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0:53:55
《红楼梦》的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见解答
解题过程:
由于人们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审美教育意义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一个问题便自然地被提了出来:曹雪芹为什么要在贫困之境以病弱之身奋笔抒写一部《红楼梦》?他有什么意图?他想在《红楼梦》里寄托一种什么心思?简言之,《红楼梦》的主旨何在?对《红楼梦》的主旨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从新红学算起,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有种种,诸如:一,“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⑴二,“感叹自己身世”,为“情场忏悔而作”。⑵三,歌颂爱情。⑶四,表现政治斗争。⑷这四种其实就只两类。一、二、三种为一类,中心意思是说写的爱情问题。第四种为一类,说《红楼梦》的主旨是表现政治斗争,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后一种观点在“文化大革命”中颇为盛行,占据压倒各种说法的绝对优势。然而,不管论者如何细心地去寻找《红楼梦》里面阶级斗争的蛛丝马迹,都显得材料不足,许多地方的分析十分牵强。显然,此说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关于爱情和与爱情相连的种种说法,倒使人觉得有些道理。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但是,因此就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表现爱情,似也不大恰当。理由是尽管《红楼梦》以大量篇幅和以饱满激情写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恋爱纠葛,但是,《红楼梦》却以更多的篇幅写了远远超出爱情问题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远非爱情问题所能包涵的社会问题。
第一,从情节来讲,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纠葛只是作品的一条主线,与这条主线平行的还有其他的重要线索。比如贾宝玉的成长和他的生活道路,这也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线索。它不仅贯穿作品始终,而且关联着《红楼梦》里一切大小事件,宝玉的生活起居、思想言行可以说是作品的一条经线。正是这条经线把所有事件贯穿起来,把所有人物联系起来。在写法上,往往是由宝玉如何行动而牵连、延伸到其他人物、其他事件上去,宝玉是《红楼梦》里一切事件发生发展的轴心,许多事因他而生,许多事又因他而结束。作品在处理详略描写的关系上也以宝玉的所见所闻而定。如迎春出阁,本是一件大事,但当时宝玉在病中,详情不知,作者便只在七十九回补充交代一句:“再过些时,又闻得迎春出了阁。”因此,严格地讲,《红楼梦》的主线,与其说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毋宁说是宝玉的成长和生活道路。后者同《红楼梦》里的各种生活、事件、人物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这条线才是真正贯彻了作品的整个始终。
第二,从人物构成上讲,在数以十计的主要人物中,与宝、黛、钗的爱情纠葛直接有关的,是不多的。许多主要人物以及数以百计的其他人物,可说与宝玉他们的爱情纠葛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然而,这些人物在《红楼梦》里,没有一个显得多余,他们被一条纽带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形象体系。这根纽带显然不是宝玉的爱情。
第三,从涉及问题上讲,《红楼梦》涉及的问题很多,远不只是一个婚姻爱情问题。仅以对宝玉的直接描写来看,既写了他同黛玉、宝钗的恋爱生活,又写了他同其他女子的亲昵爱慕情形;既写了他的感情生活,又写了他对政治、人生的思索;既写了他那些值得肯定的民主主义思想意识,又写了他若干应该予以否定的那种浪荡公子的无聊行径和庸懒品性。更不要说《红楼梦》还突出地写到官场腐败,敲诈勒索,宗室纠纷,主仆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宝玉的爱情是没有多大联系的。我觉得,要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旨,有必要顾及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和创作阶段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
因为文学创作,总是作家有所感而发的,特别是象《红楼梦》这样的花了十来年时间才写出的长篇巨著,作者竟然甘愿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贫困境况下以全部血泪乃至生命去坚持写叙,定然有一种使他长久激动不已的感触在支持他。什么是他当时最大的感触呢?从有限的资料中似可窥出一些端倪。我觉得以下几点对于了解曹雪芹的创作动机是不可忽视的。
一,脂砚斋批语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⑸
二,敦敏诗《题芹圃画石》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⑹
三,敦敏诗《赠芹圃》这首七律的尾联云:“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钭。”⑺
以上三条足以向我们表明:
一,曹雪芹是怀着极大的悲伤写《红楼梦》的,一部《红楼梦》真可以说是用曹雪芹的眼泪写成的。
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为了写出“胸中块垒”,足见曹雪芹心中有不平之气,有郁积,有忧愤。
三,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不仅有旧恨,还有新愁。旧恨是什么?新愁又是什么?
四,曹雪芹有傲骨,而傲骨之谓,显然是对处世而言,言其不取悦于权势,不见容于当今。
由是看来,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前思想上有着巨大的悲伤,这悲伤又似乎是因由社会政治问题而非儿女情怀中事,写作《红楼梦》,就是为了发抒出这深沉的郁闷与悲伤。这悲伤的内容似与曹家的遭遇直接相关,众所周知,曹家失宠于雍正皇帝,由此所招致的破产与没落必然给曹雪芹带来很大的刺激,使他极为悲伤,也使他异常忧愤。对此,他必然会产生无限的忧愁幽思,这大概就是他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那个时代的曹雪芹不可能把他家运的没落归罪于最高统治者,他只可能认为是贵族本身不争气,辜负了皇上的恩典。因此,很自然地,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贵族阶级内部。面对已经败落的家世,百感交集:对过去富贵豪华生活的怀念,对昔日知心友情的留恋,对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对若干荒淫奢侈行为的追悔,对这个社会各种巧取豪夺、野蛮暴虐行为的憎恨,以及希望贵族阶级能够重新兴旺的真切心情,等等交织在一起,便是他当时的重要思想状况,也便是他胸中的@①所蕴含的基本内容。“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这大概就是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当然,未尝不可认为当年的爱情挫折是他悲伤的根本原因。但是,家庭的破产以及由此出现的一系列可想而知的辛酸遭遇同爱情上的悲剧比较起来,前者就严重得多,巨大得多,给他的刺激深沉得多。同时,曹家败落前曹雪芹尚年幼。据考证,曹家被撤职抄家时,曹雪芹才四五岁,此后虽受到“少留房屋,以资养赡”的照顾,但其情状决不会是象贾府那样的贵族生活。至乾隆四年,家道再次败落,从此便一败涂地了。这时曹雪芹也不过十四岁左右。这样一个少年,会产生一种视为生死的爱情吗?会由此而悲痛欲绝,并且为此流着眼泪去写一部专著来或歌颂或纪念或忏悔吗?此外,假如是因爱情的失意而引起的悲痛,又何言“新愁旧恨”呢?因此,说曹雪芹为爱情而写,是欠妥的。我认为,曹雪芹的本意,无非是要写出他深切体验过的那个虽然曾给过他幸福,却又给予了他烦恼,并给他带来痛苦的封建贵族家庭具体的衰败情犊¶,以抒发自己的情思,以引起封建贵族阶级对衰败形势的严重注意。
《红楼梦》的主旨大概就是如此。这样一种创作意图,对旧时代的作家来说,是很自然的。他们的创作目的不外有二:一是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使自己的情思得到发抒。二是用以向有关方面提出规劝。这种文学目的是我国自先秦以来传统的文学观。这就是“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用诗“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也。⑻曹雪芹的文学创作目的,恐怕不会超过这一传统观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虽然用了一些隐晦曲折的语言,但从中也道出了他的创作目的。说“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他声称讲的是女儿故事,却明言这些事件可“醒同人之目”。醒目者,使人耳目一新,有所醒悟也。醒目之言再加上对顽石无才补天一再流露出的自愧心情,曹雪芹要通过《红楼梦》抒发自己的忧愤并以此为封建贵族阶级提出某些诤劝的用心不是很清楚的吗?从总的来讲,《红楼梦》的主旨是写封建贵族家庭具体的衰败情状。
说具体一点,《红楼梦》要表现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衰败的趋势。从经济形势上看,由豪华到拮据;从人事变迁上看,从人丁兴旺、上下和睦到各奔东西、自行其是、乱为王。二,衰败中各种人物表现。从各种人物的表现中既展示了衰败贵族中各种人物的品质行为,又表达了作者对若干事件,若干问题的爱憎。三,衰败的原因。作者认为封建贵族衰败的原因有二,一是挥霍无节制,二是后人不上进,缺乏运筹谋画人物。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以为挽救这个贵族家运的方法是,一方面在经济上开源节流,另方面寄希望于后人的上进。前面已经说过,《红楼梦》的确以很大篇幅写了宝玉同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写得很动人。因此,不能忽视爱情问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并不否认爱情问题是《红楼梦》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是认为它不是《红楼梦》要表现的主要问题,不是主旨所在。
而且还要看到,作者所写的爱情并不止于爱情本身,作者通过爱情问题主要是想表现贵族阶级的衰败促使这个阶级中的一部分清醒的年轻人萌发出民主思想,他们在婚姻、人生道路等问题上追求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下面,想就《红楼梦》的情节内容及其发展动向,《红楼梦》的人物构思特点两个方面作一些具体分析,看看它的主旨是否如此。
文学作品的情节都不外由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构成。《红楼梦》情节是如何发端的?我以为第一回,顽石与一僧一道的出现并非红楼故事的发端。虽然后来这一僧一道又出现了几次,但与《红楼梦》的内容实际上没有什么联系。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才是《红楼梦》情节的发端。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荣国府的情况,基本上是提纲挈领地把《红楼梦》将要涉及的故事和主要问题作了一个提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以下两处:一处是“如今的这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这一句话概述了贾府今时的基本面貌。另一处是“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几句话概括了《红楼梦》即将展开描写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封建贵族的上上下下一个个都安富尊荣,无人从长远去运筹谋画;二是封建贵族挥霍奢侈,以致入不敷出;三是这个阶级的子孙不求上进,荒唐过日,一代不如一代。照作者看来,凡此三点,包含着极大危机,这三点是贾府(即封建贵族)必然衰败的主要原因。《红楼梦》就以此三点作为三个主要情节线索逐渐展开描写。
虽然曹雪芹善于把各个方面、各个问题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描写,使各条线索交叉进行,使他的描写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但是,各章各回还是有所侧重的。下面,将各章(限于前八十回)所描写的重点事件简略归纳一下,看《红楼梦》的情节是否果是按上述三条情节线索展开的?前八十回的情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情节有其连续一贯性,又各有侧重,从第一回到三十二回为一个阶段,从三十三回到五十二回为一个阶段,从五十三回到八十回为一个阶段。
在一——三十二回中,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第一,贾府上下安富尊荣的情况。写贾府的阔气,排场,写贾府如何挥霍,如何穷奢极欲。这主要是通过贾府的日常生活,通过秦可卿医病及其丧事,通过大观园的修建,通过贾元春的归省,通过听曲猜谜等游乐活动等事件表现的。第二,贾府年轻一代沉于声色、荒唐斯混的情况。这主要是通过宝玉等人大闹书房,通过宝玉同秦钟、蒋玉涵、袭人、金钏的暖昧关系,通过宝玉同薛蟠、北静王等人的往还,通过宝玉每日无所事事、整日混迹女儿群中等生活情形来表现的。第三,一些贵族人物的阴险狠毒情况。这主要是通过葫芦案,通过凤姐的相思骗局,通过凤姐弄权铁槛寺,通过金钏之死等重点事件来表现的。第四,宝玉同黛玉、宝钗的爱情关系。这一点,从第三回黛玉进入贾府便有描写,一直贯穿到每章,但认真的写,集中的写,还是在这一阶段。从十九到二十一回,从二十四回到三十二回,都以相当集中的笔墨描写宝黛彼此之间的爱是如何真挚、深沉、缠绵,以及唯恐失去对方而产生的怀疑、担心乃至恐惧。
在三十三——五十二回中,重点表现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继续表现贾府上下的奢侈享受,寻欢作乐。二是继续表现年轻一代沉醉于风花雪月的生活。对于前者,除仍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上描写外,重点是通过贾母两宴大观园,从刘姥姥的见闻中来表现,其次是细致解剖了贾赦要占有鸳鸯一事。在这一阶段中,作者几乎是以主要笔墨集中写年轻一代如何虚掷光阴。从三十七回到三十八回,从四十八到五十回,整整以五章篇幅写这批少爷小姐结社做诗、论诗、绘画。她们无忧无虑,超脱飘逸。同时,进一步写出宝玉对女色的沉溺。宝玉被打之后,棒伤未愈,就又对玉钏大献殷勤,便想寻见才貌双全的傅秋芳,便对莺儿大钟其情,以后又对晴雯一往情深,难分难舍。这一阶段,作者通过贾琏调戏鲍二家的,凤姐平儿因此争风吃醋一节,通过薛蟠调情遭打一节,对贵族阶级的年轻一代只寻欢乐不思上进的本质特征作了极为深刻的揭露。值得注意的是,一,这一阶段中,对宝玉同黛玉的爱情关系的描写减弱了,虽然宝黛二人的感情在不断深入,但作者这时却没有将他们的爱情生活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二,以虽然不多却是明显的笔墨写到贵族阶级内部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许多矛盾是从三十三回贾宝玉被打激化起来的。宝玉挨打,是早先固有矛盾的总爆发(贾政与宝玉在生活道路上的矛盾,贾府嫡庶之间在财产、地位上的矛盾,贾府与忠顺亲王这样的贵族之间的矛盾)。经过这一打,又促进亊†各种矛盾的激化。这表现在,第一,宝玉在生活道路上同贾政要求的贵族方向背道而驰愈走愈远。这在三十回作了集中的描写。宝玉对封建贵族固有的人生哲学、礼教、生活道路乃至整个封建秩序采取否定态度,民主主义思想愈来愈明显。第二,贾府内部掌权者与未掌权者的矛盾,派系矛盾,宗族矛盾,乃至争风吃醋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深沉。尽管这些矛盾此时尚未酿成大乱,贾府阵脚尚稳,但已公开暴露出来,正在发展,潜伏着危及贵族家庭的隐患。这便是后来贾探春所感慨的:“我们这样人家,人都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七十一回)“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七十四回)
从五十三——八十回,对《红楼梦》来说,是其情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继续描写贾府上下一味的挥霍享受,寻欢作乐,安富尊荣。二是突出写贾府的萧索景象。三是着力写出贾府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公开化。对第一方面内容的描写,虽然时时涉及,但笔墨不集中,作者集中笔墨予以正面地直接地描写的是后二方面的内容。下面不妨引这阶段各章的主要情节来加以印证。
五十三回,是《红楼梦》在情节发展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回表面上是写贾府仍旧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是第一次正面接触贾府经济的拮据、紧张与人员上的冷落。在经济方面,通过庄头乌进孝交租,贾珍抱怨道:“……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说他们贾府是“‘黄柏木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说的更具体了:“这二年,那一年不赔出几千两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二年,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二婶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接着写贾珍同贾芹为财产的分配发生的争执。在人员上,从此就显现出散架的形势了。单这一回就交代了两件事,使好聚厌散喜热闹的宝玉大为扫兴。一是李纨生病,迎春、岫烟去侍候邢夫人,李纹、李绮回家,袭人因母丧而悲,晴雯尚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二是族中男女来趋炎附势的少了。贾母派人请他们来赴宴,然而,“奈他们有年老的,懒于热闹;有家内没有人,又有疾病淹留,要来竟不能来;有一等妒富愧贫,不肯来的;更有憎畏凤姐之为人,赌气不来的;更有羞手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因此族中虽多,女眷来的,不过……”这种情形是从来未出现过的,早时族中人等唯恐高攀不上,此时请而不来,可见贾府的处境不妙了。
五十四回,继续写贾府老少欢宴取乐的情形。
五十五回,进一步具体地写贾府人财俱伤的情形:贾府在内务上的台柱子凤姐病了,而且是“着实亏虚下来”;黛玉又犯了病,而且这一病从此就没有多大转机了;湘云也病了。为争财产矛盾公开化。赵姨娘首先发难,为她兄弟,为贾环争银钱,引起一场风波。通过凤姐抱怨的一席话道出了贾府当权者面临的严重局面。说她几年来想了许多省俭的办法,弄得一家子没有一个背地不骂她,也无济于事。旧例不能改变,太省俭了,怕外人笑话,也怕老太太、太太受委屈,家下抱怨克薄,但是,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因此,这个明白人提出“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凤姐第一个发出了挽救危局的呼声。接着,她具体地分析了整个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差距;又分析了人力上的缺乏:宝玉、大奶奶、二姑娘不中用,四姑娘尚小,贾兰贾环“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林黛玉、宝钗又是亲戚,不便出面,剩下的只有三姑娘了。凤姐这一分析,贾府的衰败形势就十分清晰了。
五十六回,集中写探春等人为挽救贾府困境所提出的兴利除弊办法。对她们的兴利除弊办法的描写,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这个主张不仅是探春的意见,而且是明智派大家共同的想法。李纨、平儿、宝钗等人十分赞成这样做。二是宝钗提出,不仅要兴利除弊,而且要在兴利的措施中给予劳动者一点好处。说“但她们既辛苦了一年,也要叫他们剩些,粘补自家。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也不可太过,……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你们只顾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呢。”宝钗确实是很厉害的,她不仅想到用兴利除弊来应付危难局面,而且还进一步提醒剥削者在剥削上要节制,不可太过。这样做,既可以笼络人心,使劳动群众继续为贵族卖命,不致于怨声载道,同时也使剥削者自己也体面。从作者对她们这一主张的肯定态度,从作者对探春的全面赞赏态度,可以看出探春、宝钗的改良主张实际上就是作者对贵族阶级危难局势所提出的挽救办法。作者的这种挽救办法正是作品主旨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五十七回,主要写宝玉同黛玉相爱的真挚。
五十八——六十一回,主要写贾府中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一是主仆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等奴仆的玩、偷、吵闹打架,无视规章,不服调派。平儿说:“但只听见各屋里大小人等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叫我不知管那一处是”(五十九回)。晴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乱为王了”(六十回)。二是正庶之间的矛盾。三是派系之间的矛盾。作者面对这些矛盾,出于他的“补天”思想,自然不愿眼看这些矛盾深化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弥合各种裂痕。于是,极力宣扬一种调和主张。要大家适可而止,行中庸之道。平儿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得将就的就省些事罢”(五十九回)。“得放手时须放手”(六十一回)。“‘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六十二回)。李纨、探春二人也认为:“宁可无事,很好。”这种调和主张是改良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十二——六十四回,写年轻主子们仍旧寻欢作乐。但是,今非昔比,除象宝玉等少数几个不过问具体事务的主子之外,凡对生活有切身感受的人都明显地觉察到经济情况很不妙了。连黛玉这样的柔弱女子也深有感触地叹息道:“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六十二回)。
六十五——六十九回,整整五回集中写尤三姐被贾琏等人玩弄和被凤姐整死的经过。进一步深刻地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和狠毒。七十回,黛玉病体转好,重建桃花社。这无非是情节安排上的一张一弛手法。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平静。
七十一回,宗室矛盾与派系矛盾交织在一起,极为深沉,使人们忧心忡忡。面对这些矛盾,鸳鸯感叹说:“总而言之,为人是难做的。”她明显地预感到“大家别过太平日子”。
七十二回,集中写贾府经济上的困窘。老太太生日,王夫人变卖了四五箱大铜锡家伙才凑足了上‰百多银子。眼下又急需二三千银子,于是贾琏、凤姐同鸳鸯商议,拟将老太太的金银家具偷去卖钱。夏太监派人来“借”钱,凤姐只好将自己的两个金项圈拿去典押。与此同时,进一步写除弊措施:把年迈无力劳动的老仆人撵出去;压缩姑娘们的使唤奴仆;处理一批年纪大一点的女仆。
七十三回,通过赌博、绣春囊等事件表现大观园的混乱。同时,通过迎春之口再次宣扬“宁可省事不可生事”的调和主张。七十四回,通过抄检大观园的描写表现贾府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
七十五——八十回,集中写贾府的衰败景象:一,经济上更加艰难。连贾母吃的东西都不敢多煮了,鸳鸯说:“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的!”以致贾母提出将历来孝敬她的老规矩都“蠲了罢”。二,年轻主子们从贾珍到贾蓉,成日胡闹鬼混:开设赌局,斗鸡走狗,宰猪割羊,评花问柳。三,人口衰败。贾母中秋赏月,只坐了半桌,使贾母不禁哀叹:“想当年过的日子,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那有那些人?”通过黛玉妙玉等人的联诗,更烘托出无限颓败凄楚的气氛。赶司棋,撵晴雯,逐四儿,芳官、蕊官、藕官被迫出家,预示着大厦忽喇喇将倾之势。通过宝玉对晴雯的深情怀念,通过迎春遭遇的交代,显示出衰败之势已无可挽回。
总之,从五十三回到八十回的情节发展表明:无论是人员方面或经济方面,都全面地显露出严重的败落景相,严重在每况愈下,危险形势发展的越来越快。真有“忽喇喇似大厦倾”之势。曹雪芹在八十回以后是如何写的,高潮如何出现,不可得知。但是,从已知的情节发展趋势来看,高潮必定出现在经济全面崩溃、家庭全面解体之时。
以上我们从《红楼梦》的情节内容依次分析中可以看出,《红楼梦》虽然写了宝黛爱情,但并没有主要写宝黛爱情。宝黛爱情在前三十回是描写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在以后的五十来回中,虽然时有描写,却不再是突出的描写内容。随着情节的进行,越来越着重描写的,集中描写的,关系着所有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占着情节的主体的,则是情节发端时所交代的几个内容。《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其情节发展趋势,清楚地表明作者是意在写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如何由于安富尊荣,挥霍享受,寻欢作乐,不求进取而造成的经济拮据、人员衰败,以及人们关系上如何由于财产和地位上的矛盾而造成的尖锐对立,而这种对立及斗争又加快了这个阶级的败落。
再从《红楼梦》人物构思的特点上看也是按照上述主旨裁定详略取舍的。
比如第一,所有人物都服从表现衰败中的贵族生活的需要。《红楼梦》中四百多个人物都被“衰败中的贵族生活”这一点把他们的出现、性格、遭遇、结局协调地统领起来。一部《红楼梦》着意要写出贵族阶级的主要人物在这个阶级的衰败中的各种表现,这就是《红楼梦•飞鸟各投林》一曲所提示的:“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第二,《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虽多,却被作者划分成几大类型,而划分标准即根据他对衰败中贵族阶级的认识和他由这个现状所产生的社会理想及道德观念。一种人不顾一切,既无近忧又无远虑,纵情享受,恣意挥霍,甚至为所欲为,荒淫腐朽,典型的安富尊荣者。如贾母,贾赦,邢夫人,王夫人,贾珍,贾琏等等。作者对他们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态度是鄙视的,否定的。认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正是他们这个阶级衰败的主要原因。另一种人凶狠毒辣,豪强霸道,无所不用其极,利用一切可乘之机捞取钱财,诈骗钱财,争权夺利,置人死地。凤姐、赵姨娘、薛蟠、贾雨村等人可为代表。作者对他们是极端憎恨的,在作品中作了尽情的揭露和贬斥。认为这一部分人的作为恶化了前一种人所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各方面矛盾激化,使局面不可收拾。再有一种人,思想正统,作风清肃,行为谨慎。如贾政,宝钗,探春,湘云等。这种人是作者所认为的封建贵族中的正人君子,他们是这个阶级的正派人物,也是这个阶级维持局面、维护其统治的基本力量。照作者看来,这些人尽管因循守旧,观念陈腐,在他们身上有着沉重的习惯惰性,但是,又认为他们有着某些可取的品格。因此,作者对他们保守、落后、陈腐、愚顽的一面是否定的,嘲讽的,但对他们坚持统治阶级的传统道德、作风的清廉以及聪明才干又是充分肯定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作者对探春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塑造的探春,不仅体现了他所认为的贵族年轻一代中正派人物,而且体现了他对这些正派人物所寄予的希望。作者构思的探春,有凤姐的才干,而无凤姐的奸滑;有凤姐的泼辣,而无凤姐的粗俗;她比凤姐有学问,更精细,更明智;她较凤姐最突出的一点是尚能体察民情,因而做到赏罚明断,并无凤姐的淫威,却能使人听从。比之宝钗,虽无宝钗的学问与才华,却比宝钗纯朴正直;城府谋略不及宝钗,但胆识魄力又是宝钗所不及。比之黛玉,她健康,有朝气,有度量,果断,敢作敢为。比之宝玉,她重实际,脚踏实地。由于作者在探春身上集中了这些好的品质,探春实际上就成了作者在《红楼梦》中所塑造的理想人物了。我们很容易在宝玉、黛玉等人身上发现许多缺点和弱点,却很难发现探春的缺点和弱点。除此,作者所写的探春对大观园的以兴利除弊为中心的整治活动,居然一举成功,使大观园一时出现中兴之景,大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气势。由此看来,作者塑造的探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人物。作者一方面用主要笔墨写出贾府的日渐败落,另一方面又着意写出探春这样一个理想人物,这不是就很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表现贵族是如何衰败以及他对衰败的深切关注吗?还有一种人是不声不响,浑浑噩噩过日子。表面上是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实际上是一些形同槁木的人。她们既无作为,也无要求,一切听从命运,随时任人摆布。如李纨、迎春等。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是同情和可怜。最后一种人是在贵族的衰败中有所觉醒的人。他们体察到了这个阶级的若干不合理、妨碍个人幸福、危害家族兴旺的弊端,但是,在政治观点,生活态度等基本方面,他们仍然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成员,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仍未超出这个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他们在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生活道路等问题上是比较复杂的,先进与保守,革新与沿袭,同时并存,新旧交织。虽然萌发了一些可以值得肯定的新思想,但是,贵族阶级的陈腐乃至反动意识又明显存在,使他们既不满意现实,又承认现实,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留恋现有的富贵生活,既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又仍然纵情声色。尽管他们做出一些激烈的举动,却不曾想到也不会想到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实。而只能是革新一下,改良一下,使自己和本阶级的同人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过得更好一些罢了。当然,从总的方面来讲,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努力,他们前进的方向,已经显示出同旧势力、旧制度、旧意识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抗争和努力是可取的;其中有的步伐较大,前进较多,更折¾示出同封建固有秩序背道而驰的反叛性,这更值得肯定。宝玉、黛玉是这类人物的主要代表。作者对他们是基本肯定的。作者把冲决封建罗网、实现自由幸福的生活的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尽管作者并不相信他们能够胜利,却又通过他们在爱情上在生活上的悲剧显示出这样一种积极意义:他们体现了衰败贵族最有生气最有意义的出路,他们体现了贵族的衰败必然孕育出新的积极力量,尽管历史还没有为他们的顺利成长、为他们的胜利准备好条件,但是,他们毕竟代表了未来。
《红楼梦》人物构思上的以上特点,体现了作者对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认识:封建贵族阶级在显赫一时之后,出现了那样一些人物,那些人物的那些表现带来了这个阶级的衰败。《红楼梦》对所有主要人物的一切描写,都是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之上的。
总之,《红楼梦》情节的主要内容、情节的发展动向以及人物构思上的特点,都十分明白地显示出它这样一个创作意图:贵族阶级是怎样衰败的。从作品艺术描写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贵族阶级过去的豪华生活是欣赏的,留恋的,对这个阶级的腐败、堕落是痛心的,是否定的,但他又明显地看到这个阶级的不可救药,因此,《红楼梦》是一首真正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挽歌。这首挽歌的中心思想不仅仅是悼念这个阶级的“灭亡”,表示哀伤之情,还在于替这个阶级总结历史教训,试图做些补就工作。这便是《红楼梦》的主旨。
同学:
对以上解答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在讨论中回复,好吗?谢谢!
很高兴为你解答!
祝你的成绩越来越棒!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由于人们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审美教育意义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一个问题便自然地被提了出来:曹雪芹为什么要在贫困之境以病弱之身奋笔抒写一部《红楼梦》?他有什么意图?他想在《红楼梦》里寄托一种什么心思?简言之,《红楼梦》的主旨何在?对《红楼梦》的主旨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从新红学算起,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有种种,诸如:一,“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⑴二,“感叹自己身世”,为“情场忏悔而作”。⑵三,歌颂爱情。⑶四,表现政治斗争。⑷这四种其实就只两类。一、二、三种为一类,中心意思是说写的爱情问题。第四种为一类,说《红楼梦》的主旨是表现政治斗争,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后一种观点在“文化大革命”中颇为盛行,占据压倒各种说法的绝对优势。然而,不管论者如何细心地去寻找《红楼梦》里面阶级斗争的蛛丝马迹,都显得材料不足,许多地方的分析十分牵强。显然,此说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关于爱情和与爱情相连的种种说法,倒使人觉得有些道理。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但是,因此就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表现爱情,似也不大恰当。理由是尽管《红楼梦》以大量篇幅和以饱满激情写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恋爱纠葛,但是,《红楼梦》却以更多的篇幅写了远远超出爱情问题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远非爱情问题所能包涵的社会问题。
第一,从情节来讲,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纠葛只是作品的一条主线,与这条主线平行的还有其他的重要线索。比如贾宝玉的成长和他的生活道路,这也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线索。它不仅贯穿作品始终,而且关联着《红楼梦》里一切大小事件,宝玉的生活起居、思想言行可以说是作品的一条经线。正是这条经线把所有事件贯穿起来,把所有人物联系起来。在写法上,往往是由宝玉如何行动而牵连、延伸到其他人物、其他事件上去,宝玉是《红楼梦》里一切事件发生发展的轴心,许多事因他而生,许多事又因他而结束。作品在处理详略描写的关系上也以宝玉的所见所闻而定。如迎春出阁,本是一件大事,但当时宝玉在病中,详情不知,作者便只在七十九回补充交代一句:“再过些时,又闻得迎春出了阁。”因此,严格地讲,《红楼梦》的主线,与其说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毋宁说是宝玉的成长和生活道路。后者同《红楼梦》里的各种生活、事件、人物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这条线才是真正贯彻了作品的整个始终。
第二,从人物构成上讲,在数以十计的主要人物中,与宝、黛、钗的爱情纠葛直接有关的,是不多的。许多主要人物以及数以百计的其他人物,可说与宝玉他们的爱情纠葛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然而,这些人物在《红楼梦》里,没有一个显得多余,他们被一条纽带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形象体系。这根纽带显然不是宝玉的爱情。
第三,从涉及问题上讲,《红楼梦》涉及的问题很多,远不只是一个婚姻爱情问题。仅以对宝玉的直接描写来看,既写了他同黛玉、宝钗的恋爱生活,又写了他同其他女子的亲昵爱慕情形;既写了他的感情生活,又写了他对政治、人生的思索;既写了他那些值得肯定的民主主义思想意识,又写了他若干应该予以否定的那种浪荡公子的无聊行径和庸懒品性。更不要说《红楼梦》还突出地写到官场腐败,敲诈勒索,宗室纠纷,主仆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宝玉的爱情是没有多大联系的。我觉得,要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旨,有必要顾及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和创作阶段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
因为文学创作,总是作家有所感而发的,特别是象《红楼梦》这样的花了十来年时间才写出的长篇巨著,作者竟然甘愿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贫困境况下以全部血泪乃至生命去坚持写叙,定然有一种使他长久激动不已的感触在支持他。什么是他当时最大的感触呢?从有限的资料中似可窥出一些端倪。我觉得以下几点对于了解曹雪芹的创作动机是不可忽视的。
一,脂砚斋批语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⑸
二,敦敏诗《题芹圃画石》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⑹
三,敦敏诗《赠芹圃》这首七律的尾联云:“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钭。”⑺
以上三条足以向我们表明:
一,曹雪芹是怀着极大的悲伤写《红楼梦》的,一部《红楼梦》真可以说是用曹雪芹的眼泪写成的。
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为了写出“胸中块垒”,足见曹雪芹心中有不平之气,有郁积,有忧愤。
三,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不仅有旧恨,还有新愁。旧恨是什么?新愁又是什么?
四,曹雪芹有傲骨,而傲骨之谓,显然是对处世而言,言其不取悦于权势,不见容于当今。
由是看来,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前思想上有着巨大的悲伤,这悲伤又似乎是因由社会政治问题而非儿女情怀中事,写作《红楼梦》,就是为了发抒出这深沉的郁闷与悲伤。这悲伤的内容似与曹家的遭遇直接相关,众所周知,曹家失宠于雍正皇帝,由此所招致的破产与没落必然给曹雪芹带来很大的刺激,使他极为悲伤,也使他异常忧愤。对此,他必然会产生无限的忧愁幽思,这大概就是他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那个时代的曹雪芹不可能把他家运的没落归罪于最高统治者,他只可能认为是贵族本身不争气,辜负了皇上的恩典。因此,很自然地,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贵族阶级内部。面对已经败落的家世,百感交集:对过去富贵豪华生活的怀念,对昔日知心友情的留恋,对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对若干荒淫奢侈行为的追悔,对这个社会各种巧取豪夺、野蛮暴虐行为的憎恨,以及希望贵族阶级能够重新兴旺的真切心情,等等交织在一起,便是他当时的重要思想状况,也便是他胸中的@①所蕴含的基本内容。“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这大概就是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当然,未尝不可认为当年的爱情挫折是他悲伤的根本原因。但是,家庭的破产以及由此出现的一系列可想而知的辛酸遭遇同爱情上的悲剧比较起来,前者就严重得多,巨大得多,给他的刺激深沉得多。同时,曹家败落前曹雪芹尚年幼。据考证,曹家被撤职抄家时,曹雪芹才四五岁,此后虽受到“少留房屋,以资养赡”的照顾,但其情状决不会是象贾府那样的贵族生活。至乾隆四年,家道再次败落,从此便一败涂地了。这时曹雪芹也不过十四岁左右。这样一个少年,会产生一种视为生死的爱情吗?会由此而悲痛欲绝,并且为此流着眼泪去写一部专著来或歌颂或纪念或忏悔吗?此外,假如是因爱情的失意而引起的悲痛,又何言“新愁旧恨”呢?因此,说曹雪芹为爱情而写,是欠妥的。我认为,曹雪芹的本意,无非是要写出他深切体验过的那个虽然曾给过他幸福,却又给予了他烦恼,并给他带来痛苦的封建贵族家庭具体的衰败情犊¶,以抒发自己的情思,以引起封建贵族阶级对衰败形势的严重注意。
《红楼梦》的主旨大概就是如此。这样一种创作意图,对旧时代的作家来说,是很自然的。他们的创作目的不外有二:一是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使自己的情思得到发抒。二是用以向有关方面提出规劝。这种文学目的是我国自先秦以来传统的文学观。这就是“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用诗“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也。⑻曹雪芹的文学创作目的,恐怕不会超过这一传统观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虽然用了一些隐晦曲折的语言,但从中也道出了他的创作目的。说“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他声称讲的是女儿故事,却明言这些事件可“醒同人之目”。醒目者,使人耳目一新,有所醒悟也。醒目之言再加上对顽石无才补天一再流露出的自愧心情,曹雪芹要通过《红楼梦》抒发自己的忧愤并以此为封建贵族阶级提出某些诤劝的用心不是很清楚的吗?从总的来讲,《红楼梦》的主旨是写封建贵族家庭具体的衰败情状。
说具体一点,《红楼梦》要表现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衰败的趋势。从经济形势上看,由豪华到拮据;从人事变迁上看,从人丁兴旺、上下和睦到各奔东西、自行其是、乱为王。二,衰败中各种人物表现。从各种人物的表现中既展示了衰败贵族中各种人物的品质行为,又表达了作者对若干事件,若干问题的爱憎。三,衰败的原因。作者认为封建贵族衰败的原因有二,一是挥霍无节制,二是后人不上进,缺乏运筹谋画人物。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以为挽救这个贵族家运的方法是,一方面在经济上开源节流,另方面寄希望于后人的上进。前面已经说过,《红楼梦》的确以很大篇幅写了宝玉同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写得很动人。因此,不能忽视爱情问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并不否认爱情问题是《红楼梦》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是认为它不是《红楼梦》要表现的主要问题,不是主旨所在。
而且还要看到,作者所写的爱情并不止于爱情本身,作者通过爱情问题主要是想表现贵族阶级的衰败促使这个阶级中的一部分清醒的年轻人萌发出民主思想,他们在婚姻、人生道路等问题上追求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下面,想就《红楼梦》的情节内容及其发展动向,《红楼梦》的人物构思特点两个方面作一些具体分析,看看它的主旨是否如此。
文学作品的情节都不外由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构成。《红楼梦》情节是如何发端的?我以为第一回,顽石与一僧一道的出现并非红楼故事的发端。虽然后来这一僧一道又出现了几次,但与《红楼梦》的内容实际上没有什么联系。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才是《红楼梦》情节的发端。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荣国府的情况,基本上是提纲挈领地把《红楼梦》将要涉及的故事和主要问题作了一个提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以下两处:一处是“如今的这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这一句话概述了贾府今时的基本面貌。另一处是“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几句话概括了《红楼梦》即将展开描写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封建贵族的上上下下一个个都安富尊荣,无人从长远去运筹谋画;二是封建贵族挥霍奢侈,以致入不敷出;三是这个阶级的子孙不求上进,荒唐过日,一代不如一代。照作者看来,凡此三点,包含着极大危机,这三点是贾府(即封建贵族)必然衰败的主要原因。《红楼梦》就以此三点作为三个主要情节线索逐渐展开描写。
虽然曹雪芹善于把各个方面、各个问题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描写,使各条线索交叉进行,使他的描写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但是,各章各回还是有所侧重的。下面,将各章(限于前八十回)所描写的重点事件简略归纳一下,看《红楼梦》的情节是否果是按上述三条情节线索展开的?前八十回的情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情节有其连续一贯性,又各有侧重,从第一回到三十二回为一个阶段,从三十三回到五十二回为一个阶段,从五十三回到八十回为一个阶段。
在一——三十二回中,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第一,贾府上下安富尊荣的情况。写贾府的阔气,排场,写贾府如何挥霍,如何穷奢极欲。这主要是通过贾府的日常生活,通过秦可卿医病及其丧事,通过大观园的修建,通过贾元春的归省,通过听曲猜谜等游乐活动等事件表现的。第二,贾府年轻一代沉于声色、荒唐斯混的情况。这主要是通过宝玉等人大闹书房,通过宝玉同秦钟、蒋玉涵、袭人、金钏的暖昧关系,通过宝玉同薛蟠、北静王等人的往还,通过宝玉每日无所事事、整日混迹女儿群中等生活情形来表现的。第三,一些贵族人物的阴险狠毒情况。这主要是通过葫芦案,通过凤姐的相思骗局,通过凤姐弄权铁槛寺,通过金钏之死等重点事件来表现的。第四,宝玉同黛玉、宝钗的爱情关系。这一点,从第三回黛玉进入贾府便有描写,一直贯穿到每章,但认真的写,集中的写,还是在这一阶段。从十九到二十一回,从二十四回到三十二回,都以相当集中的笔墨描写宝黛彼此之间的爱是如何真挚、深沉、缠绵,以及唯恐失去对方而产生的怀疑、担心乃至恐惧。
在三十三——五十二回中,重点表现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继续表现贾府上下的奢侈享受,寻欢作乐。二是继续表现年轻一代沉醉于风花雪月的生活。对于前者,除仍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上描写外,重点是通过贾母两宴大观园,从刘姥姥的见闻中来表现,其次是细致解剖了贾赦要占有鸳鸯一事。在这一阶段中,作者几乎是以主要笔墨集中写年轻一代如何虚掷光阴。从三十七回到三十八回,从四十八到五十回,整整以五章篇幅写这批少爷小姐结社做诗、论诗、绘画。她们无忧无虑,超脱飘逸。同时,进一步写出宝玉对女色的沉溺。宝玉被打之后,棒伤未愈,就又对玉钏大献殷勤,便想寻见才貌双全的傅秋芳,便对莺儿大钟其情,以后又对晴雯一往情深,难分难舍。这一阶段,作者通过贾琏调戏鲍二家的,凤姐平儿因此争风吃醋一节,通过薛蟠调情遭打一节,对贵族阶级的年轻一代只寻欢乐不思上进的本质特征作了极为深刻的揭露。值得注意的是,一,这一阶段中,对宝玉同黛玉的爱情关系的描写减弱了,虽然宝黛二人的感情在不断深入,但作者这时却没有将他们的爱情生活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二,以虽然不多却是明显的笔墨写到贵族阶级内部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许多矛盾是从三十三回贾宝玉被打激化起来的。宝玉挨打,是早先固有矛盾的总爆发(贾政与宝玉在生活道路上的矛盾,贾府嫡庶之间在财产、地位上的矛盾,贾府与忠顺亲王这样的贵族之间的矛盾)。经过这一打,又促进亊†各种矛盾的激化。这表现在,第一,宝玉在生活道路上同贾政要求的贵族方向背道而驰愈走愈远。这在三十回作了集中的描写。宝玉对封建贵族固有的人生哲学、礼教、生活道路乃至整个封建秩序采取否定态度,民主主义思想愈来愈明显。第二,贾府内部掌权者与未掌权者的矛盾,派系矛盾,宗族矛盾,乃至争风吃醋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深沉。尽管这些矛盾此时尚未酿成大乱,贾府阵脚尚稳,但已公开暴露出来,正在发展,潜伏着危及贵族家庭的隐患。这便是后来贾探春所感慨的:“我们这样人家,人都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七十一回)“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七十四回)
从五十三——八十回,对《红楼梦》来说,是其情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继续描写贾府上下一味的挥霍享受,寻欢作乐,安富尊荣。二是突出写贾府的萧索景象。三是着力写出贾府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公开化。对第一方面内容的描写,虽然时时涉及,但笔墨不集中,作者集中笔墨予以正面地直接地描写的是后二方面的内容。下面不妨引这阶段各章的主要情节来加以印证。
五十三回,是《红楼梦》在情节发展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回表面上是写贾府仍旧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是第一次正面接触贾府经济的拮据、紧张与人员上的冷落。在经济方面,通过庄头乌进孝交租,贾珍抱怨道:“……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说他们贾府是“‘黄柏木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说的更具体了:“这二年,那一年不赔出几千两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二年,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二婶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接着写贾珍同贾芹为财产的分配发生的争执。在人员上,从此就显现出散架的形势了。单这一回就交代了两件事,使好聚厌散喜热闹的宝玉大为扫兴。一是李纨生病,迎春、岫烟去侍候邢夫人,李纹、李绮回家,袭人因母丧而悲,晴雯尚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二是族中男女来趋炎附势的少了。贾母派人请他们来赴宴,然而,“奈他们有年老的,懒于热闹;有家内没有人,又有疾病淹留,要来竟不能来;有一等妒富愧贫,不肯来的;更有憎畏凤姐之为人,赌气不来的;更有羞手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因此族中虽多,女眷来的,不过……”这种情形是从来未出现过的,早时族中人等唯恐高攀不上,此时请而不来,可见贾府的处境不妙了。
五十四回,继续写贾府老少欢宴取乐的情形。
五十五回,进一步具体地写贾府人财俱伤的情形:贾府在内务上的台柱子凤姐病了,而且是“着实亏虚下来”;黛玉又犯了病,而且这一病从此就没有多大转机了;湘云也病了。为争财产矛盾公开化。赵姨娘首先发难,为她兄弟,为贾环争银钱,引起一场风波。通过凤姐抱怨的一席话道出了贾府当权者面临的严重局面。说她几年来想了许多省俭的办法,弄得一家子没有一个背地不骂她,也无济于事。旧例不能改变,太省俭了,怕外人笑话,也怕老太太、太太受委屈,家下抱怨克薄,但是,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因此,这个明白人提出“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凤姐第一个发出了挽救危局的呼声。接着,她具体地分析了整个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差距;又分析了人力上的缺乏:宝玉、大奶奶、二姑娘不中用,四姑娘尚小,贾兰贾环“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林黛玉、宝钗又是亲戚,不便出面,剩下的只有三姑娘了。凤姐这一分析,贾府的衰败形势就十分清晰了。
五十六回,集中写探春等人为挽救贾府困境所提出的兴利除弊办法。对她们的兴利除弊办法的描写,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这个主张不仅是探春的意见,而且是明智派大家共同的想法。李纨、平儿、宝钗等人十分赞成这样做。二是宝钗提出,不仅要兴利除弊,而且要在兴利的措施中给予劳动者一点好处。说“但她们既辛苦了一年,也要叫他们剩些,粘补自家。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也不可太过,……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你们只顾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呢。”宝钗确实是很厉害的,她不仅想到用兴利除弊来应付危难局面,而且还进一步提醒剥削者在剥削上要节制,不可太过。这样做,既可以笼络人心,使劳动群众继续为贵族卖命,不致于怨声载道,同时也使剥削者自己也体面。从作者对她们这一主张的肯定态度,从作者对探春的全面赞赏态度,可以看出探春、宝钗的改良主张实际上就是作者对贵族阶级危难局势所提出的挽救办法。作者的这种挽救办法正是作品主旨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五十七回,主要写宝玉同黛玉相爱的真挚。
五十八——六十一回,主要写贾府中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一是主仆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等奴仆的玩、偷、吵闹打架,无视规章,不服调派。平儿说:“但只听见各屋里大小人等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叫我不知管那一处是”(五十九回)。晴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乱为王了”(六十回)。二是正庶之间的矛盾。三是派系之间的矛盾。作者面对这些矛盾,出于他的“补天”思想,自然不愿眼看这些矛盾深化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弥合各种裂痕。于是,极力宣扬一种调和主张。要大家适可而止,行中庸之道。平儿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得将就的就省些事罢”(五十九回)。“得放手时须放手”(六十一回)。“‘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六十二回)。李纨、探春二人也认为:“宁可无事,很好。”这种调和主张是改良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十二——六十四回,写年轻主子们仍旧寻欢作乐。但是,今非昔比,除象宝玉等少数几个不过问具体事务的主子之外,凡对生活有切身感受的人都明显地觉察到经济情况很不妙了。连黛玉这样的柔弱女子也深有感触地叹息道:“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六十二回)。
六十五——六十九回,整整五回集中写尤三姐被贾琏等人玩弄和被凤姐整死的经过。进一步深刻地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和狠毒。七十回,黛玉病体转好,重建桃花社。这无非是情节安排上的一张一弛手法。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平静。
七十一回,宗室矛盾与派系矛盾交织在一起,极为深沉,使人们忧心忡忡。面对这些矛盾,鸳鸯感叹说:“总而言之,为人是难做的。”她明显地预感到“大家别过太平日子”。
七十二回,集中写贾府经济上的困窘。老太太生日,王夫人变卖了四五箱大铜锡家伙才凑足了上‰百多银子。眼下又急需二三千银子,于是贾琏、凤姐同鸳鸯商议,拟将老太太的金银家具偷去卖钱。夏太监派人来“借”钱,凤姐只好将自己的两个金项圈拿去典押。与此同时,进一步写除弊措施:把年迈无力劳动的老仆人撵出去;压缩姑娘们的使唤奴仆;处理一批年纪大一点的女仆。
七十三回,通过赌博、绣春囊等事件表现大观园的混乱。同时,通过迎春之口再次宣扬“宁可省事不可生事”的调和主张。七十四回,通过抄检大观园的描写表现贾府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
七十五——八十回,集中写贾府的衰败景象:一,经济上更加艰难。连贾母吃的东西都不敢多煮了,鸳鸯说:“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的!”以致贾母提出将历来孝敬她的老规矩都“蠲了罢”。二,年轻主子们从贾珍到贾蓉,成日胡闹鬼混:开设赌局,斗鸡走狗,宰猪割羊,评花问柳。三,人口衰败。贾母中秋赏月,只坐了半桌,使贾母不禁哀叹:“想当年过的日子,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那有那些人?”通过黛玉妙玉等人的联诗,更烘托出无限颓败凄楚的气氛。赶司棋,撵晴雯,逐四儿,芳官、蕊官、藕官被迫出家,预示着大厦忽喇喇将倾之势。通过宝玉对晴雯的深情怀念,通过迎春遭遇的交代,显示出衰败之势已无可挽回。
总之,从五十三回到八十回的情节发展表明:无论是人员方面或经济方面,都全面地显露出严重的败落景相,严重在每况愈下,危险形势发展的越来越快。真有“忽喇喇似大厦倾”之势。曹雪芹在八十回以后是如何写的,高潮如何出现,不可得知。但是,从已知的情节发展趋势来看,高潮必定出现在经济全面崩溃、家庭全面解体之时。
以上我们从《红楼梦》的情节内容依次分析中可以看出,《红楼梦》虽然写了宝黛爱情,但并没有主要写宝黛爱情。宝黛爱情在前三十回是描写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在以后的五十来回中,虽然时有描写,却不再是突出的描写内容。随着情节的进行,越来越着重描写的,集中描写的,关系着所有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占着情节的主体的,则是情节发端时所交代的几个内容。《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其情节发展趋势,清楚地表明作者是意在写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如何由于安富尊荣,挥霍享受,寻欢作乐,不求进取而造成的经济拮据、人员衰败,以及人们关系上如何由于财产和地位上的矛盾而造成的尖锐对立,而这种对立及斗争又加快了这个阶级的败落。
再从《红楼梦》人物构思的特点上看也是按照上述主旨裁定详略取舍的。
比如第一,所有人物都服从表现衰败中的贵族生活的需要。《红楼梦》中四百多个人物都被“衰败中的贵族生活”这一点把他们的出现、性格、遭遇、结局协调地统领起来。一部《红楼梦》着意要写出贵族阶级的主要人物在这个阶级的衰败中的各种表现,这就是《红楼梦•飞鸟各投林》一曲所提示的:“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第二,《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虽多,却被作者划分成几大类型,而划分标准即根据他对衰败中贵族阶级的认识和他由这个现状所产生的社会理想及道德观念。一种人不顾一切,既无近忧又无远虑,纵情享受,恣意挥霍,甚至为所欲为,荒淫腐朽,典型的安富尊荣者。如贾母,贾赦,邢夫人,王夫人,贾珍,贾琏等等。作者对他们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态度是鄙视的,否定的。认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正是他们这个阶级衰败的主要原因。另一种人凶狠毒辣,豪强霸道,无所不用其极,利用一切可乘之机捞取钱财,诈骗钱财,争权夺利,置人死地。凤姐、赵姨娘、薛蟠、贾雨村等人可为代表。作者对他们是极端憎恨的,在作品中作了尽情的揭露和贬斥。认为这一部分人的作为恶化了前一种人所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各方面矛盾激化,使局面不可收拾。再有一种人,思想正统,作风清肃,行为谨慎。如贾政,宝钗,探春,湘云等。这种人是作者所认为的封建贵族中的正人君子,他们是这个阶级的正派人物,也是这个阶级维持局面、维护其统治的基本力量。照作者看来,这些人尽管因循守旧,观念陈腐,在他们身上有着沉重的习惯惰性,但是,又认为他们有着某些可取的品格。因此,作者对他们保守、落后、陈腐、愚顽的一面是否定的,嘲讽的,但对他们坚持统治阶级的传统道德、作风的清廉以及聪明才干又是充分肯定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作者对探春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塑造的探春,不仅体现了他所认为的贵族年轻一代中正派人物,而且体现了他对这些正派人物所寄予的希望。作者构思的探春,有凤姐的才干,而无凤姐的奸滑;有凤姐的泼辣,而无凤姐的粗俗;她比凤姐有学问,更精细,更明智;她较凤姐最突出的一点是尚能体察民情,因而做到赏罚明断,并无凤姐的淫威,却能使人听从。比之宝钗,虽无宝钗的学问与才华,却比宝钗纯朴正直;城府谋略不及宝钗,但胆识魄力又是宝钗所不及。比之黛玉,她健康,有朝气,有度量,果断,敢作敢为。比之宝玉,她重实际,脚踏实地。由于作者在探春身上集中了这些好的品质,探春实际上就成了作者在《红楼梦》中所塑造的理想人物了。我们很容易在宝玉、黛玉等人身上发现许多缺点和弱点,却很难发现探春的缺点和弱点。除此,作者所写的探春对大观园的以兴利除弊为中心的整治活动,居然一举成功,使大观园一时出现中兴之景,大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气势。由此看来,作者塑造的探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人物。作者一方面用主要笔墨写出贾府的日渐败落,另一方面又着意写出探春这样一个理想人物,这不是就很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表现贵族是如何衰败以及他对衰败的深切关注吗?还有一种人是不声不响,浑浑噩噩过日子。表面上是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实际上是一些形同槁木的人。她们既无作为,也无要求,一切听从命运,随时任人摆布。如李纨、迎春等。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是同情和可怜。最后一种人是在贵族的衰败中有所觉醒的人。他们体察到了这个阶级的若干不合理、妨碍个人幸福、危害家族兴旺的弊端,但是,在政治观点,生活态度等基本方面,他们仍然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成员,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仍未超出这个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他们在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生活道路等问题上是比较复杂的,先进与保守,革新与沿袭,同时并存,新旧交织。虽然萌发了一些可以值得肯定的新思想,但是,贵族阶级的陈腐乃至反动意识又明显存在,使他们既不满意现实,又承认现实,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留恋现有的富贵生活,既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又仍然纵情声色。尽管他们做出一些激烈的举动,却不曾想到也不会想到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实。而只能是革新一下,改良一下,使自己和本阶级的同人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过得更好一些罢了。当然,从总的方面来讲,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努力,他们前进的方向,已经显示出同旧势力、旧制度、旧意识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抗争和努力是可取的;其中有的步伐较大,前进较多,更折¾示出同封建固有秩序背道而驰的反叛性,这更值得肯定。宝玉、黛玉是这类人物的主要代表。作者对他们是基本肯定的。作者把冲决封建罗网、实现自由幸福的生活的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尽管作者并不相信他们能够胜利,却又通过他们在爱情上在生活上的悲剧显示出这样一种积极意义:他们体现了衰败贵族最有生气最有意义的出路,他们体现了贵族的衰败必然孕育出新的积极力量,尽管历史还没有为他们的顺利成长、为他们的胜利准备好条件,但是,他们毕竟代表了未来。
《红楼梦》人物构思上的以上特点,体现了作者对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认识:封建贵族阶级在显赫一时之后,出现了那样一些人物,那些人物的那些表现带来了这个阶级的衰败。《红楼梦》对所有主要人物的一切描写,都是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之上的。
总之,《红楼梦》情节的主要内容、情节的发展动向以及人物构思上的特点,都十分明白地显示出它这样一个创作意图:贵族阶级是怎样衰败的。从作品艺术描写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贵族阶级过去的豪华生活是欣赏的,留恋的,对这个阶级的腐败、堕落是痛心的,是否定的,但他又明显地看到这个阶级的不可救药,因此,《红楼梦》是一首真正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挽歌。这首挽歌的中心思想不仅仅是悼念这个阶级的“灭亡”,表示哀伤之情,还在于替这个阶级总结历史教训,试图做些补就工作。这便是《红楼梦》的主旨。
同学:
对以上解答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在讨论中回复,好吗?谢谢!
很高兴为你解答!
祝你的成绩越来越棒!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