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从中摘录一首熟读成诵,并在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5:16:20
搜集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从中摘录一首熟读成诵,并在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熟读成诵是自己的事吧?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长:长的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分立,建立. 7.疆:边界,领土.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10.岂:难道.
译文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3]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该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该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4]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后出塞五首 作者: 杜甫 (一)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 (三)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五)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霍骠姚:汉武帝时,霍去病为骠姚校尉,尝从大将军卫青出塞,故以为比.
编辑本段赏析
上五首诗中, 第一首写的是男儿志在军旅,备装待征; 第二首写的是轰轰烈烈,悲壮而行; 第三首写的是拼死征杀,邀功报君; 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 第五首写的是征者不堪连续20年的穷兵黩武,悄开小差匿于已是空旷无人的家乡小村中,终生没娶、到老孤独. 从这《后出塞》五首的内容可知,这个时候朝廷的拓边好战已使百姓士卒疲于奔命,有的连年征杀已疲怠于无可忍受之中,以至于开小差的现象成为普遍且已被社会及文人同情和认可.据史记载,唐玄宗在开元初曾为靖边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此前边防废弛的状况,在必要的戍边之战后,多与境外族群部落达成了和平协议,此后边防无事,国泰民安.但随着他奢侈安逸思想的不断增生,边防建设渐乏于冷静和谋略,从开元25年至天宝10年这十五、六年间,接连不断的对境外黩武用兵,而且败仗颇多.杜甫的诸多诗就是对这个时期徭役和战事的实摹.
其二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长:长的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分立,建立. 7.疆:边界,领土.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10.岂:难道.
译文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3]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该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该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4]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后出塞五首 作者: 杜甫 (一)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 (三)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五)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霍骠姚:汉武帝时,霍去病为骠姚校尉,尝从大将军卫青出塞,故以为比.
编辑本段赏析
上五首诗中, 第一首写的是男儿志在军旅,备装待征; 第二首写的是轰轰烈烈,悲壮而行; 第三首写的是拼死征杀,邀功报君; 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 第五首写的是征者不堪连续20年的穷兵黩武,悄开小差匿于已是空旷无人的家乡小村中,终生没娶、到老孤独. 从这《后出塞》五首的内容可知,这个时候朝廷的拓边好战已使百姓士卒疲于奔命,有的连年征杀已疲怠于无可忍受之中,以至于开小差的现象成为普遍且已被社会及文人同情和认可.据史记载,唐玄宗在开元初曾为靖边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此前边防废弛的状况,在必要的戍边之战后,多与境外族群部落达成了和平协议,此后边防无事,国泰民安.但随着他奢侈安逸思想的不断增生,边防建设渐乏于冷静和谋略,从开元25年至天宝10年这十五、六年间,接连不断的对境外黩武用兵,而且败仗颇多.杜甫的诸多诗就是对这个时期徭役和战事的实摹.
其二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
搜集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从中摘录一首熟读成诵,并在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搜索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从中窄路一首熟读成诵,并在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诗词表现了作者
搜集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从中摘录一首熟读成诵,还要写出那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搜集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从中摘录一首熟读成诵
摘录一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并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搜集几首古今中写战争的诗词,从中摘录一首熟读成诵,还要写出那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搜集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句,并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搜集一首古今中外描写黄河得诗词,在了解有关背景得基础上,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帮我找一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句,并在了解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有关背景,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几首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词,并些出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