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哪里有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3:38:28
哪里有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哪里有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五课 夏商的兴亡
1、社会组织形态演变过程:群居——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2、文明史开始的重要标志是:城市、文字和青铜器.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者 禹,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都城 阳城.
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从此, 世袭制 代替了 禅让制, 公天下 变成 家天下.
4、禹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社会较之“大同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来看待这种变化?
变化: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 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建立了政治机构;
④ 并修筑了城堡和大型宫殿.
这种变化反映了 :① 社会产生了阶级,出现了剥削,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
② 这种变化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发展中的大事 灭亡的过程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世袭制袋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夏桀奢侈残暴,滥用民力,以致民生困苦,怨声载道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 盘庚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殷; 出现复兴局面; 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建立了分封制;国人暴动; 周幽王昏庸无道,戏弄诸侯,失去了民心.


6、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灭亡,有一些共同的原因,你能总结出几条?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兴起:① 都有有作为的领袖,禹、汤、周文王、周武王;
② 能任用贤能,汤任用伊尹、文王和武王任用姜尚;
灭亡:源于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夏桀、商纣;
启示:国家的强盛要有有贤能的领导者;统治者要善待人民,赢得人民的支持.

其他知识点:
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以少胜多.

第六课 西周的盛衰
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有效地统治国家.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
还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定期到周王室朝见,向周天子交纳贡品,为周王室服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同出征,共同抵御或征讨其它民族.
作用: 加强了周王室是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国人暴动 :国人是指那些人? 爆发的原因、结果、对西周产生的影响.
国人:即平民,也称为庶人.
原因:周厉王的暴政.
结果: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发生平民暴动,周厉王被赶出宫中.
影响:① 是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西周从此走向衰落;
②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中国有了确切的纪年.
3、“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对西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西周末代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戏弄诸侯,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启示:诚信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人不能失去诚信.
西周灭亡的原因:西周末年,各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也越来越远;末代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去了诸侯的信任.

其他知识点:平王东迁; 宗法制.

第七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1、我国现在所见的最早文字是 甲骨文, 它的产生与商周时期人们的 占卜 活动有关.
它的价值是什么?
价值: ①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② 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众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青铜器 是人类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器具.商周 时期,青铜制造技术非常精湛,其典型代表是 司母戊鼎. 其中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
3、金文是 刻在青铜器上 的文字,又称为 钟鼎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 西周.

其他知识点:四羊方尊
金文的价值:和甲骨文比起来,西周金文的篇幅更长,事件的记录更多也更具体,很多金文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历史价值更高.

第八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它诸侯国的领导权,相互征战,竞争“霸主”.
2、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其中第一个霸主是 齐桓公.
3、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 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②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国;
③ 依仗雄厚兵力,打着“尊王襄疑”的口号,发展了齐国的势力;
④ 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使霸业达到顶峰,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4、在晋楚争霸中,双方发生的 城濮 战役,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产生了一个成语是 退避三舍.
5、战国七雄是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 由春秋时期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
6、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争霸与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作用:
① 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 促进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和;
③ 残酷的战争促使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7、“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说明做人不能夸夸其谈,脱离实际,应当脚踏实地,具备真才实学.

其他知识点:纵横家苏秦、张仪.
合纵:六国采取的措施,共同抵御秦国.
连横:秦国采取的策略; 远交近攻.

第九课 大变革的时代
1、大变革时代中的大变革是什么? 铁农具、牛耕 和变法 .
2、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春秋时期 开始使用,在 战国时期 广泛使用.其对生产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使荒地得到大量开垦,土地得以进行深耕细作,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同时,劳动效率的提高,也使得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的强制性集体劳动,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
3、人类产生以来,生产工具的变化: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4、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目的: 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 ①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老矣;在战争中立了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土地和住宅.
③ 建立县制.把全国合并为41个县.县的长官称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
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5、如何看待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①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改革,要经过一个反复、艰苦、漫长的过程.
② 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③ 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他知识点:
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和阶级的分化.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新的阶级.
最早实行变法的是 魏国. 李悝变法:采用鼓励和强迫两种方法;调整粮食价格.
楚国 吴起变法

第十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中医的诊断方法,在扁鹊那里得以确立.曾侯乙墓中的编钟,既是科技的结晶,更代表着艺术的成就.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收录诗歌300多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二、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是《离骚》.屈原是第一个以个人的名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端午节:五月初五.
三、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修建原因:为了保障灌溉,发展生产.
内容:位于岷江中游,整个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离堆)
作用: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自建成至今,一直发挥着“兴水灌田,泄洪平灾”的作用.
意义: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
四、“中医鼻祖”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在各国行医,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所沿用.
五、神奇的编钟
以钟和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钟鼓之乐”,在周朝盛行.
为了使演奏时音色优美,旋律和谐动听,表现力更强,人们常常把很多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钟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编钟.
编钟音域宽广浑厚,音色优美丰富,反映出我国音乐在2000多年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曾侯乙墓:湖北随州,战国早期,乐器120多件,编钟由青铜制成,钟上有关于乐律的铭文.

3、 《离骚》摘句里,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叹词是什么?(xī——兮.)
4、 背诵《离骚》摘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 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钟鼓之乐)
6、目前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

填充“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表”:
项目 文字 天文 历法 医学 诗歌
内 容 商朝 甲骨文 商周时期金文 夏朝日食 商朝 日食月食 夏历 商朝历法 战国时期24节气 扁鹊 四诊法 屈原 《离骚》


第十一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
1、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思想、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思想: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对人要有同情心,对人要尊重,要理解和体贴别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教育:①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 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 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 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原因:“百家争鸣”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强烈冲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主张,相互展开争论,这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作用: 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书62页温故知新作业,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
姓名 学派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墨子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孟子 儒家 战国 《孟子》 民贵君轻,“仁政”,反对兼并战争
庄子 道家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历史进步,法治,中央集权
孔子 儒家 春秋末年 《春秋》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老子 道家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孙武 军事家 战国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荀子 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孙膑 战国,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各个学派的思想对今天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借鉴意义.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2、孔子这三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3、‘曲阜三孔’中,哪一项是纪念孔子用的?哪一项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哪一项是专门给孔子后代居住的房屋?这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孔庙,孔林,孔府,他在我国古代备受尊崇.)
4、你认为怎样评价孔子才合理?
(他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反对苛政、兴办教育,具有进步作用.但是,他主张恢复旧制度、轻视耕田种菜,显然是错误的.)
思想家老子
1、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软的东西未必短暂,柔可以克刚.这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是否有用?
(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有哪几家著名的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2、春秋晚期开创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孔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两个?(孟子、荀子) 其中哪一个主张保护环境?(孟子)
3、春秋晚期开创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老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哪一个?(庄子)
其中哪一个的主张与荀子相反?(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4、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谁?(韩非)这时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秦)
秦国国君为什么最赏识韩非的主张?(秦国国君想要灭掉其他六国,必须通过改革、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来增强力量.)
5、春秋晚期的“兵家鼻祖”是谁?(孙武)战国时期反对空谈主义的军事家是谁?(孙膑)
其中与成语“围魏救赵”有直接关系的是谁?(孙膑)
7、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关于事物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的观点;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韩非的法制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