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化的问题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物理在初中所涉及的公式,试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11/18 16:18:32
关于理化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
物理在初中所涉及的公式,试验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
物理在初中所涉及的公式,试验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涉及到几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常常采取只允许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中.例如:在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确定对象是电流以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先控制一个物理量——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物理量———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最后综合这些关系得出结论.又如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那些因素有关”、“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教师在进行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创设情景,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并会应用.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是一种抓住两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用此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不囿于教材,在学习了测密度的一般方法后,我设计了不能直接测量质量或体积的探究实验题型.例如用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空矿泉水瓶、细线、足量的水和牛奶,试测牛奶的密度.分析:牛奶的质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牛奶的体积(瓶子的容积)可用水的质量和密度来替代,问题可得到解决.此后,又设计了“等质量”、“等压强”、“等浮力”的探究题型来测物质的密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问题转化法.
为了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未知内容向直观、已知的问题转化,实行“变量替换”.如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电流的三大效应来检验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又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产生现象的实验来研究大气压,从小磁针N、S的偏转情况知道磁场的存在,从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实验知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教学中不仅要把有关的概念、规律讲清楚,而且要教会学生探究这类问题的方法.
四、类比法.
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一些方面的类似性或同一性,以此类推出在其它方面之间也可能类似或同一.这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探究方法,它能启发和开拓我们的思维,给我们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概念的途径,对物理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物理有着巨大的作用.如《电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电压较抽象,不能直接实验,教学中通过水压类比得出电压,具体探究过程是:1、从水压实验总结出水压是水管中的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2、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3、教师总结出抽水机是提供水管两端有水压的装置;4、引导学生得出电源是提供电路两端有电压的装置.整个过程尽管多花些时间,然而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大有益处.正如前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五、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时,往往是把一般判断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大前提),把叙述的中介判断称为小前提,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断出结果(结论).如探究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且只有两种电荷”,的实验中,通过如下的实验事实:
1、绸子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它们带同种电荷.
2、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它们带的电荷不同,所以电荷有两种.
4、各种各样的物质互相磨擦后,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就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想吸引的就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且只有两种电荷.如果教师只给出上述结论,不重视探究过程,就错过了研究方法教育的机会.
六、抽象和理想化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抽象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初中讲动能、势能的时候,通过演示滚动的小球、举高的重锤、压缩的弹簧等实验都能做功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形成动能、势能的概念,就是抽象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V) 像的大小
(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正立或倒立) 像的虚实
(虚像或实像)
U>2f f2f 缩小 倒立 实像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F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2f 不成像
(一束平行光线)
U v>u 放大 正立 虚像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Ca(OH)2 + CO2 → CaCO3↓ + H2O(复分解)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2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水通电分解(或水的电解)
2H2O 2H2↑ + O2 ↑(分解)
现象:阴极,阳极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1)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生石灰和水反应
CaO + H2O → Ca(OH)2(化合)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铜粉在空气中受热
2Cu + O2 2CuO(化合)
现象:红色物质逐渐变成黑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这是用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百分含量的实验.
实验室制取氧气(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 2KCl + 3O2↑( 分解)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溶解,过滤,蒸发.
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C + O2 CO2(化合)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是发出白光;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 化合)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Fe3O4( 化合)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相关知识点:在做此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爆裂.
10,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2P2O5(化合)
现象:产生大量而浓厚的白烟.
相关知识点: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
11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 + O2 2H 2O(化合)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2,木炭和氧化铜高温反应
C + 2CuO 2Cu + CO2↑(置换)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木炭;氧化剂:氧化铜
13,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Cu + H2O (置换)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相关知识点:(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2)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氢气导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氧化铜.
1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
15,煅烧石灰石(或碳酸钙高温分解)
CaCO3 CaO + CO2↑(分解)
16,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CO + O2 2CO2(化合)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铜
1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 CO2 + 2H2O
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相关知识点:甲烷是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19,氧化铜与硫酸反应
CuO + H2SO4 → CuSO4 + H2O(复分解)
现象: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20,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Fe + CuSO4 → FeSO4 + Cu(置换)
现象:铁丝表面有一层光亮的红色物质析出.
21,工业炼铁
3CO + Fe2O3 2Fe + 3CO2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铁
22,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uSO4 + 2NaOH →Cu(OH)2↓+Na2SO4(复分解)
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3,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复分解)
现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4,用盐酸来清除铁锈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复分解)
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棕黄色.
25,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
AgNO3 + HCl → AgCl ↓ + HNO3(复分解)
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26,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
BaCl2 + H2SO4 → BaSO4 ↓ + 2HCl(复分解)
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27,胆矾受热分解
CuSO4•5H2O CuSO4 + 5H2O↑(分解)
现象: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末,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28,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 NH3↑ + H2O + CO2↑(分解)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涉及到几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常常采取只允许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中.例如:在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确定对象是电流以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先控制一个物理量——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物理量———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最后综合这些关系得出结论.又如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那些因素有关”、“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教师在进行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创设情景,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并会应用.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是一种抓住两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用此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不囿于教材,在学习了测密度的一般方法后,我设计了不能直接测量质量或体积的探究实验题型.例如用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空矿泉水瓶、细线、足量的水和牛奶,试测牛奶的密度.分析:牛奶的质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牛奶的体积(瓶子的容积)可用水的质量和密度来替代,问题可得到解决.此后,又设计了“等质量”、“等压强”、“等浮力”的探究题型来测物质的密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问题转化法.
为了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未知内容向直观、已知的问题转化,实行“变量替换”.如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电流的三大效应来检验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又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产生现象的实验来研究大气压,从小磁针N、S的偏转情况知道磁场的存在,从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实验知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教学中不仅要把有关的概念、规律讲清楚,而且要教会学生探究这类问题的方法.
四、类比法.
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一些方面的类似性或同一性,以此类推出在其它方面之间也可能类似或同一.这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探究方法,它能启发和开拓我们的思维,给我们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概念的途径,对物理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物理有着巨大的作用.如《电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电压较抽象,不能直接实验,教学中通过水压类比得出电压,具体探究过程是:1、从水压实验总结出水压是水管中的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2、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3、教师总结出抽水机是提供水管两端有水压的装置;4、引导学生得出电源是提供电路两端有电压的装置.整个过程尽管多花些时间,然而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大有益处.正如前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五、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时,往往是把一般判断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大前提),把叙述的中介判断称为小前提,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断出结果(结论).如探究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且只有两种电荷”,的实验中,通过如下的实验事实:
1、绸子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它们带同种电荷.
2、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它们带的电荷不同,所以电荷有两种.
4、各种各样的物质互相磨擦后,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就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想吸引的就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且只有两种电荷.如果教师只给出上述结论,不重视探究过程,就错过了研究方法教育的机会.
六、抽象和理想化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抽象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初中讲动能、势能的时候,通过演示滚动的小球、举高的重锤、压缩的弹簧等实验都能做功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形成动能、势能的概念,就是抽象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V) 像的大小
(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正立或倒立) 像的虚实
(虚像或实像)
U>2f f2f 缩小 倒立 实像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F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2f 不成像
(一束平行光线)
U v>u 放大 正立 虚像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Ca(OH)2 + CO2 → CaCO3↓ + H2O(复分解)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2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水通电分解(或水的电解)
2H2O 2H2↑ + O2 ↑(分解)
现象:阴极,阳极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1)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生石灰和水反应
CaO + H2O → Ca(OH)2(化合)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铜粉在空气中受热
2Cu + O2 2CuO(化合)
现象:红色物质逐渐变成黑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这是用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百分含量的实验.
实验室制取氧气(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 2KCl + 3O2↑( 分解)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溶解,过滤,蒸发.
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C + O2 CO2(化合)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是发出白光;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 化合)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Fe3O4( 化合)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相关知识点:在做此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爆裂.
10,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2P2O5(化合)
现象:产生大量而浓厚的白烟.
相关知识点: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
11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 + O2 2H 2O(化合)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2,木炭和氧化铜高温反应
C + 2CuO 2Cu + CO2↑(置换)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木炭;氧化剂:氧化铜
13,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Cu + H2O (置换)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相关知识点:(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2)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氢气导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氧化铜.
1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
15,煅烧石灰石(或碳酸钙高温分解)
CaCO3 CaO + CO2↑(分解)
16,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CO + O2 2CO2(化合)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铜
1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 CO2 + 2H2O
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相关知识点:甲烷是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19,氧化铜与硫酸反应
CuO + H2SO4 → CuSO4 + H2O(复分解)
现象: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20,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Fe + CuSO4 → FeSO4 + Cu(置换)
现象:铁丝表面有一层光亮的红色物质析出.
21,工业炼铁
3CO + Fe2O3 2Fe + 3CO2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铁
22,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uSO4 + 2NaOH →Cu(OH)2↓+Na2SO4(复分解)
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3,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复分解)
现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4,用盐酸来清除铁锈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复分解)
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棕黄色.
25,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
AgNO3 + HCl → AgCl ↓ + HNO3(复分解)
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26,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
BaCl2 + H2SO4 → BaSO4 ↓ + 2HCl(复分解)
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27,胆矾受热分解
CuSO4•5H2O CuSO4 + 5H2O↑(分解)
现象: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末,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28,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 NH3↑ + H2O + CO2↑(分解)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