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如何解读文本——《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求解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00:17:12
如何解读文本——《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求解答
如何解读文本——《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求解答
上《奇怪的大石头》第2课时,在学生研读“对于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提出了哪些问题,请用波浪线画出.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出问题了——学生分不清哪些属于李四光自己思考的自言自语,哪些是问话,我将学生交流的答案用简单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心理——问话——问话——心理——心理,不过在板书时,是竖着写.就在这时,我发现备课时没发现的文本蕴含的线索.我追问一句,李四光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小时候——少年(读小学)——青少年——大学——留学,我在黑板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研究发现:
生1:他好像要问到底似的……
生2:对于这块大石头,他从小一直问道大,说不定还问到老
生3:他一直坚持研究……
生4:执着追求
生5:刨根问底
生6:坚持不懈
生7:勤学好问……
【【以下是摘录】】
庸置疑,阅读课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运用,在读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再进一步想,这个“读”并不仅仅单指学生的读,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读,或者说教师的阅读水平,教师的理解感悟能力,在进一步说,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个语文教师,他解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视野,不仅有文史哲,还应有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美学、诠释学等作底,也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高度,以此“高视角”来解读教材.
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强调解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算是高效,可喜的是,我们正在努力,正在探寻,举一个例子,我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也会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实效.
先看几个引文:引文一:“童话作为一种纯文学形式的文体,它本身即意味着‘浪漫’、‘天真’、‘纯粹’,在这个日益呈现出‘功利’、‘复杂’和‘媚俗’的社会,‘内心的纯洁’成为一个日渐远离却更须抓紧的‘精神指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徒生童话阅读便具有‘拯救’意义.”(《二百岁的安徒生能否感动今天的童年》,湖南科技人文学院李红叶副教授)
收获:由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理出,童话不同于教材中其他体裁的文本,他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在童话里收获着纯真,憧憬着幻想,升华着情感,体验着温情.它还具有唤醒作用,唤醒已经初步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孩子埋藏心中的纯真的萌芽.安徒生不愧是大师,在他这部最直面现实的作品中,他以童话的笔触为孩子心灵打碎了一个“美的形象”,而又巧妙地让孩子在小女孩的“渴望达成”中缓解了孩子的阅读焦虑.这样,童话的魅力更加彰显,童话才成其为童话.
引文二: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全集》,尽可能完整地了解、理解安徒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不是仅仅“钻研”被删减得只剩“骨头”的课文……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在读出自己心中的安徒生,并大胆地和学生们讨论你的阅读印象和阅读感受,而不是搬来教参上的观点 “灌”给学生……
收获:由王林博士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出,就文教文的方法是不行的,就教参观点现炒现卖是不行的,学生众口同声一种被老师引导的体验是不行的.
引文三: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还应该了解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背景,寻觅作家创作的动机.这篇童话的创作动机是怎样的呢?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
我们还要看到,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个人经验的传达,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当时的丹麦还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贫困的生活.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整篇作品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但是在那个时代,作者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只能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作者写道:“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童话1961年被选入教材时后面还有一句:“——她们和上帝在一起了.”)我们过去把这一段话理解为一种反讽,因为上帝是没有的,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所以小女孩是痛苦地死去了.今天我们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我们忽视了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女孩幸福地死去.作者一再强调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以为,安徒生的本意是认为死去就可以不再受苦,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女孩来说是一种解脱.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从这个角度看,教材几经修改,把有关上帝的文字减到最少,固然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但容易使我们对安徒生的这篇作品产生误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宗教信仰渗透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宗教信仰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坚持无神论,但应当学会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意义上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的入门课.
如果说,解读的视角仅仅望到了这里,我们还不能松一口气.
今日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总体上说,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人民的生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好.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已成事实,而且这种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些孩子因经济困难上不了学,在一些城市繁华热闹的街头,可以看到流浪、乞讨孩子的身影.面对这样的现实,今天的中国孩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首先应当树立对贫困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在自己高高兴兴和父母同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失去亲人没有快乐;在自己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缺衣少食上不了学……生活小康而不忘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者,如果我们能自己节俭给贫困者以帮助,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我想这是对当今中国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意义.
沿着这个侧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的道路漫长,生老病死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万一遇上不幸,不要悲观和绝望,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带着微笑”.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对成人来说则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今天我们怎样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
有了“引文一”这样的前提,我以为这堂课的教学决不能忽略了童话这一温情的本质属性的——把童话作为了普通记叙文来对待.如果只品味“悲”的一面,那童话就脱离了童话的意义,回到了客观写实的一般文章的套路上.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真实的情感依旧被禁锢在体验小女孩“悲”的一面,而在老师密度较紧的牵引下,文本的温情、伤感色彩却永远地从学生的心底流走,再也回不来了.
有了“引文二”、“引文三”这样的前提,我以为仔细了解童话的创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要梳理出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多向思维的体悟路径.努力引导学生脱离文本进行更为有效的超越教材的补充、构建,其实在这个文本的教学中,感情朗读不是唯一适合的体悟工具. 思想和技术结合较好的课堂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我们还应该站得再高一点,看得再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