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生经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3 16:46:20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
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他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洋务运动时期的地方改革派.
6岁时入塾读书,但是他童年也是一个笨小孩.(详见《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上部)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但是他也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县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他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洋务运动时期的地方改革派.
6岁时入塾读书,但是他童年也是一个笨小孩.(详见《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上部)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但是他也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县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