪官污吏,正直敢言.不怕强权,受理贪污案件十有余起.领导百姓组织民团,保护乡村安宁,教育百姓拥军,士兵爱民,倡导百姓开荒造田,终于使一方能保持温饱.
郑铢任满还朝,仍两袖清风,赢得百姓的爱戴.临行之时,百姓为颂其功德,特置了一把万民伞,为其遮阳避雨,夹道挥泪送别.
四、郑祖琛严惩贪官
郑祖琛,字和佩,号献之(1784——1851),浦江县人,郑义门第二十三代孙(迁居吴兴双林),天资聪敏,一目十行.清朝嘉庆进士.箕风毕雨,为官清正.在江西任按察使时,玉山县孙知县要求拨一笔款子,用来兴修水利.向朝廷申报后,朝廷拨下专款,郑祖琛要其专款专用.事后孙知县却把这笔银子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实际上没有修堤,亦未筑塘,却虚报兴修水利功绩.郑祖琛本要去玉山巡查,但忙于邻县事务,一直拖到秋天.
郑祖琛去玉山县巡查时,正当旱情严重,沿途田地干裂,禾稻干枯.路上百姓三五成群,携妻带子,前往浙江讨饭.深入调查后,才知真相.
原来孙知县的计划是要开一条水沟,把水引向高田.由于水沟必经一处高坡,高坡的主人是当地的大财主,姓胡名山,有钱有势.高坡上头是胡山的祖墓.听地师说,高坡是龙脉,如果从中开一条水沟,等于凿断了龙脉,胡山家必将招来灾星.为此,胡山不惜一切代价,买通孙知县的二姨太.二姨太姓林,很有姿色,深得孙知县的宠爱,林姨太的枕头风,孙知县总是言听计从.林姨太说:“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任穷知县,金银上千斤.你两年知县到如今,什么也没捞到,胡山这块肥肉不吃的话,恐怕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孙知县说:“这白花花的银子我也喜欢,只怕今年天旱,这田地无收成,后果不堪设想.”林姨太说:“这几十年只旱一次,去年不是很好的过来了?只要挨过了今年,明年任满就可升迁.”孙知县面对金钱的诱惑,失去良知;索性把朝廷拨款也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只是虚张声势,修了几处小池塘,却谎报功绩.偏偏今年碰到旱灾,伪情暴露,立见眼前.
郑祖琛将孙知县押往京城待办,将其家产全部没收,救济灾民.并张贴安民告示,开仓放粮,召流离者回乡,兴修水利,确保来年丰收.
1、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2、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3、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4、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5、保初节易,保晚节难.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
6、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7、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
14、在是非面前要有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要有悔过能力.
15、领导干部办事三问:讲道理时,先问自己是否明白;提要求时,先问自己是否做到;批评人时,先问自己有何责任.
16、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17、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8、在职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19、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
“郑义门”的廉政故事
编者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郑义门创建并倡导的“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堪称古代文化廉政之典范,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郑义门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倡导的勤政廉政、仁义道德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同样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廉政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浦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江南第一家”建立浦江县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县纪委编撰的两期教材五易其稿,译成白话文,汇编成两卷“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史”,发给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同时规定,今后凡是新提拔的县管干部或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都要到这一基地接受一次廉政教育.
郑义门对德与廉十分重视,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等家规,因此从这儿出仕的173位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为此,该县纪委组织抽调人员,与有关专家一道,根据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原则,从大量郑义门文化史库中,挖掘出二十余个廉政勤政小故事,每篇言之有据,发人深省.现从中撷取四则小故事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一、郑铢官小不忘廉
郑义门七世祖郑铢(1299——1355),字彦平.四岁母丧,十一岁父逝,兄弟三人,由伯母周氏抚养成人.
他和兄长郑钦经营嘉礼庄田二千亩,收入用于家族中男女婚嫁,余资储藏,使得一家男女大礼经费无虞.
郑铢立志要为朝廷、百姓做点有益的事,至北京被荐于脱脱丞相,脱脱见而器之,奏为宣政院照磨管勾,统领浮屠氏事.元代的宣政院,职司宣扬一国政教,具体管理江南寺院.照磨一职,是管理档案.郑铢虽然只是管理员(管勾),但由于他手上的档案都是关系和尚们的身份、等级、津贴等切身利益,最容易与和尚勾通作弊,因此前几任照磨作伪犯科现象时有发生.他到任后,各寺院的和尚同样纷纷向郑铢送来许多钱币,郑铢严词拒收,和尚们还以为自己的钱送得太少了,于是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屡遭拒退,真是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经过打听,方知郑铢来自浦江“郑义门”,郑义门有严厉的《家规》,其中规定:“子孙出仕如有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贿者始各自敛.
时江浙行省右丞相朵儿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勋,统领宣政院事,察知郑铢之廉洁.在宣政院推选廉政官吏的时候,全院异口同声齐推郑铢为真“廉吏”.遂任命他为持檄文行部两浙,仍一毫无所取.众和尚说:“凡受檄来者,都想得重贿,否则,祸立见.在他们回去时,无不积钱数万,独郑君两袖清风归去.
不久郑铢调任上海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大使.当时,在嘉定、华亭、上海交接带,有田数十顷,属于提领所辖.而都水使者(统管水利的人),要增加江淮财赋府的税收,便重复收赋.由此,田赋苛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郑铢察情后奏于朝廷,得以免赋.同时,制止了在稻田所工作的官员随心所欲提取精粮的现象.郑铢官虽小,但是为官廉政,受人称赞.
二、郑机律己防微杜渐
郑机,字叔慎(1361——1429),郑义门第九世祖,明朝永乐中以贤良荐举于朝廷;经吏部铨试,授文林郎湖广汉川知县,后转任广东省仁化县知县.由于自幼就读于东明精舍,受到严格的儒学伦理教育及孝义家风的熏陶,任内宵衣旰食,勤政爱民,平蛮寇,修水利,奖农耕,政迹显殊,尤其在廉洁方面,他更是严格要求,从点滴做起,从不收属下及百姓的礼物,被当地百姓誉为清官.
永乐庚寅(1410年)五月初二,是郑机五十岁生日,按照风俗习惯,应该祝贺一番.早饭间,夫人楼琼征求丈夫意见,郑机吩咐楼琼注意节约,去买一斤鱼、两斤肉、一斤豆腐和一斤黄酒,作为生日晚餐,说完后就到公堂料理事务去了.晚餐时郑机看见桌上摆满了名贵佳肴,大大超过了早上计划的标准,刹时拉下脸面,怒责夫人:“你也学过郑氏家规,家规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於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入祠堂'.俭可养廉,奢则生腐,你难道忘了吗……”楼琼当然不会忘记威严的家规,在丈夫的严厉责问之下,她只好吐露了真情.
原来,郑机手下有位名叫章玉的典吏,平时工作很卖力,受到郑机器重,相互间关系也较好.章玉在知县夫人买菜回来时得知今日是知县大人的五十寿诞.章玉想,知县平时节衣缩食,一身清廉,是从不收受他人礼物的,但在五十岁生日之时,买几道好一点的菜,让他补补身子,作为一个部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 ,他说服了知县夫人自己花钱买来几道好菜,请夫人晚上一并烧来吃.夫人也觉得在理,又没有违反原则,况且章玉的一片真心实为盛情难却.
郑机听了夫人的表述之后,仍怒气不消,说:“俗话说‘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腰杆子就硬不起来了.这次既然已烧好了,不能原物退还,但必须退还等价钱两,分文不少.”
次日 ,郑机叫来章玉认真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你的行为将陷我于不义.”随后掏出九钱银子还章玉.章玉见状连忙退却:“大人生日,买点东西吃吃又何妨?”郑机看章玉还没认识到问题所在,再次正色道:“你我身为朝廷官吏,食俸禄,理应集中精力忠君效国,不要让人家以为你把精力花在巴结上司上,那是于你的名声亦是不利的.况你我关系较好,理解我支持我是对我最大的关心,请不要败坏我及我家族的名声.”
章玉听后从心底里佩服郑机的为人:“大人你是真正的清官,说到做到,刚正不阿.但由于前几任知县的腐败,现县吏的思想上仍沿袭着旧风陋习,阳奉阴违,送礼的多,受贿的也多,治贿还必须花大力气.”郑机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在城门口贴出了一张官告,主要内容是严禁馈送受贿,有受贿行为的官吏要主动退赃,可获从轻.又欢迎乡民直接告状,查实有贿情又不主动退还者,必视情节轻重给予惩办.布告一出,有自首的,有告状的,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批贪官得到应有惩处,一批廉洁奉公的官吏得到表扬,人心大快,社会风气随之转好.
三、郑铢杜绝敛财恶习
明永乐元年,永乐皇帝颁下圣旨,任命浦江郑义门第九世郑铢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出使广东南闽,抚安军民.
一介布衣之士的郑铢,受此重任后,念念不忘“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的家训.深入基层察访,体恤黎民疾苦,夜不入眠,构思治理良策.
忽一日闻报,有人求见,遂升堂入座,见数名乡间绅士抬一条五尺有余的蟒蛇,跪于堂上.声称:“叩见大人,草民特来献礼”.郑铢暗思,本官初来乍到,未建政绩,平白送礼为何来?遂命退回.叩见者唯唯从命,抬蟒蛇而返.越三日,又抬六尺有余的蟒蛇叩见.郑铢又命退回,并说:“本官决不妄取百姓丝毫财物,以后若再如此胡闹,杖你们五十大板.”叩见者恹恹而去.又过三天,更抬一条七尺有余的巨蟒跪于堂下求见,用恳求的语气说:“大人开恩,草民组织人员,在深山丛林中搜寻,今幸得此罕见巨蟒,再大无法寻觅,大人如再不收受,只得听凭大人处置了.”郑铢愕然而责之道:“何故献蛇?为何三番五次不听?许你等细细道来,有理尚可,否则处你等五十大板.”献蛇老叟颤巍巍地说:“本地习俗,凡新官上任到此,须献蟒蛇一条,以表草民们的敬意.至于蟒蛇何用,大人可将其切成条状风干,蒸饪食用,其味鲜美可口,食后有清凉散毒之效用.前几次献蟒蛇,大人不收受,草民们认为大人嫌小,所以化九牛二虎之力,从深山中捕得今天这条罕见巨蟒,真是大人福大,万望大人开恩,不加草民之罪.”说毕叩头不起.郑铢听后,连命差役搀扶下跪乡民,并和颜悦色地说:“本官初到南闽,不悉本地风俗,枉累你们费了这般周折,实感有愧.”遂命差役收下蟒蛇,将自己五两饷银作酬金,付予乡民.乡民再三推辞不受.郑铢说:“本官决不一毫妄取于民,如不收银子,请退回蟒蛇.”叩见者见大人主意已定,又惊又喜地收起银子道谢而去.
是夜,郑铢浮想联翩,《家规》曰“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细思白天献蛇一幕,岂非贪官所作的敛财勾当.逐立马提笔写道:“献蟒蛇的习俗,实乃贪官敛财的一种伎俩,今后予以取缔.官吏中有行贪污受贿卑鄙勾当的,严惩不贷云云”.张贴于公众场所.
郑铢在任期间,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依法治理.对贪官污吏,正直敢言.不怕强权,受理贪污案件十有余起.领导百姓组织民团,保护乡村安宁,教育百姓拥军,士兵爱民,倡导百姓开荒造田,终于使一方能保持温饱.
郑铢任满还朝,仍两袖清风,赢得百姓的爱戴.临行之时,百姓为颂其功德,特置了一把万民伞,为其遮阳避雨,夹道挥泪送别.
四、郑祖琛严惩贪官
郑祖琛,字和佩,号献之(1784——1851),浦江县人,郑义门第二十三代孙(迁居吴兴双林),天资聪敏,一目十行.清朝嘉庆进士.箕风毕雨,为官清正.在江西任按察使时,玉山县孙知县要求拨一笔款子,用来兴修水利.向朝廷申报后,朝廷拨下专款,郑祖琛要其专款专用.事后孙知县却把这笔银子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实际上没有修堤,亦未筑塘,却虚报兴修水利功绩.郑祖琛本要去玉山巡查,但忙于邻县事务,一直拖到秋天.
郑祖琛去玉山县巡查时,正当旱情严重,沿途田地干裂,禾稻干枯.路上百姓三五成群,携妻带子,前往浙江讨饭.深入调查后,才知真相.
原来孙知县的计划是要开一条水沟,把水引向高田.由于水沟必经一处高坡,高坡的主人是当地的大财主,姓胡名山,有钱有势.高坡上头是胡山的祖墓.听地师说,高坡是龙脉,如果从中开一条水沟,等于凿断了龙脉,胡山家必将招来灾星.为此,胡山不惜一切代价,买通孙知县的二姨太.二姨太姓林,很有姿色,深得孙知县的宠爱,林姨太的枕头风,孙知县总是言听计从.林姨太说:“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任穷知县,金银上千斤.你两年知县到如今,什么也没捞到,胡山这块肥肉不吃的话,恐怕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孙知县说:“这白花花的银子我也喜欢,只怕今年天旱,这田地无收成,后果不堪设想.”林姨太说:“这几十年只旱一次,去年不是很好的过来了?只要挨过了今年,明年任满就可升迁.”孙知县面对金钱的诱惑,失去良知;索性把朝廷拨款也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只是虚张声势,修了几处小池塘,却谎报功绩.偏偏今年碰到旱灾,伪情暴露,立见眼前.
郑祖琛将孙知县押往京城待办,将其家产全部没收,救济灾民.并张贴安民告示,开仓放粮,召流离者回乡,兴修水利,确保来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