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的教学艺术(各位帮帮忙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6:56:45
谈语文的教学艺术(各位帮帮忙哈!)
让语文教学艺术化
许多人都喜爱艺术.多少回,我看见,在座无虚席的大剧院里,台上的戏,会令全场鸦雀无声,或全场掌声雷动,也会令观众泪水簌簌而下……即使在画廊里,眼前虽然是一幅幅没有声响的画面,然而它也同样能叫人驻足,品尝许久,领略画中的诗与情…….无疑,这是艺术的感染力!艺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艺术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情”,享受到“美”.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学生,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成功,会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 因此我们应尝试让语文教学变成一种艺术, 使语文成为学习者主动地、乐于参予的一项活动.
一、提倡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是在19世纪以后才提出和逐渐使用起来的.但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尤其是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思维现象,老早就被人们所注意.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非常重视“比”“兴”的表现方法.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比兴的专论,他认为,比是“附理者切类以指事”,兴是“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并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干事”.他的解释比较明确地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运用比喻手法与形象表达义理的关系.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诗歌须用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而这正是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
语文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阅读、写作时的思维活动.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美的高级形态,无论其写作或阅读,都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审美活动,换句话说,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文字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转化成 具体可感的“形”直接感知.举例说明:在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诗句转化成“形”象画面,从而增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二、重视语文学习的情感作用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离不开情感活动.“这三种性质不同,作用互异的心理活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又是紧密的结合起来的”(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 同时进行情感教育.南朝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问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作者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他所接触的事物有了某种感情,才会产生表现这一事物的欲望和动机.姜菱在《扬州慢·序》中说:“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伦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等等,也都是作者的情感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语文教材中,编者所精选的一篇篇记叙文和文学作品,无不反映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内心丰富的、深厚的、幢康的、高尚的情感.例如,《陈情表》所反映的祖孙之情,《荷花淀》所反映的家国之情等等,这些课文,无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形象思维的全过程. 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的作品《陈情表》、《荷花淀》时,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抽象的文字载体形象化,然后作用于人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此而外,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直观的图片、画面等也可以起到调动情感,辅助语文学习的作用.
三、培养语文学习的审美意识
所谓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在哲学、政治、伦理等思想观点的制约和影响下,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与能力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要求、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感受等多方面的内容. 语文的形象思维,正是在作者或读者的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以文学创作为例:文学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但艺术形象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摹本,而是一定的审美理想的能动再现.所以,文学创作或即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既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实现其审美理想的过程,又是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进行形象思维加工的过程.形象思维加工如同机器加工产品一样,它决不是盲目的,而是为着一定的目标,在一定的理想规格要求下进行的.在形象思维加工过程中,作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审视、比较和筛选有关的表象材料,并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和综合,最终达到形象的典型化和理想化.作者的审美理想直接控制着形象思维的目标和方向,作者审美理想的高度也直接关系着形象思维的产品即艺术形象理想化的程度.成功的艺术形象是符合审美要求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它是作者崇高的审美理想加上成功的形象思维孕育而成的.只有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才能真正体现出形象思维美学意义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也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美感教育之目的.
总之,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能真正做到“形”“情”“美”三者有机结合,就可以引导学生与作品达成共鸣,深入领略到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到那时,语文教学才不会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艺术.
许多人都喜爱艺术.多少回,我看见,在座无虚席的大剧院里,台上的戏,会令全场鸦雀无声,或全场掌声雷动,也会令观众泪水簌簌而下……即使在画廊里,眼前虽然是一幅幅没有声响的画面,然而它也同样能叫人驻足,品尝许久,领略画中的诗与情…….无疑,这是艺术的感染力!艺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艺术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情”,享受到“美”.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学生,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成功,会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 因此我们应尝试让语文教学变成一种艺术, 使语文成为学习者主动地、乐于参予的一项活动.
一、提倡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是在19世纪以后才提出和逐渐使用起来的.但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尤其是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思维现象,老早就被人们所注意.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非常重视“比”“兴”的表现方法.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比兴的专论,他认为,比是“附理者切类以指事”,兴是“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并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干事”.他的解释比较明确地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运用比喻手法与形象表达义理的关系.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诗歌须用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而这正是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
语文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阅读、写作时的思维活动.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美的高级形态,无论其写作或阅读,都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审美活动,换句话说,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文字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转化成 具体可感的“形”直接感知.举例说明:在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诗句转化成“形”象画面,从而增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二、重视语文学习的情感作用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离不开情感活动.“这三种性质不同,作用互异的心理活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又是紧密的结合起来的”(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 同时进行情感教育.南朝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问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作者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他所接触的事物有了某种感情,才会产生表现这一事物的欲望和动机.姜菱在《扬州慢·序》中说:“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伦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等等,也都是作者的情感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语文教材中,编者所精选的一篇篇记叙文和文学作品,无不反映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内心丰富的、深厚的、幢康的、高尚的情感.例如,《陈情表》所反映的祖孙之情,《荷花淀》所反映的家国之情等等,这些课文,无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形象思维的全过程. 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的作品《陈情表》、《荷花淀》时,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抽象的文字载体形象化,然后作用于人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此而外,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直观的图片、画面等也可以起到调动情感,辅助语文学习的作用.
三、培养语文学习的审美意识
所谓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在哲学、政治、伦理等思想观点的制约和影响下,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与能力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要求、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感受等多方面的内容. 语文的形象思维,正是在作者或读者的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以文学创作为例:文学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但艺术形象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摹本,而是一定的审美理想的能动再现.所以,文学创作或即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既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实现其审美理想的过程,又是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进行形象思维加工的过程.形象思维加工如同机器加工产品一样,它决不是盲目的,而是为着一定的目标,在一定的理想规格要求下进行的.在形象思维加工过程中,作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审视、比较和筛选有关的表象材料,并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和综合,最终达到形象的典型化和理想化.作者的审美理想直接控制着形象思维的目标和方向,作者审美理想的高度也直接关系着形象思维的产品即艺术形象理想化的程度.成功的艺术形象是符合审美要求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它是作者崇高的审美理想加上成功的形象思维孕育而成的.只有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才能真正体现出形象思维美学意义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也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美感教育之目的.
总之,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能真正做到“形”“情”“美”三者有机结合,就可以引导学生与作品达成共鸣,深入领略到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到那时,语文教学才不会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