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黄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22:32:58
黄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黄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总人口52万人.全区共有土地面积39.15万公顷,耕地16.9万公顷,其中坡耕地9.2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4.4%.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旱、风、雹等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2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2.4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3万公顷,荒山造林1.19万公顷.退耕实施3年来,农民生活及地方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调查访问,旨在研究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据初步统计,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20261户农户约1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9.6亩,平均每户每年补助粮食926公斤、补助现金192元.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农户收入提高,根据原州区统计局资料,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退耕前1999年为1042元,到2002年达到134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9.8%,其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2.4%.退耕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退耕补偿大于继续耕作的机会成本.国家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这一补偿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绝大多数退耕户的拥护,农民普遍认为由国家获得的补偿要比自己种地划算.原州区实施的大多为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前这类坡耕地一般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糜子等为主,土壤瘠薄,产量极低.据原州区退耕办资料统计,2000年—2002年退耕地在退耕前种植小麦的平均粮食产量为67公斤/亩.按市场价l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为67元;根据1997年—1999年统计资料,原州区种植业生产支出占种植业收入的37%,则每亩地种植成本为25元,投入产出之差为42元.该土地退耕后,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每亩可得原粮100公斤,现金补助20元,同样以1元/公斤计算,则退耕地收入为120元,比种植小麦增收78元.按每个农户平均退耕还林还草1.92亩计算,则每人每年增收150元.
2、通过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家庭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而且让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原州区退耕3年来共退耕地19.5万亩,按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8亩计算,则可节省2.4万农村劳动力.据笔者对原州区4个乡15个行政村的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产,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力都出去列工或经营其他副业,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其他副业转移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3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已初见端倪.2001年、2002年原州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和10.66亿元(当年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3.6%和37.7%(1990年不变价).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合理投资与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原州区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1、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原来坡度大、路程远、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种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劳动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转移,带来粮食单产的增长.如下表所示,虽然原州区耕地面积 3年来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却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②退耕后原州区政府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油料、枸杞总产量分别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枸杞产量变化最为显著,2000年、2001年、2002年枸杞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9.6%、49.2%和140%.
2、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增加的牧草和饲料,为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区宜草宜牧的实际,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契机,把种草养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点,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34.5万羊单位,其中羊只饲养量达40.6万只(存栏22.45万只,出栏18.15万只),牧业产值达到l.3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3、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劳动力结构调整.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原州区农民增收及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工程结束后,这种经济效益能否持续呢?通过农民增收机制的研究,退耕后农民增收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只对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补偿政策结束后,农民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来购买粮食,农民纯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长期稳得住,关键要看能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吃饭和增收问题.地方各级政府不能因而满足于短期内因国家补偿政策造成的农民收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应尽快培育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1、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保留耕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保证人均0.2公顷基本农田,对坡耕地进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喷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推广地膜穴播小麦、集流自然降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培育抗旱、耐盐碱等性状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的新型农药和肥料,从而全面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解决农民长久的吃饭问题.
2、把实施退耕还林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还可搞一些间作套种,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积极发展优质林果、草产业、畜牧业和中药材,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退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项目实施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3、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转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稳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需求,各级政府要重点在农业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农民智力支持.使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后管护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追求目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退耕还林既要抓林草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草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退耕还林草的成败.要转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倾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加强管护力度,切实做到管护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