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作下介绍即可 可以包括人物 军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4 00:59:29
作下介绍即可 可以包括人物 军事
作下介绍即可 可以包括人物 军事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11]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12]“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13].张演评说:“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14]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中唐之后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宋朝经济
宋太祖建国时就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15].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
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总计58个国家[来源请求]通商.南宋初期对华南地区的大规模的全面深度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农业
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宋廷掌握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达到耕地面积顶点7.0亿亩.各种新的农具在宋代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到一石半,江淮,两浙,福建,川陕,荆湖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7].两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宋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18],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19].
[编辑] 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仁宗在位时代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盛唐年间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南宋时,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南西路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廷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第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东南亚、南亚、中西亚等地.
北宋时,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编辑] 交通业
宋朝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转移,东南地区河道发达,水网密布,是天然的交通网络.宋朝又注重疏浚河道,建造桥梁,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南宋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也格外兴旺.
宋代造船技术水平处于当时世界比较先进的行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在船出海航行过程之中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有多大危险.宋代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宋太宗至道年间(995年—997年),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初年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编辑] 金融商业
宋代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每年铸币83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506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代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乾道五年定为三年一界,每界发行一千万贯,以旧换新.熙宁10年(1077年)的北宋岁入共7070万贯,农业的两税为2162万贯,占30% ;工商税为4911万贯,占70%.工商税收入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主体.
[编辑] 会子危机

会子第一界会子的发行额仅三百万贯.到乾道四年仅七年的时间,发行额增加到七百万贯.之后固定在一千万贯.尽管会子的加印与隆兴北伐有关,但是由于作为本位的金属货币没有相应追加,币值增长指数已经达到300%以上.到理宗淳佑六年,会子发行额增加六十五倍.会子虽与铜钱可自由兑换,但由于会子不断贬值,两者汇率也急遽走低.宁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会子同时流通后,会子之多犹如决堤之水,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出现了会子挤兑铜钱的现象.嘉定二年,会子换界.政府规定新旧会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兑换,同时严禁不按比例兑换会子,否则抄家,并鼓励打小报告互相揭发.这无异于宣布会子已经信用破产.但是这依然没能阻止拒收会子的风潮,会子也进一步贬值.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社会无论中下层都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政府发还抄没的家产,并筹措一千四百万贯来回收旧会子.嘉定五年后危机才渐渐平息.从此之后,会子换界已无法正常进行.政府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就会以滥印钞票饮鸠止渴.理宗亲政后,由于十六及十七界会子数量巨大,险些再度造成通货膨胀.端平入洛之后,会子与铜钱的汇率从端平初年暴跌廿五个百分点.十八界会子发行量更加大.米价涨到每斗三贯四百文,是孝宗年间的十一倍.淳佑七年,理宗颁诏,十七、十八界会子永远使用.希望借此来抑制物价上涨.但是两百文的十八界会子却连一双草鞋都买不到,会子已与废纸无异.景定五年,贾似道规定十七界会子须在一月之内全部换成十八界会子,并将会子改为“金银见钱关子”,宣布关子与会子的兑换比例为一比三.结果通货膨胀更恶性发作.
宋朝文化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其后中国由于蒙古的入侵并对文人采取敌视政策,加上明清八股文与清朝文字狱严重压制学人思想自由发挥,中国除晚明外再也没有出现过象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
文学
宋朝文学事业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了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颇有出息,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了,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目前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之巨.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了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了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了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23].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了长调的地位,充实了词的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24]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他创立了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了基础.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了词的统治地位.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
此外,宋代“说话”(评书)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教育
宋朝政府对文人之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平,由于宋代非常重视考生质素,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宋代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在路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制订太学三舍法 (内舍、外舍、上舍).学校会于每年按成绩升舍,在上舍成绩优秀时,可免州试和礼部考试,并特赐及第.
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宋朝政府还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三次进行兴学运动,以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人文品质,这三次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宋代改良科举制度也促成教育的发展,新的措施包括殿试的设立,防弊措施的增加,放宽应考条件,并增加了取士数量等等.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通过者在宫内由皇帝主持殿试,在宋代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科技
宋朝也着实是中国历史上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所谓的四大发明之中有三个都诞生于宋朝.不过,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由于宋朝的经济未能在改革社会上发挥作用,导致科学技术无法系统的演进.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印刷术成本较低,省功省力,快速就得到了推广.不久就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指南针的系统应用也是在宋朝,特别是用于航海导航“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25].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在当时据记载有四种:一是水浮法,即将指南针放到盛水的容器中指示方向;二是置指爪法,即将指南针放到针尖上指示方向;三是置碗唇法,即将指南针放在碗边上指示方向;四是缕悬法,既将指南针用线腾空指示方向.后来第一种方法演化成水罗盘,第二种演化为旱罗盘,而第三、四种由于精密度低而被淘汰.火药发明于唐末.北宋初年,曾用以制作火箭、火球等.后来又出现了带爆炸性的霹雳炮.南宋时期更出现了铁火炮、突火枪、火铳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威力巨大,被广泛使用在对蒙战争中.《武经总要》是仁宗时期官方编修的一部详细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巨著,其中就有大量的火器介绍与火药的配制方法.后来在蒙古西征时,火药又被传到西方.
传统数学在宋朝取得了很大成就与进步,贾宪、秦九韶和杨辉都是出众的数学家.著名的成果有“杨辉三角形”等,数学著作则有《数书九章》和《杨辉算法》.宋朝的历法一共更改了十九次,是中国历史上历法改革非常频繁的时代.在神宗之前,使用的是楚衍所编制的崇天历.神宗到徽宗期间,改采以姚舜辅编制的纪元历.南宋的历法是以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为主.它定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比实际周期仅差廿六秒.与目前所用的西历格里历完全一致.但比格里历要早四百年.在天文仪器上,燕肃在天圣八年(1030年)发明的莲花漏首次使用了漫流系统,记时的精准性因此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苏颂在元佑七年研制成功的水运仪象台实现了浑仪、浑象和报时的三位一体,并且具有了近世天文台的开启式圆顶等工具.景德三年(1006年)对豺狼座超新星的观察记录和至和元年的天关客星观察记录是宝贵的天文资料.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设有太医局与翰林医官院,官修医方有《太平圣惠方》等,官修本草有《开宝本草》等.中医的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成形.针灸学、解剖学与法医学进步尤大,最著名的法医著作是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宋朝最重要的科技著作是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共计达卅卷,六百零九条,全面总结当时宋朝的科技成就.在建筑学方面,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对后世中国建筑设计,影响深远.
两宋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讲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如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然而,在两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决不仅仅是三大发明,沈括及其《梦溪笔谈》.如数学方面,两宋时期可谓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如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比西方早了近800年,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的解法要比西方早500余年,高次有限差分法要比西方早400余年等等.贾宪、秦九韶、杨辉等数学家,堪称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至于天文、物理、化学等等,两宋的成就也令人瞩目.
宋朝书法也跳脱了唐朝的风格而开创新局.苏轼提出了“我书意造”的口号,他的笔法内紧外松,险竣多变.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一说为蔡京)为宋朝书法四大家.此外宋徽宗亦擅长书法,其特殊的书法风格被称作瘦金体.
社会生活
由于到了宋代士族门阀到唐末已经没落,科举考试制度真正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科举制度使大量过去贫寒的读书人一跃成为士大夫阶级,使政府与社会有了紧密的联系,也打开了平民入仕为官的管道.透过科举入仕的知识阶级在宋朝时已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各方面取得全面优势地位,在法律上也拥有许多特权,因而社会大众以中举任官做为读书的首要目标,社会也就衍生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尚.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透过社会、乡约、族规、家礼等各种方式深入民间,推广于全社会.中国自宋代以后也得以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普及的文化社会族群.而基层知识分子,构成基层乡绅,并成为村镇百姓与官府的桥梁.他们指导公共工程、支援学校与书院、编纂地方地志、参加地方祭典、纠集赈灾工作、招募地方自卫武力、提供村镇行为规范.宋、元、明、清时期,透过科举孕育而成的士大夫阶级,是一个同时拥有政治权力、经济优势、学术文化素养的新兴族群.优势条件的结合促使这个时代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普遍发达的时代.因此,总体而言,到了宋朝,经济上除了一些皇亲国戚、富商大贾外,社会已无明显的阶级之分.

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宋朝的都市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北宋有四十六个十万口以上的城市.包括开封、洛阳、临安(杭州)、大名、应天(今商丘)、镇江、平江(苏州)、江陵(今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长沙)、泉州等.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店铺多达六千四百余家.宋朝打破了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了夜市与晓市.南宋首都(称“行在”)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口在1274年达到125万,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就连南宋灭亡后,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天城”.
瓦舍(也叫瓦子、瓦肆、瓦市)是重要的庶民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内容呈现商业化、专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趋势.演出的内容主要包括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其形式多样,深受大众的好评.
而在农村,宗族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的主因.廿世纪之前,中国的政权只向下延伸到县衙,其下完全通过“乡保”与“族长”进行管理.在理学的教化下与士人的影响下,官方办理社会救助;透过理学薰陶,商人阶级出资办理社会救助.救助内容除了办书院、订乡约以激励品德外,还普遍办理义庄,以救贫恤孤,资助教育;办社仓,以备荒歉 ;办保甲,以补地方之武装而保民.这种由士人自发的救助工作,成为自南宋以降中国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会救助活动多属临时性质;宋代开始,各州县普遍设立各种社会救助的永久性机构.族长通过订立乡约乡规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地方绅士通过办学、救济事业、修桥铺路等手段造福乡里.
妇女的地位在宋朝大幅度下降.贞节观在宋朝得到了发扬,在宋朝开始在中上层阶层妇女实行的缠足风俗严重迫害妇女的身体与心灵,官妓这种制度在宋朝已经沦为出卖肉体的工具,且花样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