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孔子理想的历史成因孔子的理想是实现"大同"社会造成他想法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2 05:42:52
孔子理想的历史成因
孔子的理想是实现"大同"社会
造成他想法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理想的历史成因孔子的理想是实现
在我国,由于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育人功能的探讨和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研究性学习虽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多囿于智育领域,较少运用于德育领域.面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改革的进程,笔者感到孔子道德教育研究性学习方法中许多合理、科学的因素在当代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如果能够获得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形成终身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理念.本文将结合孔子道德教育研究性学习方法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借鉴价值作些探讨,以期彰显研究性学习的德育意蕴,[[i]]p90-91更好地回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呼唤,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孔子 研究性学习 德育意蕴 启示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我国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对其中五花八门的理论与轰轰烈烈的实践的观察过程中,有学者指出,“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曲解和对其价值认识的偏颇在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目光过于集中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科学研究方法习得、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课程的功能被过于窄化,价值被片面化.” [[ii]]P53的确,由于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育人功能的探讨和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研究性学习虽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多囿于智育领域,较少运用于德育领域.忽略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适度运用.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德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主体意识的充分觉醒,较好地解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道德实践的模式,调整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重要作用.
面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改革的进程遇到的问题,我们感到孔子道德教育研究性学习方法中许多合理、科学的因素在当代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如果能够获得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形成终身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理念,形成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应在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落实”[[iii]]P100~109,即道德教育是以实现提升人的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实践理念.下面从四个方面论述孔子道德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方法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继承孔子“学者为己”的学习观,重视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以内容为中心”的方法论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传统属于政治、宗法、伦理一体的规范教育,长期偏执的形成了以体认“圣训”、绝对服从为主的权威主义灌输方法论,忽视了孔子道德教育中“立人”思想的外烁性与内发性的统一;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体系以前苏联“规范性”伦理体系为范本,只强调道德的规范调节作用,而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内在主体性.其实,人类道德活动是基于社会经济活动之上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应该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强调的是“内化”与“建构”的统一,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带来的人的独立、平等与自由的现实基础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空间.因为,现代条件下的学生,面对着知识的信息化、价值的多元化,民主意识、自我意识必然增强,道德教育理念就需要重新发掘孔子对学生主体性的有关思想,从传统的“教”的单向传输转向“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主体性,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我们认为,对于主体性要求更高的道德教育来说,借鉴孔子研究性学习方法将更好地体现道德教育关注于人的主体性的特点.下面分而论之:
首先,孔子所提倡的“为己之学”、“为仁由己” (《论语·颜渊》),主张学习目标是为了提高自身,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主体性的认识和重视,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都有所认识,他强调道德教育是“立人”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发挥主体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思想特点是教人如何“做人”,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亦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传》).
在个体大都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现代社会,不论是现代教育观的理论,还是现代青少年的主体水平,都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把他们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人、独立的人来对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有利的社会环境,这一点是孔子所处时代无法比拟的.所以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当从片面注重社会目标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主体自觉和主体地位,这是符合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求的.现代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其出发点,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课程计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切实消解“接受式学习”对学生主体性的遮蔽,使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当代道德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方法应当承继这种对教育主体的认识与重视,主要侧重于对人的道德行为自觉性和行为主体责任感的培育.不是去迫使学生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强制人们的思维,而是从个体内部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意识,使学生因为道德上的需要而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由于外界的压力被迫遵守.如杜威所说,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 [[iv]] P347
其次,孔子的“乐学观”是对学生道德主体性重视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他十分注重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育,孔子主张在“知”的基础上,个体要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自己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要有“乐在其中”的体验,认为对兴趣培养的提倡是学习的基础.我们认为当代道德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应更重视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育,深刻认识到个体道德情感的基础作用.体现在道德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就是要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人员的组合、研究内容的实施和成果的展示,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判断.教师则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个学生建构道德意义的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各种道德知识的关联线索的作用,来帮助学生建构道德知识的体系.
第三,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圣”目标,实际上是对个体道德(人性)成长的深刻关注,道德学习的过程是以人格生命发展阶段为中心的,提倡人的自我完善、自我生成,这种生成需要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内在精神动力,外在知识性只是精神成长的手段与工具,因而他的教育是关注人性的成长而不只是知识的获得.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观念,必须彻底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办学模式,要正确认识全面发展的含义,不能用平均发展来代替全面发展,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多种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鉴于此,我们认为,道德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注意体现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的核心价值取向,培养个人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对他人的信心,不断在道德上取得进步和走上完善.这种对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将最大限度的调动与实现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把握个体安身立命之根,从而从根本上关注个体道德的成长,把人的道德生成置于核心地位.
二、 借鉴孔子“学、行、思”结合的实践观,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下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
孔子“学、行、思”结合的实践观,强调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下学上达” (《论语·宪问》)的辩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十分强调道德实践,把道德实践放在道德教育的首位,提倡道德教育对象在思维与具体行为上的积极参与,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这些观点对目前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道德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模式”也有启发意义.
首先,道德实践是孔子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他主张以礼践履,“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遵循“礼”的内容是道德实践的关键,只要符合礼义,就要认真践履.要注意,孔子的重点在于道德实践而非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强调了“礼”对人的道德实践的塑造作用.在当代社会,要塑造“四有”新人、培育理想人格,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就必须从人们的现实及社会的道德状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新规范,这一规范的重点应当是对个人道德实践有层层提升、步步落实的塑造作用的.因此,借鉴孔子“学、行、思”结合的实践观,继承其道德教育活动侧重学生主体参与的特点,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使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个道德探索的过程.道德实践不论从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规划,到课题的研究、道德行为结果的形成,每一步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都是道德主体不断尝试、创新的结果.研究性学习中的道德教育将改变过去传统教育方式,而是将道德知识付于实践性,注意解决学生道德实践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选取的具体问题,同时把道德规范与人的道德心理需求、道德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道德知识,应用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意识,发挥道德主体的作用,解决道德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其次,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借鉴孔子道德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原则,以问题为载体,使道德实践的教育方法走向对话,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孔子道德教育实践原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十分注意培养弟子对问题进行探究的习惯,并把“疑思问”作为“君子”“九思”的重要内容.孔子的“启发式”、“对话式”、“问题式”的情境教学法已经具有了以对话方式为主的道德实践教育方法的形式.在现代道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也应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在反复辩难、反复比较中取得平衡,正如孔子在处理道德行为过失和改过时,把对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一样,道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学生的道德认识也是处于不断接近道德规范的动态实践过程.
第三,在现代制度化教育下,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基本分离,道德实践的内容逐步走向知识化,却日益忽略了日常生活经验.在孔子那里,情况却不一样.孔子言“《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我们认为道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下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道德实践的内容上超越课堂、超越书本或教材,走出学校,走近自然,走入社会,在现实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学习、实践.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社会生活体验,逐步形成观察、善问的道德心理倾向,在扎根于生活之中的自主探究中获取道德知识、获得道德认知的发展,由这样产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则更符合个人道德认识规律,更贴近生活,富有实践性.
三、 吸收孔子乐学观的文化精华,实现道德教育知、情、行、意四要素的和谐发展
道德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我国古代的道德修养法就是这种体验式教育的典型体现,什么是体验?按照现代科学的研究,“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或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主观感受,……,体验的发生需要个体整个身心的投入,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心理要素,而是全部人格因素.”[[v]] P11孔子道德研究性学习正是要求学生在“知”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者乐”,即个体要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自己内心精神上的需要去体验,从而感到快乐.孔子乐学观在道德教育上的体现就是重视道德情感的培育.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中间环节.道德情感起着内驱力和催化的作用,只有使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得到提升与发挥,才可以使受教育者:把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不是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力量,而成为自我体验、主动追求,成为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在当代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汲取孔子乐学观的文化精华,实现研究性学习模式下道德教育过程的知、情、行、意四要素的和谐统一,这一目的的达成是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贴近个人道德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其道德实践主体——学生在进行道德问题研究、展开对话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德知识,获得了一定的道德现象认识,因而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道德教育具有了实际性、亲和性,使道德活动中的个体能够实现其某种道德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由于品德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这样道德教育不再是异于学生个体的活动,而成为学生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活动,它从不同层面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习具有意义上的自足性、主体性.其次,道德教育活动只有在成为个体接受道德规范和内化、并转化为具体情境下个体自我完善的过程时,才能是具体的、生动的、具有真实意义的.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道德教育活动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而“这种改造和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vi]]P81、82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这种道德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讨,而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讨又是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学生在对社会道德现象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道德认识又具有了个人化的深层理解.而只有个体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定和律令加以个人的内化并在其道德实践中对象化和现实化,道德教育才真正得以实现.第三,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道德教育过程是道德主客体全息互动的交往过程.正如孔子游学团体那样,师生之间、弟子之间、师生与教育内容、方式以及社会生活之间,时刻发生着全息互动的交往.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能够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工作态度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使道德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关联,以期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道德目标.
总之,吸收孔子的乐学观的养份,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道德教育过程将更有利于个体道德情感、信念的形成,使道德教育成为个体自觉、自愿,成为个体道德生活的必需.
四、学习孔子研究性学习理念,实现道德教育互动模式建构,促进德育环境的开放
通过对孔子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发掘,我们深切感到孔子的德育首位论并未妨碍其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开放性,以及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孔子私学为了其自身的生存需要,十分注意对教育方法的探索,如教师独立执教、学生自由择师、“有教无类”等等,不仅形式上比先前官学有较大不同,而且,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与先前的官学的单调刻板面孔相比,增添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的是,孔子的君子论是那些最早冲出宗法等级制度的“士”的先驱者以道德和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政治竞争的重要武器.而其教学相长的主客体统一论正是为德育主客体互动提供理论依据,使孔子道德教育活动不仅在观念、过程、内容上,也在德育课程、方法、参与主体和环境上具有开放、对话、互动的特点.今天我们重温孔子这些思想,将促进我们在当代道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设中,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道德教育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专利,而应当是全社会人都应当面对的,不能再采取以意识形态取代道德教育的片面模式,而注意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也就是说,德育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是互动的、结合的,而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也是互动的、结合的.如孔子的道德教育活动中,作为师者的他,与作为学生的弟子,在道德教育活动中一直处于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关系. 其次,研究性学习模式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那里,道德教育不再是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与世隔绝的教育空间(如学校、家庭、社区)而是让他们回归真实的生活.借鉴孔子道德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培育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学习环境的宽松与启发性,我们将可能形成这样一种全方位的道德教育空间,即:既包括道德教育观念、过程、内容的开放,也包括德育课程、方法、参与主体以及德育环境的开放,使道德教育活动的实践摈弃内容的教条性和方法的灌输性,完成道德意识的内化,道德教育空间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体系,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与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相沟通.第三,借鉴孔子对话德育模式,当代道德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组织传授形式,把道德教育活动扩展为多途径、多角度辐射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就如孔子游学团体一样,像一个流动的不断组合的大范围的教学场,社会环境、游学团体的外围弟子、入室弟子、孔子组成一个个同心圈,形成了一个以师生互动、参与、理解和情感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动态教学场.当然当代道德教育活动的中心不再是如孔子一般的智者,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孔子的教育实践为提供了对话德育模式的活教材.有鉴于此,在当代道德教育对话模式的实践中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对话范围的广泛性.孔子的对话德育已深入到道德社会、家庭、个人的各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活动互相协调、融合,形成道德教育的社会合力.二是对话方式的灵活性.孔子对话德育有先有观察后对话、阅读中对话、劳动中对话等等多种形式.三是要注重对话的生活基础,不要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养成学生实践道德习惯.第四,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以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养成学生的主体能力,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评价要侧重于学习过程,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侧重于学生的全员参与、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评价主体要呈多元化的特点,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教师,也可以是由一群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评价方法和手段也可多样化,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这样的评价模式有利于肯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第五,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道德教育要继承“教学相长”的主客体统一论,不仅要学习贯彻的独立性,也要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特殊的过程,它应体现三个层面:获得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社会技能的习用.形成关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具备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一直是保持一种褒扬的态度,虽然孔子提出“教学相长”的观念,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是一向赞同的,孔子所以自得的“敏而好学”也都是指个人的学习.现代德育中,人的社会性发展成为关注点,而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学习方式由以往的个体学习转变成为了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成员的交往实际上可能促进这个关注点的完成.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学习借鉴孔子道德教育研究性学习方法,根本目的在于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育人功能,发挥学生道德教育主体性,实现我国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途径,也就是实现马克思多次强调的“人的世界”和“现实的人”,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的目标.
有用吗?呵呵,当然还要祝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