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知道古文的意思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16:27:03
有的时候就分不清该怎么翻译,因为意思太多了(请举一些例子,谢谢了)
解题思路: 每一点举了一个例子!
解题过程: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或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
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二字。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
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误译例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解释法
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这种方法,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解释的意义就是翻译的用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该译的词一定要译出来。
误译例句1: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误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误译例句2: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替换法
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
误译例句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误译例句2: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删除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误译例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5、添加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翻译时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误译例句1: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误译: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不如同别人。”〈正确翻译应是: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误译例句2: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误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正确翻译应是: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原句中“不至”的意思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很明显,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并用括号加以区分。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关联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一个长句子,且单句间未用任何关联词进行连接的,就要在搞清分句间的复句关系的基础上,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如数量词,文言文中,表示数量时一般只用数词而很少用量词与之配合,翻译时要补充量词,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6、调序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误译例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7、意译法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比喻,要翻译成“像------”,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借代,只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即可;委婉说法,要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典故,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互文,要结合在一起翻译而不能分开译。误译例句略。)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③为了某种需要而故意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凝缩,只译出意思即可。注意,是“故意”这种情况才能用此方法。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四)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5.注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7.注意不要随意增删内容
①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②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8.注意固定词语、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词句,要用固定译法。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或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
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二字。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
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误译例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解释法
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这种方法,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解释的意义就是翻译的用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该译的词一定要译出来。
误译例句1: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误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误译例句2: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替换法
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
误译例句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误译例句2: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删除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误译例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5、添加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翻译时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误译例句1: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误译: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不如同别人。”〈正确翻译应是: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误译例句2: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误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正确翻译应是: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原句中“不至”的意思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很明显,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并用括号加以区分。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关联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一个长句子,且单句间未用任何关联词进行连接的,就要在搞清分句间的复句关系的基础上,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如数量词,文言文中,表示数量时一般只用数词而很少用量词与之配合,翻译时要补充量词,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6、调序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误译例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7、意译法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比喻,要翻译成“像------”,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借代,只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即可;委婉说法,要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典故,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互文,要结合在一起翻译而不能分开译。误译例句略。)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③为了某种需要而故意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凝缩,只译出意思即可。注意,是“故意”这种情况才能用此方法。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四)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5.注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7.注意不要随意增删内容
①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②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8.注意固定词语、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词句,要用固定译法。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