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北京高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9/30 19:32:10
北京高考中 的文言文阅读延伸题 该怎么答?怎么老师给我一个答题套路,答题规律,思维方法,答题技巧,怎么去答阅读延伸才不会说空话 谢谢老师,请详细一点 真挚的谢谢老师了!真的很急
北京高考
解题思路: 延伸题要注意审题,注意措辞,注意卷面整洁
解题过程:
【同学你好,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抑或诗歌,相关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是一致的,以下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预祝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一般来说,阅读延伸所写文字要求在200字左右。阅读延伸题中的观点是明确而趋同的,对于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空间也是较小的,真正展示个性,易写出亮点的,恰恰是延伸的部分。要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写出自己生活中的美丽,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修养。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侧重议论,所以建议采取“总—分—总”的写法。先总说,即首先根据题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说,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展开,大体上可以先结合试题要求有指向地解析文本,再基于自己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延伸开去,进行阐发;最后总结,或小结观点,或升华认识。在回答阅读延伸题时始终要树立表达意识,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语言鉴赏类——品味文本的词句,是阅读、理解、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词句的理解、鉴赏,主要是词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而词句的表达效果又往往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思路:紧扣题旨,亮明态度→依据文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理由一依据命题要求和自己的知识积淀,作横向论述一回扣题意,概括总结。
(二)艺术技巧类——艺术技巧几乎是古今文章阅读必考的内容。经常考到的有:联想、想象、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面表现、侧面烘托、运用双关等等。鉴赏艺术技巧一般既要结合“手法”分析,又要结合情感、主题来理解。
答题思路:紧扣问点,表明看法(总)→结合作品实际,阐述理由所在(分)→回扣题目,强化观点(总)
(三)形象鉴赏类——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可以指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也可以指作者自己;自然景物,则主要指作者表情达意所选择的物象。形象鉴赏,必须要与作品表达的情感密切结合。形象鉴赏,一般是对形象本身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答题思路:紧扣题旨,点明评价对象(总)一结合诗句,分析其形象特点(分)一回扣题旨,作概括性评价(总)
(四)认识感悟类——古诗文或现代文的认识感悟点的选择是十分宽泛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作品的情感态度,可以是人物的道德理想,也可以是人物的智慧人格,可以是文章中的某句话,也可以是描写中的某个细节……其特点是由此及彼,由作品引向现实,有一点联系到多点。认识感悟的过程,往往要借助于联想、比较,发现“异物同理”或“从来如此”等。
答题思路:针对问点,表明态度一联系实际,陈述理由一反面强调,得出结论。
比如2010年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出的文言文《沧浪亭记》,最后一题就是阅读延伸题:“《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这道题是让考生从原文观点出发谈自己的看法,其本质就是一篇2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本人将议论文的结构概括为七个部分,我称其为议论文的“终极模式”,即:正论—申论—反论—例论—析论—结论—方法论。我们就可以按这样一个模式去编辑答案。如果你同意苏舜钦的观点,那就可以这样写:
1、正论(正面表达中心论点):
人在遭遇挫折时,可以在大自然找寻心灵的归宿,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纷纷扰扰。
2、申论(联系原文做解释说明,或诠释其概念,或解释其原因,或推论其结果):
这就是苏舜钦所说的“必外寓于物而后遣”,他在仕途受挫后也是在沧浪亭的美景中找寻精神寄托的。
3、反论(从反面阐述中心论点):
而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则让人失去自我。
4、例论(摆出论据,不仅指例证,也包括其他论据类型):
欧阳修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都是官场失意而寄情山水。
5、析论(针对论据,结合论点,进行论证):
这些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启示。
6、结论(换一种表达方式把中心论点再说一遍):
可见,寄情山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7、方法论(提出某种设想或倡议):
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不如尽情去爱,奏出一份闲适。
再如2010年东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文言文是《回君传》,最后一题为:“当同乡人说回君‘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后,作者的一番言辞使同乡人‘无以应’。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帮助同乡人反驳作者。(200字左右)”可见,这道题是要让考生写一段驳论文。驳论文就需要先立好靶子再去射击,先言明对方观点,再逐一进行反驳。所以应当针对作者反驳“同乡人”的话,一句一句加以反驳,将原文与自己的答案结合在一起。
又如2010年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的文言文是《尊卢沙》,最后一题为:“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意思是说,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活中这一类现象的认识,并作简要分析。要求不少于200字。”题干中要求“联系实际”,那么你举的例子就必须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写古人。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