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2 22:16:28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
1.出现分工前.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虽然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摄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1]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3].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2]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2]在具体解释这“三个方面”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2] 他们还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梗桔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他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2]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为何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探讨
关于人为什么要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动物,创造人的历史, 人需要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之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进行生产.“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然而另一方面,不断产生的人的需要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满足自身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新的需要的产生,使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人之为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一定生活方式”的自主性选择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另一方面,是克服片面发展的需要.为了摆脱由于人类在生产上的分工而导致的异化,人需要全面发展.分工在使“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如前分析,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因而要克服片面发展,就需要消灭分工,就需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1] 换句话说,“消灭分工的手段和结果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4].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因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分工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与人的发展的条件的历史分析中,指出了人类的发展分别经历由出现分工前到出现分工后再到消灭分工三个大的阶段,一步步由人类的极不发展但有个人原始粗陋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到人类的发展进步但相当多的个体失去自由、极其片面的发展,最后到人类的高度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统一和结合.这三个阶段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的逐步推进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己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的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梗桔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2]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
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目标和途径.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践提出了著名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这表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使人的社会关系获得全面发展.可见他在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之时,已经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相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从分工的消灭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论述角度是相一致的.沿着这一路径,江泽民从人的发展视角推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其上升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他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 由此,人的发展凸现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发展动力等进行审视,既突破了社会主义发展中“重物轻人”的单一发展观,又克服了唯生产关系的历史唯心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基本原则,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回答并实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指导思想.
3.必须澄清: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前面已经阐述,这里不再作论述.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质不是单一的.从立体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一种制度,一种运动.因此“社会主义”内涵是丰富的,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只是基于人的视角来回答“什么是什么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因此不能以偏概全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
1.出现分工前.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虽然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摄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1]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3].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2]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2]在具体解释这“三个方面”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2] 他们还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梗桔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他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2]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为何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探讨
关于人为什么要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动物,创造人的历史, 人需要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之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进行生产.“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然而另一方面,不断产生的人的需要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满足自身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新的需要的产生,使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人之为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一定生活方式”的自主性选择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另一方面,是克服片面发展的需要.为了摆脱由于人类在生产上的分工而导致的异化,人需要全面发展.分工在使“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如前分析,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因而要克服片面发展,就需要消灭分工,就需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1] 换句话说,“消灭分工的手段和结果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4].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因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分工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与人的发展的条件的历史分析中,指出了人类的发展分别经历由出现分工前到出现分工后再到消灭分工三个大的阶段,一步步由人类的极不发展但有个人原始粗陋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到人类的发展进步但相当多的个体失去自由、极其片面的发展,最后到人类的高度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统一和结合.这三个阶段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的逐步推进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己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的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梗桔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2]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
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目标和途径.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践提出了著名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这表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使人的社会关系获得全面发展.可见他在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之时,已经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相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从分工的消灭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论述角度是相一致的.沿着这一路径,江泽民从人的发展视角推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其上升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他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 由此,人的发展凸现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发展动力等进行审视,既突破了社会主义发展中“重物轻人”的单一发展观,又克服了唯生产关系的历史唯心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基本原则,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回答并实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指导思想.
3.必须澄清: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前面已经阐述,这里不再作论述.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质不是单一的.从立体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一种制度,一种运动.因此“社会主义”内涵是丰富的,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只是基于人的视角来回答“什么是什么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因此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