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枢机构?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为什么错?军机处是最高权力机关怎么对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3 21:44:16
什么是中枢机构?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为什么错?军机处是最高权力机关怎么对啊?
中枢差不多就是中心大脑的意思,军机处其实就是皇帝的顾问班子,秘书一类的,顾问就是提建议的,回答皇帝的咨询,顾问的建议皇帝或者老板感觉可以就用,老板不高兴再好的也白搭,秘书就更那个皇帝让干啥干啥.所以谈不上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人一般是宰相,宰相是由一定的决策权的,顾问秘书这类的职位难道会有决策权.
清朝中央政权
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代小.
清中央的执行机关是六部.各部职责和明朝基本相同.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汉各一人.
清代内阁名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清初,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上层的支持.所以康熙皇帝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任.南书房设立后,皇帝谕旨多命南书房翰林撰拟,从而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在位期间,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其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为首者称为“领班”,亦称“首枢”.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中间既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决.军机大臣以下设章京等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里选用.章京的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作军机大臣的辅助人员.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清代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人少精干,遇事不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理藩院:这是清代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初设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但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不得参与.理藩院的设置,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内务府:清朝特设专管宫廷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清朝设内务府的目的,在于防范太监窃权乱政.
除上述各中央机构外,还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国子监等许多府、院、寺、监机构.
地方机构 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此外,还有与省大体平行的边疆特别行政区.
鸦片战争前,清朝共设置十八个行省.省级最高官员是总督和巡抚,每一省或二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此外,每省还设有提督学政一人,会同督抚主管一省的教育、科举考试等事务,不论本人官阶高低,在充任学政期间,其地位与督抚平行,素有学台之称.督抚之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
布政使又称藩台,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纠察.
道设道员,为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专掌钱谷,分巡道专掌刑名.此外,还有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
府设知府一人.州分散州(又称属州)、直隶州二种.设知州一人.散州隶于府,辖区较县为大,但级别同县.直隶州与府同级,直属于省.厅一般设在边远地区,分属(散)厅、直隶厅二种,设同知或通判一人.属厅隶于府,直隶厅与府同级,隶于省.县,设知县一人,主管一县政事.
官员的考察制度
为加强监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员,都要定期进行考察.规定三载考绩,以定升降奖惩.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计”.对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称为“军政”,由兵部主持.
清朝中央政权
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代小.
清中央的执行机关是六部.各部职责和明朝基本相同.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汉各一人.
清代内阁名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清初,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上层的支持.所以康熙皇帝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任.南书房设立后,皇帝谕旨多命南书房翰林撰拟,从而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在位期间,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其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为首者称为“领班”,亦称“首枢”.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中间既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决.军机大臣以下设章京等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里选用.章京的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作军机大臣的辅助人员.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清代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人少精干,遇事不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理藩院:这是清代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初设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但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不得参与.理藩院的设置,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内务府:清朝特设专管宫廷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清朝设内务府的目的,在于防范太监窃权乱政.
除上述各中央机构外,还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国子监等许多府、院、寺、监机构.
地方机构 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此外,还有与省大体平行的边疆特别行政区.
鸦片战争前,清朝共设置十八个行省.省级最高官员是总督和巡抚,每一省或二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此外,每省还设有提督学政一人,会同督抚主管一省的教育、科举考试等事务,不论本人官阶高低,在充任学政期间,其地位与督抚平行,素有学台之称.督抚之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
布政使又称藩台,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纠察.
道设道员,为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专掌钱谷,分巡道专掌刑名.此外,还有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
府设知府一人.州分散州(又称属州)、直隶州二种.设知州一人.散州隶于府,辖区较县为大,但级别同县.直隶州与府同级,直属于省.厅一般设在边远地区,分属(散)厅、直隶厅二种,设同知或通判一人.属厅隶于府,直隶厅与府同级,隶于省.县,设知县一人,主管一县政事.
官员的考察制度
为加强监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员,都要定期进行考察.规定三载考绩,以定升降奖惩.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计”.对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称为“军政”,由兵部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