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单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2:32:29
我这种题的得分率很低一般情况3个只能对1个……请问,这么提高吖
解题思路: 读通原文,划出文中关键句、关键词,明确题干要求,多角度思考。
解题过程:
科技文阅读指导
科技文作为重点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检查考生获取科技信息的综合阅读能力。怎样指导学生根据题干要求,排除众多的干扰因素,准确提取信息,顺利地解答题目呢?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渠道入手。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勒
高考科技文内容往往是介绍某一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从有关概念说到研究过程,进而提出相关的设想或今后的前景、努力方向等。了解了这一点,可以先从宏观上把握语段。
首先在粗读原文后,提出以下设问:材料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今后发展前景如何?
第二,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例如,2000年春季卷(北京、山东)第三题可以概括为:克隆——无性繁殖系——“多利”羊的“组装”——研究前景。2000年全国卷第三题则可提取如下信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非常困难——韦尔奇意识到用热的铷原子做要简单很多——韦氏通过小室做到了使光速降低而不被吸受——降低光速能获得非线性等效应——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延迟信号并更加有效——韦氏小组正在考虑制造紫外线源。
第三,微观勾勒主要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心一些关键的词句,随时勾勒出来,以备答题时所用。如指示代词,关联词语“一旦”、“如果”、“因此”,副词“凡是”、“全”、“都”,“已经”、“也许”、“可能”等。2000年全国卷中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同样的目的”、“已在考虑”、“因此”等词,都是答题的要领所在。
二、紧扣语境,掌握要领
如果要判定词、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那就要瞻前顾后,注意上下文的修饰、限制和指代等暗示条件,把握内涵。
(1)(2000春北京、安徽卷17题C项)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叫“克隆”)。
联系上下文,“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中的“这样”指上文“通过特殊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而不是“胚胎融合”,故判定该项理解与原文相悖,为错误项。
(2)(2000年春北京、安徽卷19题)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孵细胞的发育功能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孵的功能相同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通过对划线句“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的语法结构分析,就会发现该句中主语和宾语前各有定语在起限制作用,据此可以判断定A项“各种细胞”、C项的“功能相同”,D项的“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与原文相悖,都是错误项。
(3)(2000年全国卷17题)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分析划线句就会发现,其中两个“这”起着暗示作用。第二个“这”告诉两个“影响”的意思一致,第一个“这”则一方面修饰限制“影响”,另一方面告诉本句是紧承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再加上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可知本题答案为A。
三、识别混淆,准确答题
如果是对中文信息的判断,则要识别命题者设置的迷惑,理清被他混淆了的概念,准确答题。一般情况下,选项模糊的类型主要有五:
1、混淆范围,以“面”代“点”,以偏概全。
选项中,命题人有意将部分与整体混淆,以“面”代“点”,或将材料中对部分事物的说明扩大为全体,以偏概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字眼。
(4)(2000年春季北京、山东卷19题A、C项)题目见例(3)。原文“细胞”前有“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定语,A项以面代点为“各项细胞”。与C项相关的原文有“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一句,显然这里的功能只是部分,而C项又以面代点了。
(5)(2000年春季北京、山东卷20题A项)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A项用“都是”陈述,而原文中第2节有“在正常情况下”的限制,这是以偏概全了。
2、混淆所指,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解题时,要注意选项在陈述某个概念时,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语,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6)(2000春季北京、山东卷18题A项)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原文中“多利”的“克隆”是用“苏格兰的黑面羊”取掉核的卵胞和“芬多席特”羊的乳腺细胞核“组装”而成的,这里将前者偷换成了“细胞核”。
(7)(2000春季北京、山东卷19题D项)题目见前例(3)
该项将“执行特殊功能”的细胞换成了“动物体细胞在执行某种特殊功能时”,混淆了主体与修饰语的界限。
(8)(2000年全国卷19题C项)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递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只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号,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息,都比利用光缆有效。该项明显是把修饰语当成了陈述主体,是错误选项。
3、混淆现实与设想,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有些选项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要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已经”、“将要”等词,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9)(2000年全国卷18题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题目是“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材料中相关语句是“他们已在考虑……”而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则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已然与将然不分。
(10)(2000年全国卷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原文最后一段说韦尔奇小组“已在考虑”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以慢光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目前尚处在设想阶段,还没有人真正付诸实施。由此可见,D项是错误项。
4、混淆肯否主次,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有些选项的设置,混淆了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的关系,或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必须以原文为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11)(2000年全国卷20题A、C项)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原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于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原文第二自然段则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的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要大于利用铷气,A项是错误项。原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由两束光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三束波长很长的光,这第三束光的速度要比原先两束光慢得多。由此可见,波长长的光,传播速度较慢,波长短的光,传播速度较快,紫外线的波长短,其传播的速度应该是比较快才对。A、C两项均是混淆了是非肯否主次,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5、混淆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先后颠倒,因果倒置。
有的选项在设置时,故意将原先的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造成了判断的失当。要善于辨别因果,找准答案。
(12)(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 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依照原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动物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的原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十分明白: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心脏收缩;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心脏舒张。选项却将条件结果关系颠倒,造成干扰的错误项。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科技文阅读指导
科技文作为重点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检查考生获取科技信息的综合阅读能力。怎样指导学生根据题干要求,排除众多的干扰因素,准确提取信息,顺利地解答题目呢?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渠道入手。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勒
高考科技文内容往往是介绍某一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从有关概念说到研究过程,进而提出相关的设想或今后的前景、努力方向等。了解了这一点,可以先从宏观上把握语段。
首先在粗读原文后,提出以下设问:材料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今后发展前景如何?
第二,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例如,2000年春季卷(北京、山东)第三题可以概括为:克隆——无性繁殖系——“多利”羊的“组装”——研究前景。2000年全国卷第三题则可提取如下信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非常困难——韦尔奇意识到用热的铷原子做要简单很多——韦氏通过小室做到了使光速降低而不被吸受——降低光速能获得非线性等效应——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延迟信号并更加有效——韦氏小组正在考虑制造紫外线源。
第三,微观勾勒主要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心一些关键的词句,随时勾勒出来,以备答题时所用。如指示代词,关联词语“一旦”、“如果”、“因此”,副词“凡是”、“全”、“都”,“已经”、“也许”、“可能”等。2000年全国卷中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同样的目的”、“已在考虑”、“因此”等词,都是答题的要领所在。
二、紧扣语境,掌握要领
如果要判定词、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那就要瞻前顾后,注意上下文的修饰、限制和指代等暗示条件,把握内涵。
(1)(2000春北京、安徽卷17题C项)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叫“克隆”)。
联系上下文,“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中的“这样”指上文“通过特殊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而不是“胚胎融合”,故判定该项理解与原文相悖,为错误项。
(2)(2000年春北京、安徽卷19题)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孵细胞的发育功能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孵的功能相同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通过对划线句“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的语法结构分析,就会发现该句中主语和宾语前各有定语在起限制作用,据此可以判断定A项“各种细胞”、C项的“功能相同”,D项的“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与原文相悖,都是错误项。
(3)(2000年全国卷17题)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分析划线句就会发现,其中两个“这”起着暗示作用。第二个“这”告诉两个“影响”的意思一致,第一个“这”则一方面修饰限制“影响”,另一方面告诉本句是紧承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再加上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可知本题答案为A。
三、识别混淆,准确答题
如果是对中文信息的判断,则要识别命题者设置的迷惑,理清被他混淆了的概念,准确答题。一般情况下,选项模糊的类型主要有五:
1、混淆范围,以“面”代“点”,以偏概全。
选项中,命题人有意将部分与整体混淆,以“面”代“点”,或将材料中对部分事物的说明扩大为全体,以偏概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字眼。
(4)(2000年春季北京、山东卷19题A、C项)题目见例(3)。原文“细胞”前有“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定语,A项以面代点为“各项细胞”。与C项相关的原文有“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一句,显然这里的功能只是部分,而C项又以面代点了。
(5)(2000年春季北京、山东卷20题A项)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A项用“都是”陈述,而原文中第2节有“在正常情况下”的限制,这是以偏概全了。
2、混淆所指,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解题时,要注意选项在陈述某个概念时,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语,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6)(2000春季北京、山东卷18题A项)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原文中“多利”的“克隆”是用“苏格兰的黑面羊”取掉核的卵胞和“芬多席特”羊的乳腺细胞核“组装”而成的,这里将前者偷换成了“细胞核”。
(7)(2000春季北京、山东卷19题D项)题目见前例(3)
该项将“执行特殊功能”的细胞换成了“动物体细胞在执行某种特殊功能时”,混淆了主体与修饰语的界限。
(8)(2000年全国卷19题C项)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递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只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号,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息,都比利用光缆有效。该项明显是把修饰语当成了陈述主体,是错误选项。
3、混淆现实与设想,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有些选项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要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已经”、“将要”等词,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9)(2000年全国卷18题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题目是“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材料中相关语句是“他们已在考虑……”而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则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已然与将然不分。
(10)(2000年全国卷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原文最后一段说韦尔奇小组“已在考虑”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以慢光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目前尚处在设想阶段,还没有人真正付诸实施。由此可见,D项是错误项。
4、混淆肯否主次,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有些选项的设置,混淆了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的关系,或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必须以原文为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11)(2000年全国卷20题A、C项)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原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于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原文第二自然段则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的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要大于利用铷气,A项是错误项。原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由两束光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三束波长很长的光,这第三束光的速度要比原先两束光慢得多。由此可见,波长长的光,传播速度较慢,波长短的光,传播速度较快,紫外线的波长短,其传播的速度应该是比较快才对。A、C两项均是混淆了是非肯否主次,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5、混淆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先后颠倒,因果倒置。
有的选项在设置时,故意将原先的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造成了判断的失当。要善于辨别因果,找准答案。
(12)(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 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依照原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动物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的原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十分明白: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心脏收缩;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心脏舒张。选项却将条件结果关系颠倒,造成干扰的错误项。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