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历史和地理的书籍读书笔记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3 16:31:44
急求关于历史和地理的书籍读书笔记等,
= =因为明天就要报名了所以急求两本关于历史和地理书籍的读书笔记两份,
= =因为明天就要报名了所以急求两本关于历史和地理书籍的读书笔记两份,
历史地理札记•笔记第十一
2009-10-23 19:38:18 来自: 无咎 (听雪楼)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评论 3
09年3月至6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社会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一、过去的历史,历史教科书其实在疆域这方面是很不实事求是的,而是从政治方面,历史受政治所要挟,从现今政治的角度来写过去的历史,今日的疆域如何,往日的疆域就在今日疆域的历史上写,比如朝鲜半岛、越南,因为他近日民族国家还存在,就努力为他在古代还原现在的疆域,而西藏、内蒙、新疆、台湾——台湾还有问题——因为他今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而就在往日的历史上努力将其打造成自古以来,自很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两方面都很明显是很不正确的.就宋所写的,该书第一章特点的第三方面,“从历史事实出发来阐释历史.如并不因为朝鲜与越南是独立国家而遮掩其过去是我国领地的事实,不像过去一些史学家把当时对朝鲜等地的用兵看做是侵略”,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是做得不错的;
四、我国自古以来基层行政区划最低一级的往往是最稳定的,而第一级区划,即中央以下往往变化很大,这多出于政治的考虑,即便是因为经济,如苏南、苏北,其目的也在于中央更好的控制整个中国,维持大一统.而地方,如县城、乡镇、村落,有的则延续了几千年,而与朝代兴亡无关,所以感觉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与政治无关,(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原因——历经元清异族入侵——体系不乱;最低基层行政与高级政区在文化上是割裂的),上升不到那么一个高度,进而会怀疑政治存在的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愚夫愚妇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吃穿用足,是不是会更好些……
(按:近观所谓外国汉学家书——实不理解宋末士大夫之殉国.他们是五岁孩子放牛,自然不会理解.)
十、听李教授讲座,讲到东西方人口之对比,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之特点,与西方比较.可提之处有中国传统是一夫多妻制,从礼仪台面上讲,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中国人口自古众多,是在于大众思想必有保存后代之想法,这就从总的层面上讲,会保证整个中国的人口不会有大的衰减,这个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荒、战乱,人口一下子有大的锐减,但一旦稳定下来,中国传统的道德机器又马上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人口很快又会回升到战乱前的水平;
十一、上面提到战乱、灾荒,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个古代的非人为机制,一旦生产力无法负担超额的人口,这些矛盾便会涌现出来,不单是战乱与灾荒,国家制度也会受到冲击,这些应然的反应也又像一个机器一样,又将人口降低到与生产力适应的水平;
(按:譬如财政里的自动稳定器,又譬如贱买贵卖. 可是自进入机器时代,这些传统的自动稳定器都失却其作用,譬如今日如何体弱之幼儿,都不至于早夭)
十二、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的先进来保存中国的人口.但是据说中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倪匡说:我不是不相信中医,我只是不相信有人会用.) 我想古代中国人寿命比西方人长,一大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人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比如喝开水,吃熟食;据说中国人牙齿普遍比西方好,乃是多食纤维食物之缘故;
十三、另外,每次中国人口的锐减,下一次制度又会自动使他平衡;而西方人口的锐减却最终导致了西方体制的变化,所以中国古代成熟的太早,制度太过完善,反而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的蜕变;
十五、历代造成人口锐减的战争,尤以少数民族入侵为甚,p136,元之南侵,金朝户数下降到13%,四川下降到4%;
十七、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迁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两项是互作用,共附共生的,人口的转移会促进转移地劳动力的增加,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而人口的转出地则因为其劳动力的下降,而进一步使其经济下降,另一方面因为人口转移到的热点地带经济增长的加快,而进一步吸引转出地人口转出的加快;这就是经济与人口迁移相依相存的作用.P142
二十二、蒙古高原上自古民族众多,然留至今日者,只一蒙古族,可见得汉族对蒙古族同化之失败;蒙元之时,蒙古还有其四大汗国,在伊斯兰,在印度,都与当地人融合的好的很.我认为民族融合是弱小民族之提升,强势民族再获内在动力之大因素,甚而可以消灭人种之分歧,消弭战争,民族融合之妙,非一言所能尽述. 蒙古人和汉人融合的不好,和元朝蒙古皇族普遍水准低,素质差,头脑固执有很大的关系; 如分人种优劣的那几个等级; p168
二十三、清朝满族统治者一度禁止汉人出关外,以保护其土地,没想到最后保护其土地的,恰是这些千方百计去了关外的汉人;
二十四、p173 “到郑氏统治的末期,全岛人口达25万,其中十五万是来自大陆的汉族移民及其后裔”,真不知道台湾人老搞什么本省人、外省人有什么意义,生生造出个民族来;更把一个高山族分成好多个小民族,一个山头一个民族,如阿美族之类,无聊,且生造出许多矛盾来.最不智者即为此也,天下大同为万世不可跌破之真理也!
(9月19日按:之前看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发现高山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族调查未曾进行,所以他们非要分成很多民族,如果真有非政治的依据的话,也未尝不可;)
二十六、看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其中每把朝代之兴衰寄之于商业,譬如秦之统一六国,不在于商鞅重农抑商,而在于商人吕不韦当了秦的丞相之后,改易商鞅的政策,大兴商业,才最终导致秦的富强.很明显他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作者在写商业史,故每每都扯到商业上去.中国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业社会,作者也承认,中国近代之屈辱史,其一端也在于商业不兴.而中国自古商业不兴,就是因为中国从来只是一个农业社会,因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所以商业存在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知道了秦之统一六国,其根基在于商鞅,在于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于秦农业的发展. 此书亦提到了这一点.P178
二十七、p186,书上说道,在古代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使到了毛泽东时代,“人多力量大”还是深入人心.因此又回到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上,基本上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的南迁是重叠的问题;
二十八、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轮作、轮荒、施肥、一年两熟……),无非是发明新农具,创造新的种植制度,但总之都是精耕细作.这就是与现代农业的区别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农庄式,大片土地机械耕种式,而多出来的人口,全部做服务业,作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将农民解放出来,以服务业代替农业,同时获得更多的由于农业的高效率而产生出来的利益;
三十一、(外一则)凡我心中有事之时,即片刻放不下,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繁,而我独使其简;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简,而我独使之繁,总之其萦绕于脑,挥之不去,不可或忘,而无法做其他事,如看书;但偏偏可去看电影,但我已浪费这许多时间,再去看会觉有愧于心.
我之烦恼,看似可笑,可真真切切不至结束不至纷至沓来那一刻而不可结束也!
寡人之愁,愁无可愁,愁后又愁,想以酒浇愁,又生新仇,且以书愁,聊以解愁,俟有佳人,陪我消愁,愁愁愁愁,无尽之愁……
三十三、商代都城之迁徙,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
西周时各城邑之间的关系乃是宗法关系
三十四、历代城邑的气质是与王朝的气象一样的,王朝中兴,则城邑布局无拘无束,p312,秦的阿房宫,汉武帝将建章宫建在西墙之外;如果疆域分裂,或者王朝凋敝,则会出现大批以废墟形态出现的城市,p318,魏晋南北朝;再如曹魏,p322,“在北方……价值观念”,城墙是价值观的体现.
三十六、商业之发达,在于商品之需求,商品之需求,在于人口,人口超过其所在区域之供给,无法负荷,则产生商业;
商业的存在,依赖于两方面,需求与供给.古代商业的产生,要么它是某种产品的原产地,要么就是它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急需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商品;
这又联系到移民,以及移民原来的种植技术与习惯;
三十九、商业也可定义为整个商业区域内的互通有无;
2009-10-23 19:38:18 来自: 无咎 (听雪楼)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评论 3
09年3月至6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社会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一、过去的历史,历史教科书其实在疆域这方面是很不实事求是的,而是从政治方面,历史受政治所要挟,从现今政治的角度来写过去的历史,今日的疆域如何,往日的疆域就在今日疆域的历史上写,比如朝鲜半岛、越南,因为他近日民族国家还存在,就努力为他在古代还原现在的疆域,而西藏、内蒙、新疆、台湾——台湾还有问题——因为他今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而就在往日的历史上努力将其打造成自古以来,自很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两方面都很明显是很不正确的.就宋所写的,该书第一章特点的第三方面,“从历史事实出发来阐释历史.如并不因为朝鲜与越南是独立国家而遮掩其过去是我国领地的事实,不像过去一些史学家把当时对朝鲜等地的用兵看做是侵略”,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是做得不错的;
四、我国自古以来基层行政区划最低一级的往往是最稳定的,而第一级区划,即中央以下往往变化很大,这多出于政治的考虑,即便是因为经济,如苏南、苏北,其目的也在于中央更好的控制整个中国,维持大一统.而地方,如县城、乡镇、村落,有的则延续了几千年,而与朝代兴亡无关,所以感觉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与政治无关,(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原因——历经元清异族入侵——体系不乱;最低基层行政与高级政区在文化上是割裂的),上升不到那么一个高度,进而会怀疑政治存在的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愚夫愚妇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吃穿用足,是不是会更好些……
(按:近观所谓外国汉学家书——实不理解宋末士大夫之殉国.他们是五岁孩子放牛,自然不会理解.)
十、听李教授讲座,讲到东西方人口之对比,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之特点,与西方比较.可提之处有中国传统是一夫多妻制,从礼仪台面上讲,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中国人口自古众多,是在于大众思想必有保存后代之想法,这就从总的层面上讲,会保证整个中国的人口不会有大的衰减,这个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荒、战乱,人口一下子有大的锐减,但一旦稳定下来,中国传统的道德机器又马上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人口很快又会回升到战乱前的水平;
十一、上面提到战乱、灾荒,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个古代的非人为机制,一旦生产力无法负担超额的人口,这些矛盾便会涌现出来,不单是战乱与灾荒,国家制度也会受到冲击,这些应然的反应也又像一个机器一样,又将人口降低到与生产力适应的水平;
(按:譬如财政里的自动稳定器,又譬如贱买贵卖. 可是自进入机器时代,这些传统的自动稳定器都失却其作用,譬如今日如何体弱之幼儿,都不至于早夭)
十二、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的先进来保存中国的人口.但是据说中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倪匡说:我不是不相信中医,我只是不相信有人会用.) 我想古代中国人寿命比西方人长,一大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人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比如喝开水,吃熟食;据说中国人牙齿普遍比西方好,乃是多食纤维食物之缘故;
十三、另外,每次中国人口的锐减,下一次制度又会自动使他平衡;而西方人口的锐减却最终导致了西方体制的变化,所以中国古代成熟的太早,制度太过完善,反而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的蜕变;
十五、历代造成人口锐减的战争,尤以少数民族入侵为甚,p136,元之南侵,金朝户数下降到13%,四川下降到4%;
十七、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迁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两项是互作用,共附共生的,人口的转移会促进转移地劳动力的增加,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而人口的转出地则因为其劳动力的下降,而进一步使其经济下降,另一方面因为人口转移到的热点地带经济增长的加快,而进一步吸引转出地人口转出的加快;这就是经济与人口迁移相依相存的作用.P142
二十二、蒙古高原上自古民族众多,然留至今日者,只一蒙古族,可见得汉族对蒙古族同化之失败;蒙元之时,蒙古还有其四大汗国,在伊斯兰,在印度,都与当地人融合的好的很.我认为民族融合是弱小民族之提升,强势民族再获内在动力之大因素,甚而可以消灭人种之分歧,消弭战争,民族融合之妙,非一言所能尽述. 蒙古人和汉人融合的不好,和元朝蒙古皇族普遍水准低,素质差,头脑固执有很大的关系; 如分人种优劣的那几个等级; p168
二十三、清朝满族统治者一度禁止汉人出关外,以保护其土地,没想到最后保护其土地的,恰是这些千方百计去了关外的汉人;
二十四、p173 “到郑氏统治的末期,全岛人口达25万,其中十五万是来自大陆的汉族移民及其后裔”,真不知道台湾人老搞什么本省人、外省人有什么意义,生生造出个民族来;更把一个高山族分成好多个小民族,一个山头一个民族,如阿美族之类,无聊,且生造出许多矛盾来.最不智者即为此也,天下大同为万世不可跌破之真理也!
(9月19日按:之前看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发现高山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族调查未曾进行,所以他们非要分成很多民族,如果真有非政治的依据的话,也未尝不可;)
二十六、看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其中每把朝代之兴衰寄之于商业,譬如秦之统一六国,不在于商鞅重农抑商,而在于商人吕不韦当了秦的丞相之后,改易商鞅的政策,大兴商业,才最终导致秦的富强.很明显他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作者在写商业史,故每每都扯到商业上去.中国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业社会,作者也承认,中国近代之屈辱史,其一端也在于商业不兴.而中国自古商业不兴,就是因为中国从来只是一个农业社会,因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所以商业存在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知道了秦之统一六国,其根基在于商鞅,在于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于秦农业的发展. 此书亦提到了这一点.P178
二十七、p186,书上说道,在古代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使到了毛泽东时代,“人多力量大”还是深入人心.因此又回到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上,基本上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的南迁是重叠的问题;
二十八、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轮作、轮荒、施肥、一年两熟……),无非是发明新农具,创造新的种植制度,但总之都是精耕细作.这就是与现代农业的区别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农庄式,大片土地机械耕种式,而多出来的人口,全部做服务业,作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将农民解放出来,以服务业代替农业,同时获得更多的由于农业的高效率而产生出来的利益;
三十一、(外一则)凡我心中有事之时,即片刻放不下,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繁,而我独使其简;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简,而我独使之繁,总之其萦绕于脑,挥之不去,不可或忘,而无法做其他事,如看书;但偏偏可去看电影,但我已浪费这许多时间,再去看会觉有愧于心.
我之烦恼,看似可笑,可真真切切不至结束不至纷至沓来那一刻而不可结束也!
寡人之愁,愁无可愁,愁后又愁,想以酒浇愁,又生新仇,且以书愁,聊以解愁,俟有佳人,陪我消愁,愁愁愁愁,无尽之愁……
三十三、商代都城之迁徙,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
西周时各城邑之间的关系乃是宗法关系
三十四、历代城邑的气质是与王朝的气象一样的,王朝中兴,则城邑布局无拘无束,p312,秦的阿房宫,汉武帝将建章宫建在西墙之外;如果疆域分裂,或者王朝凋敝,则会出现大批以废墟形态出现的城市,p318,魏晋南北朝;再如曹魏,p322,“在北方……价值观念”,城墙是价值观的体现.
三十六、商业之发达,在于商品之需求,商品之需求,在于人口,人口超过其所在区域之供给,无法负荷,则产生商业;
商业的存在,依赖于两方面,需求与供给.古代商业的产生,要么它是某种产品的原产地,要么就是它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急需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商品;
这又联系到移民,以及移民原来的种植技术与习惯;
三十九、商业也可定义为整个商业区域内的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