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麽台湾人习惯把和读作han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7 13:03:43
为什麽台湾人习惯把和读作han
老北京人把“和”念成“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弥松颐著《京味儿夜话》)一书,作者弥松颐先生是位老北京,他对北京话的“和”的说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北京话的“和”不仅说hàn,而且也说hài,比如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就是“我害你”、“你害我”的.1956年陆志韦先生写《北京话单音词汇》时,请了一位姓赵的老先生做北京话的发音人,就把当连词用的“和”念成“汗”.1960年袁家骅教授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中提到:“并列连词‘和’,北京口语又读hàn”.1996年徐世荣先生的《北京土语辞典》,也收录了“和”字的“汗”这一读音.
1919年在《国音字典》上公布了第一个国音标准.这是一个“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标准音”.但是在这套“标准音”中,北京语音占有重要的地位.1937年开始出版、延续多年陆续出齐的《国语词典》在注音上体现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原则,字、词注音按照北京话语音系统,所以连词“和”不读hé,而读hàn.1945年10月台湾光复,日语的“国语”黯然退出,台胞急着要回复祖国的语文,要说国语,要认汉字.1946年4月2日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台湾国语会的标志性贡献是编订《国音标准汇编》,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齐铁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学习标准的国音.这位齐铁根当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直到现在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连词“和”读hàn(“汗”)就此在台湾深入人心.
既然“和”(han)是老北京话,那么听不到北京人在说呢?《现代汉语词典》就没有收录这个读音.其实早在明国初年北京人就已经开始把“和”发成和的音了.上面引用的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的回答,“因为白话文里头,‘和’字当“跟、同、与、及”的意思用的最多,而照字面‘和平’的‘和’跟‘调和’ 的‘和’用的最多,所以现在成了一个既成事实:就是念白话文的时候,‘这一个和那一个’的‘和’,不照平常说话说han跟hai(轻声),而说hé(我个人从北京多数派习惯说‘这一个跟那一个’,我根本不用‘和(han或hai)’这个连词,就成了一种习是成非了.不过要明白,连词‘和’读hé的读法是白话文的一种‘读音’,不是‘语音’了.”
直至今日,北京话中的“和”字读轻声han或hai已经绝迹,但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重音hàn却没有完全绝迹.直到现在,如果两个北京胡同串子夸耀哥俩好的特殊关系,就会说“咱俩谁hàn(和)谁啊!”要是强调疑惑不解,北京人也会常常会说“这都哪hàn(和)哪啊!”《现代北京口语词典》(陈刚等 1997)收录了这一条.举的例子就是“哪儿~哪儿”“谁~谁”.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弥松颐著《京味儿夜话》)一书,作者弥松颐先生是位老北京,他对北京话的“和”的说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北京话的“和”不仅说hàn,而且也说hài,比如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就是“我害你”、“你害我”的.1956年陆志韦先生写《北京话单音词汇》时,请了一位姓赵的老先生做北京话的发音人,就把当连词用的“和”念成“汗”.1960年袁家骅教授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中提到:“并列连词‘和’,北京口语又读hàn”.1996年徐世荣先生的《北京土语辞典》,也收录了“和”字的“汗”这一读音.
1919年在《国音字典》上公布了第一个国音标准.这是一个“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标准音”.但是在这套“标准音”中,北京语音占有重要的地位.1937年开始出版、延续多年陆续出齐的《国语词典》在注音上体现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原则,字、词注音按照北京话语音系统,所以连词“和”不读hé,而读hàn.1945年10月台湾光复,日语的“国语”黯然退出,台胞急着要回复祖国的语文,要说国语,要认汉字.1946年4月2日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台湾国语会的标志性贡献是编订《国音标准汇编》,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齐铁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学习标准的国音.这位齐铁根当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直到现在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连词“和”读hàn(“汗”)就此在台湾深入人心.
既然“和”(han)是老北京话,那么听不到北京人在说呢?《现代汉语词典》就没有收录这个读音.其实早在明国初年北京人就已经开始把“和”发成和的音了.上面引用的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的回答,“因为白话文里头,‘和’字当“跟、同、与、及”的意思用的最多,而照字面‘和平’的‘和’跟‘调和’ 的‘和’用的最多,所以现在成了一个既成事实:就是念白话文的时候,‘这一个和那一个’的‘和’,不照平常说话说han跟hai(轻声),而说hé(我个人从北京多数派习惯说‘这一个跟那一个’,我根本不用‘和(han或hai)’这个连词,就成了一种习是成非了.不过要明白,连词‘和’读hé的读法是白话文的一种‘读音’,不是‘语音’了.”
直至今日,北京话中的“和”字读轻声han或hai已经绝迹,但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重音hàn却没有完全绝迹.直到现在,如果两个北京胡同串子夸耀哥俩好的特殊关系,就会说“咱俩谁hàn(和)谁啊!”要是强调疑惑不解,北京人也会常常会说“这都哪hàn(和)哪啊!”《现代北京口语词典》(陈刚等 1997)收录了这一条.举的例子就是“哪儿~哪儿”“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