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小诗《 且把绿叶当花看》说明了什么哲理?关于这个主题的作文应该怎么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08:41:37
胡适的小诗《 且把绿叶当花看》说明了什么哲理?关于这个主题的作文应该怎么写作文?
且把绿叶当花看
——胡适《小诗》赏析
小诗
开得花还不多;
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
当作花看吧
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黄”就是明天的“翠绿”,今天的“新叶”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且把”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胡适在1921年12月曾写过一首《晨星篇——送叔永莎菲到南京》,其最末一段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独自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这几句话显然可以作为《小诗》的注脚.不过在艺术上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小诗》更含蓄,内涵更丰富一些.
且把绿叶当花看 ——胡适《小诗》赏析 小诗 开得花还不多; 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 当作花看吧 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黄”就是明天的“翠绿”,今天的“新叶”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且把”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胡适在1921年12月曾写过一首《晨星篇——送叔永莎菲到南京》,其最末一段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独自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这几句话显然可以作为《小诗》的注脚.不过在艺术上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小诗》更含蓄,内涵更丰富一些. 创造是无声的积累 ——冰心《繁星(三四)》赏析 繁星(三四)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值得品味: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所以,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生命之花因谦逊而绚烂 ——冰心《春水(三三)》赏析 春水(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诗的哲理是依附于形象的,要通过贴切的形象恰当地表现出来.“墙角的花”,便是这首诗借以抒怀的形象.诗人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形神兼备,足见诗人视角之独特、构思之精巧. 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然而,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天地便小了”,一方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表明它自己生活的空间,也只能是偏狭的一隅,只能是那缺少阳光雨露的“墙角”,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省. 这首诗通过对墙角小花孤芳自赏的委婉嘲讽,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 托物言志见精神 ——流沙河《草木篇》赏析 草 木 篇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草木篇》是一组托物言志的微型散文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白杨这“一柄绿光闪闪”、“高指蓝天”的长剑,傲然高耸;“孤伶伶地立在平原”,“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道出了白杨生存环境之恶劣;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抒写出那种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绝不卑躬屈膝的傲骨;白杨的挺立与正直,站立或者倒下同样伟大.野藤的天生个性就是寄生.它只知一味地“往上爬,爬,爬……”,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择任何手段,乃至不惜置他人于死地.仙人掌“遍身披上刺刀”,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纵然是“在野地里,在沙漠中”,也顽强地展示着绿意盈盈的生命;仙人掌的不屈不挠,令人肃然起敬.梅花“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在忠贞不渝地漫长期待中赢得迟来的爱,“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真可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毒菌“用美丽的彩衣”、“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而本质上则是“毒蛇吐的唾液”,从而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两面派的伪装. 《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 ——李大钊《山中即景》赏析 山中即景 一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二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这两首诗最初刊载于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单从诗题本身来看,“山中即景”,似为风景诗或者山水诗之类.但从古典诗歌托物寓意的传统来说,这两首诗无疑又带有言志诗的特征. 第一首诗在讴歌自然美的过程中,抒写出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用看似平淡的回文写法,道出神奇无边的“自然的美”,成就了“美的自然”;前者与生俱来,后者生生不息.造化的力量永远让人由衷地叹服并深深地痴迷.而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则是“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的确,在千山万壑深处,在人迹绝无之处,在如此幽静空旷之地,清泉潺潺奔流,一路叮叮咚咚,这是一种何等令人惊喜的美丽!这是沉寂的境地中唯一的声音,虽然流量不大,却是一股生命的活力;虽然声音弱小,却是大山胸腔一串激动的心跳;虽然路头弯弯,却是一条坚韧的追求.此情此景,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在沉寂的思想旷野上,李大钊先生发出的第一声嘹亮,想起他用“赤色的血/喷薄起第一缕/真理的霞光”(拙作:微型诗《李大钊》). 第二首诗则在云散人去间,以倚天独立的青山展现出诗人人格的不屈和伟岸.“云在青山外”,此句为仰视,且看那飞动的白云缭绕于青山之外,何等悠然;“人在白云内”,此句为俯视,登上峰巅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的健儿,把凌云壮志写在蓝天白云之间,又是何等地意气风发!但诗人笔锋突转,“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白云飘然而去,登者欣然而还,惟有一柱青山,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至此,我们方知诗人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山外之云、云中之人作铺垫,烘托出青山之“任它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诗人面对风云变幻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人格形象跃然纸上. 这两首诗浑然一体,展示出诗人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勇立潮头无所畏惧的凛然正气.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首诗从形式上看似五言旧体诗,实则不然.第一首的“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实际是回环的散文句式,具有内在的韵律;接下来的“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也不符合五言诗的平仄,但却十分精炼、精美.第二首看似五绝,却也并非五绝,仍然符合其时“诗体大解放”的要求.也正是基于此,才把这两首诗作为微型诗来予以赏析. 两行诗凸现一代人的精神追寻 ——顾城《一代人》赏析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和众多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样,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顾城“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只是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是整整“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三个重音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这种“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之象征;“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两行,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一声振耳欲聋的天问 ——麦芒《雾》赏析 雾 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 说起诗人麦芒,爱好诗歌的人们准会想到他的《雾》;而一提及《雾》,则鲜有不知其作者为麦芒的.1979年10月,艾飞以麦芒的笔名,用一首只有九个字的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登上北京《诗刊》,正式开始了他在诗界的飞翔.这是《诗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第一首“一行诗”,在诗界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首超短诗及其各种评论文章随后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作品》、《诗潮》、《读者文摘》、《报刊文摘》等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上.有诗评称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讽刺诗”,也有诗评认为“只是一句反诘的话”.1989年元旦,湖南美术出版社将该诗印制成贺年卡全国发行,既未署名,也未按规定付酬,麦芒遂提起上诉,后被长沙市东区人民法院裁决,一次性赔偿麦芒经济损失1000元.1995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以“内容最短的版权诉讼”确认《雾》案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从最初的艺术争论到艰难的版权官司,再到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麦芒及其超短诗《雾》成为当代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的确,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这是再也明白不过的一句大实话,是一句连如今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够读懂的大白话.但这首只有一行九字的超短诗之所以一经问世即好评如潮,于读者心海激澜扬波,造成恒久强劲的震撼与冲击,究其实,乃在于诗作本身所具有的时代震撼力.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于沙对《雾》非常推祟,他说:“麦芒先生的一行诗《雾》,拔开了诗坛的雾,让诗歌阳光般明亮.”惟有如此“阳光般明亮”的诗歌才能走出狭隘自我的象牙之塔而走进大众的心灵,并引起大众的广泛共鸣.应当说,这首诗是刚刚走出迷雾的国人心态的真实写照,是人们胸中因淤积得太久喷发而出的一声呐喊,是浓雾弥漫中精神压抑的一代人走进光明时情不自禁的奔走欢呼,也是人们在坚贞不渝的苦苦探寻真理、探寻个人、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过程中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自觉!由于诗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自然造就了童话般幸运的诗人,使人们记住了这首诗,也记住了诗人. 织就一张和谐的网 ————北岛《生活》赏析 生活 网 北岛的诗能打动人当然不仅仅是靠它的含蓄冰冷的色调,而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中闪现出的智性的光辉.他形象地描绘“艺术”:“亿万个辉煌的太阳/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他不断思索着心灵与世界与自身的矛盾,“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无题》);他明白机会难逢时间易逝,“挂在鹿角上的钟停了/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无题》).北岛的智慧是一种平静的智慧,没有矫情和激动,没有喧哗和质疑,只有宁静的心灵和朴素的语言交相辉映,丝丝缕缕触及到了有关时间与生命的永恒真理.所以,他高度概括“生活”,用一个“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带有寓言般的深沉和精确. 的确,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也有仇恨之网;有互助之网,也由破坏之网;有善良之网,也有罪恶之网;有幸福之网,也有痛苦之网,就这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个结,也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你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或超脱这种生存状态.我们因为这种联系而存在,而具有了生活的欢快、进击的锐气、拼搏的勇气等等.我们牵着亲人、朋友、师长、同事和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手,别人同样也牵着我们的手.就这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风雨兼程向前走,织就了一张更亲密、更和谐、更有凝聚力的网. 当然,人们也不免烦恼,或者误入难以走出的情感“迷宫”,陷入斩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甚至发生相互戕害的悲剧.这些,也可能更容易让我们脆弱的心灵,因为无法跳出这张网而伤感不已.但,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么,就请静下心来,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倾听欢快的生活主旋律,把那不可避免的几声尖叫和那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须知,平和也是一种和谐. 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赏析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细察,其形式排成三行,而语言结构实为三句,即“鸟儿驮着夕阳”“、双翅一翻”、“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 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新诗问世之后,面对多灾多难亦多希望和幻想的时代家邦,二十世纪的中国诗人曾经有过太多的入世济世的政教激情,无暇关注社会现实之外的自然造化,流连景物忘情山水,所以“以境胜”的新诗作品,过去一直很少见到.刘大白写于1923年的这首小诗算是片刻偷闲的一个例外了.归鸟、斜阳、清江、芦苇、向晚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自是可人之境.
您好,好多啊,终于打完了,希望可以帮到你哦,您可以参考一下,加油噢,加油加油!
——胡适《小诗》赏析
小诗
开得花还不多;
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
当作花看吧
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黄”就是明天的“翠绿”,今天的“新叶”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且把”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胡适在1921年12月曾写过一首《晨星篇——送叔永莎菲到南京》,其最末一段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独自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这几句话显然可以作为《小诗》的注脚.不过在艺术上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小诗》更含蓄,内涵更丰富一些.
且把绿叶当花看 ——胡适《小诗》赏析 小诗 开得花还不多; 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 当作花看吧 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黄”就是明天的“翠绿”,今天的“新叶”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且把”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胡适在1921年12月曾写过一首《晨星篇——送叔永莎菲到南京》,其最末一段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独自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这几句话显然可以作为《小诗》的注脚.不过在艺术上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小诗》更含蓄,内涵更丰富一些. 创造是无声的积累 ——冰心《繁星(三四)》赏析 繁星(三四)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值得品味: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所以,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生命之花因谦逊而绚烂 ——冰心《春水(三三)》赏析 春水(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诗的哲理是依附于形象的,要通过贴切的形象恰当地表现出来.“墙角的花”,便是这首诗借以抒怀的形象.诗人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形神兼备,足见诗人视角之独特、构思之精巧. 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然而,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天地便小了”,一方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表明它自己生活的空间,也只能是偏狭的一隅,只能是那缺少阳光雨露的“墙角”,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省. 这首诗通过对墙角小花孤芳自赏的委婉嘲讽,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 托物言志见精神 ——流沙河《草木篇》赏析 草 木 篇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草木篇》是一组托物言志的微型散文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白杨这“一柄绿光闪闪”、“高指蓝天”的长剑,傲然高耸;“孤伶伶地立在平原”,“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道出了白杨生存环境之恶劣;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抒写出那种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绝不卑躬屈膝的傲骨;白杨的挺立与正直,站立或者倒下同样伟大.野藤的天生个性就是寄生.它只知一味地“往上爬,爬,爬……”,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择任何手段,乃至不惜置他人于死地.仙人掌“遍身披上刺刀”,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纵然是“在野地里,在沙漠中”,也顽强地展示着绿意盈盈的生命;仙人掌的不屈不挠,令人肃然起敬.梅花“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在忠贞不渝地漫长期待中赢得迟来的爱,“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真可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毒菌“用美丽的彩衣”、“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而本质上则是“毒蛇吐的唾液”,从而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两面派的伪装. 《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 ——李大钊《山中即景》赏析 山中即景 一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二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这两首诗最初刊载于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单从诗题本身来看,“山中即景”,似为风景诗或者山水诗之类.但从古典诗歌托物寓意的传统来说,这两首诗无疑又带有言志诗的特征. 第一首诗在讴歌自然美的过程中,抒写出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用看似平淡的回文写法,道出神奇无边的“自然的美”,成就了“美的自然”;前者与生俱来,后者生生不息.造化的力量永远让人由衷地叹服并深深地痴迷.而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则是“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的确,在千山万壑深处,在人迹绝无之处,在如此幽静空旷之地,清泉潺潺奔流,一路叮叮咚咚,这是一种何等令人惊喜的美丽!这是沉寂的境地中唯一的声音,虽然流量不大,却是一股生命的活力;虽然声音弱小,却是大山胸腔一串激动的心跳;虽然路头弯弯,却是一条坚韧的追求.此情此景,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在沉寂的思想旷野上,李大钊先生发出的第一声嘹亮,想起他用“赤色的血/喷薄起第一缕/真理的霞光”(拙作:微型诗《李大钊》). 第二首诗则在云散人去间,以倚天独立的青山展现出诗人人格的不屈和伟岸.“云在青山外”,此句为仰视,且看那飞动的白云缭绕于青山之外,何等悠然;“人在白云内”,此句为俯视,登上峰巅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的健儿,把凌云壮志写在蓝天白云之间,又是何等地意气风发!但诗人笔锋突转,“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白云飘然而去,登者欣然而还,惟有一柱青山,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至此,我们方知诗人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山外之云、云中之人作铺垫,烘托出青山之“任它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诗人面对风云变幻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人格形象跃然纸上. 这两首诗浑然一体,展示出诗人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勇立潮头无所畏惧的凛然正气.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首诗从形式上看似五言旧体诗,实则不然.第一首的“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实际是回环的散文句式,具有内在的韵律;接下来的“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也不符合五言诗的平仄,但却十分精炼、精美.第二首看似五绝,却也并非五绝,仍然符合其时“诗体大解放”的要求.也正是基于此,才把这两首诗作为微型诗来予以赏析. 两行诗凸现一代人的精神追寻 ——顾城《一代人》赏析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和众多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样,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顾城“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只是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是整整“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三个重音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这种“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之象征;“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两行,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一声振耳欲聋的天问 ——麦芒《雾》赏析 雾 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 说起诗人麦芒,爱好诗歌的人们准会想到他的《雾》;而一提及《雾》,则鲜有不知其作者为麦芒的.1979年10月,艾飞以麦芒的笔名,用一首只有九个字的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登上北京《诗刊》,正式开始了他在诗界的飞翔.这是《诗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第一首“一行诗”,在诗界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首超短诗及其各种评论文章随后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作品》、《诗潮》、《读者文摘》、《报刊文摘》等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上.有诗评称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讽刺诗”,也有诗评认为“只是一句反诘的话”.1989年元旦,湖南美术出版社将该诗印制成贺年卡全国发行,既未署名,也未按规定付酬,麦芒遂提起上诉,后被长沙市东区人民法院裁决,一次性赔偿麦芒经济损失1000元.1995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以“内容最短的版权诉讼”确认《雾》案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从最初的艺术争论到艰难的版权官司,再到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麦芒及其超短诗《雾》成为当代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的确,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这是再也明白不过的一句大实话,是一句连如今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够读懂的大白话.但这首只有一行九字的超短诗之所以一经问世即好评如潮,于读者心海激澜扬波,造成恒久强劲的震撼与冲击,究其实,乃在于诗作本身所具有的时代震撼力.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于沙对《雾》非常推祟,他说:“麦芒先生的一行诗《雾》,拔开了诗坛的雾,让诗歌阳光般明亮.”惟有如此“阳光般明亮”的诗歌才能走出狭隘自我的象牙之塔而走进大众的心灵,并引起大众的广泛共鸣.应当说,这首诗是刚刚走出迷雾的国人心态的真实写照,是人们胸中因淤积得太久喷发而出的一声呐喊,是浓雾弥漫中精神压抑的一代人走进光明时情不自禁的奔走欢呼,也是人们在坚贞不渝的苦苦探寻真理、探寻个人、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过程中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自觉!由于诗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自然造就了童话般幸运的诗人,使人们记住了这首诗,也记住了诗人. 织就一张和谐的网 ————北岛《生活》赏析 生活 网 北岛的诗能打动人当然不仅仅是靠它的含蓄冰冷的色调,而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中闪现出的智性的光辉.他形象地描绘“艺术”:“亿万个辉煌的太阳/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他不断思索着心灵与世界与自身的矛盾,“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无题》);他明白机会难逢时间易逝,“挂在鹿角上的钟停了/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无题》).北岛的智慧是一种平静的智慧,没有矫情和激动,没有喧哗和质疑,只有宁静的心灵和朴素的语言交相辉映,丝丝缕缕触及到了有关时间与生命的永恒真理.所以,他高度概括“生活”,用一个“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带有寓言般的深沉和精确. 的确,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也有仇恨之网;有互助之网,也由破坏之网;有善良之网,也有罪恶之网;有幸福之网,也有痛苦之网,就这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个结,也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你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或超脱这种生存状态.我们因为这种联系而存在,而具有了生活的欢快、进击的锐气、拼搏的勇气等等.我们牵着亲人、朋友、师长、同事和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手,别人同样也牵着我们的手.就这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风雨兼程向前走,织就了一张更亲密、更和谐、更有凝聚力的网. 当然,人们也不免烦恼,或者误入难以走出的情感“迷宫”,陷入斩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甚至发生相互戕害的悲剧.这些,也可能更容易让我们脆弱的心灵,因为无法跳出这张网而伤感不已.但,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么,就请静下心来,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倾听欢快的生活主旋律,把那不可避免的几声尖叫和那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须知,平和也是一种和谐. 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赏析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细察,其形式排成三行,而语言结构实为三句,即“鸟儿驮着夕阳”“、双翅一翻”、“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 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新诗问世之后,面对多灾多难亦多希望和幻想的时代家邦,二十世纪的中国诗人曾经有过太多的入世济世的政教激情,无暇关注社会现实之外的自然造化,流连景物忘情山水,所以“以境胜”的新诗作品,过去一直很少见到.刘大白写于1923年的这首小诗算是片刻偷闲的一个例外了.归鸟、斜阳、清江、芦苇、向晚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自是可人之境.
您好,好多啊,终于打完了,希望可以帮到你哦,您可以参考一下,加油噢,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