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白话文带感悟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1:43:05
论语故事白话文带感悟的,
夫子言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
有一天,孔子在傍晚时分放学以后,和颜渊、子路两位弟子随兴交谈.在孔子心目中,颜渊是他最喜爱的弟子.因为颜渊闻一知十,具有万人不及的明敏天资,能够从孔子一言半语的教诲中,探求深蕴其中的奥义,并且身体力行从不倦怠.然而,孔子所喜爱的,并非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他那颗虔敬热道的心.孔子常认为颜渊的心,真可比为人生之宝玉,光洁无疵.子路也是孔子心爱的弟子.他在孔门中,年龄最长,只少孔子九岁,但他的心却比任何弟子都年轻.他那好比青年的特有的天真活泼的精神,时常引得孔子心喜.不过,孔子对子路之爱和对颜渊之爱却迥然大异其趣.因为,从颜渊身上,孔子能够体会到和真理之爱类似的感觉.至于子路,那就不一样了.对于子路,孔子常抱着深深的忧虑.由于自负心理的作祟,子路习惯在观察事物时,见解流于轻薄,可说已变成了恶癖.而且,子路实践方面的勇气,在门弟当中,虽然绝不输给任何一位,但等到实践起来,却往往变质成为第二义,甚至第三义,总会失去中心,有违初衷.所以,有时候他自认为在行正道,其实是一直在和真理背道而驰.如此一来,精力永远充沛,而且极富实践力的他,因这种偏失,也就比别人更容易造成危险.因此,相应地,孔子每每看子路表现得那么坚定,起初总是不由得不微笑着颔首称许,而这种笑容,也每每持续不了多久;紧接着孔子的微笑而来的,一定又是一阵深刻的寂寞,填满了孔子的胸膛.眼前,在黄昏的薄暮中,同颜渊、子路两人对坐在阴暗的杏树底下,在外表上,子路和体弱多病的颜渊一比,虽然显得格外地魁梧豪壮,但由于这层因素,在孔子的眼里,子路却显得特别肤浅、空泛.于是,孔子决定趁今天这个机会再诱导子路,希望他能有所反省.事实上,要诱导子路反省,很难找到这样好的机会.对有极端自负心理的子路来说,要他当着许多年轻同学的面,接受孔子毫不隐讳的训诫,是自认为在学问上属于大前辈的他,所难以忍受的事.有时候,孔子委婉地教诲他,他心里虽然明白孔子的暗示,但也往往会装聋作哑,故意装作听不懂而敷衍过去.
由于自负的心理,子路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刚强的个性.只有在和颜渊一起时,子路的自尊心才不会那么强烈.颜渊不论对待任何人,都非常谦逊,尤其是对年长的子路.有时候,颜渊甚至把子路的见解,解释得比子路原来所想的更为深刻周密,然后对子路表示由衷的钦慕与敬仰.到了这时,一向自负的子路,总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而在心里暗暗地高兴颜渊尊重他.因此,子路对颜渊,平时就维持着亲密的关系.只有在颜渊面前,受些孔子的训诫,他才不会感到有多么难受.孔子是深知这种情形的.其实,孔子对子路这种自负心理,并非从不感到悲哀;而知弟子莫若师,他一直认为要诱导子路,最好是没人在旁的时候.现在虽然只有颜渊一人在旁,但孔子并非毫不隐讳,一开口就板起脸来教训子路,他甚至顾虑到不宜单独向子路开口.脑子里闪了几下后,他胸有成竹地以对两人讲话的口吻说:“嗯,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各人的抱负,如何?”一听到这话,子路便目光炯炯,挺起上身,作势前倾,马上就要发言.孔子当然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故意背着子路,将视线转向颜渊.颜渊正闭目静思,好像是在内心深处探索着什么.子路不了解孔子为什么不叫他先说,反而有点儿不服气,他急躁地喊了一声:“老师!”孔子只好转过头来.“老师,如果我能在政界取得要职,有车、马、衣、裘,我会拿来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被用坏了,我也不会感到遗憾.”听完,孔子觉得子路虽然在嘴上夸言超越现实物欲,而他的抱负,事实上还是以他个人表面的声名为前提,在心理上,已经把朋友都当做比他低贱不如的人.这使孔子感到非常不快.他又转向颜渊,好像在等着他说.颜渊一如往常,恭恭敬敬地听着子路的话.然后再一次闭目静思之后,才平静地说:“我希望有一天对社稷、人民有所贡献时,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对于分内事,都始终能虔敬地去做.”听完颜渊的话,孔子轻轻点着头.然后又转向子路,观察他的反应.子路觉得颜渊谈得很深入,刚才发表的抱负和颜渊一比,实在太幼稚浅薄了.他开始后悔自己未经思索便侈谈志向,但可悲得很,他心中刚萌生的一丝愧意,马上就被平日的自负心理掩盖了.潜在的意念,使他先偷看了颜渊一眼.颜渊一如往常,恭敬地端坐在那里,丝毫没有嘲笑他的意味.子路这才安下心来.不过,子路最担心的,还是孔子的批评.他很戒惧地等着孔子开口,然而,孔子只睁着眼睛注视子路良久,一句话也不说.就这样,三个人继续保持着沉默.这对子路来说,真是漫长难挨的一刻.他低垂着眼皮,只敢看孔子的膝盖;下意识里,他仍感觉得到孔子的眼睛,还盯在自己的额头上.他开始有点儿慌张了;额角和手心,都有湿湿的感觉.而颜渊这时,竟然还若无其事地端坐在那里,这一来,更刺激了子路忐忑不安的心.他突然感到颜渊再也没有像此刻这么令人讨厌了.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意气,像在诘问孔子似的说:“老师,请您也把抱负说给我们听一听!”
孔子看到子路此刻对颜渊一样抛弃不了那浅薄的自负心理,不仅大失所望.他以怜悯的眼光深深望着子路回答说:我吗?我希望能让年老的人能得到奉养,都过安乐的生活,朋友之间,都能以诚信相处,不互相猜疑,年少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教养,能感怀亲德.天下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处处充满祥和之气
.这就是我的抱负,听完孔子的抱负,子路张口结舌,愣了半天,真想不到竟是这样的平凡.孔子的抱负只不过如此而已,拿他的来比,并不见得逊色多少.刚才的慌张和戒惧所造成的不安心理,不扫而光,他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相反地,向来冷静的颜渊,面颊渐渐透出羞愧的红晕,当他原以为这次必能超越孔子的境界时,竟在转瞬间完全落空;以前的好几次,也都是这样.孔子的心竟是那么不可测度.而在此同时,也就是他再次尝到这种滋味后,他发觉自己仍然摆脱不了自我意识的约束,还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老师这种为天下老者、朋友、少者设想的怀抱,才是无我的境界.这种以他人的安身为依据,来规范本身行事的理念,才是人生真谛中最高的境界.一己的不夸长处,不夸大功劳,不过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勉强推想出来的.在潜意识中,仍有相当份量的“我”存在其中.在整个社会中,到处都有老者、朋友、少者,真正的人生,就不许面对这种现实环境,来做本身应作的事,一共同促进社会的祥和之气,观念上只要达到无我的境界,伐善、施劳,不需抑制,自然消失无形之中.想到这里,颜渊不禁在孔子面前,把头垂了下来.孔子看在眼里,知道他的话使得颜渊格外感动,心中非常高兴,可是,他要一心一意想要启发的子路,却仍沉醉在浅薄的自我中,到此,他的心不禁黯然失望了,这天晚上,孔子上床以后,还是一直在想着该另外用什么办法来启发子路.
子入大庙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诗人.当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后,在周公的摄政直线,安定四方.整建内政,创立封建与宗法制度,开始周室的全盛时期,造成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周公的祠子伯禽,被封于鲁,以为周室的屏藩,直到现在的鲁昭公为止,以历经二十二君.周公死后,鲁室自然必须四时祭享.传至地十八君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六一四年)时,更称周公庙为大庙.大概是鲁昭公二十六、七年间吧,鲁国即将照常举行大庙的祭典,但由于对礼有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更坦白的说,历年的主祭官又因病不能主持祭典,必须临时请一位精通礼乐的人来代理.大庙的祭典,是鲁国最盛大的祭典.因而它的仪式也繁杂无比、主祭官的人选非常不易,若是不精通礼乐的人,连助祭的工作都无法胜任.现在除了那位卧病的主祭官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曾经担任过这种实际工作的人.因此,有关方面之好从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当中,推举出一位主祭官.在经过多方面的商议结果.才选中了孔子.孔子,这是虽然只有三十六七岁,但门下已有许多弟子.他儿时嬉戏,就经常陈设俎豆之类的乐器,学着大人行礼;十五岁立定经世济民的志向以后,始终锲而不舍的追求能够超越时代,汇通古今学问;到了三十岁就卓然有成,不随众府仰了,目前他的学术和德业,早已闻名远近.尤其在礼这方面的造诣,据推荐他的人
说:孔子是举世无匹的礼学权威.如此一来,各方面对他的期望都很高,可说已成为大家瞩目的人物.但因为他年纪还清,有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声望难免抱有几分怀疑,特别是长久在大庙任职的祭官.由于嫉妒心理的驱使,早已传出许多不信任孔子的闲话.不久,祭典的筹备工作开始了.这是孔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大庙.在到职这一天,不论是对他抱着好感,或怀有嫉妒心的祭官,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这位新上任的主祭一举一动.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孔子一进大庙,却立即向各部门的祭官们,请教每一种祭器的名称和用途,并且向他们询问每一种祭器的用法,和行礼时各种坐立进退揖让等细节,整天的时间,完全和他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情形下过去.大庙里上上下下每一个人,无不感惊讶.
多么差劲啊!像他这般样样都要问才知道,岂不等于叫来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吗?可见社会上的传言,是靠不住的.
哼!我早就料想他无非是个骗子.连做官的本身都还没有,就敢招收弟子,摆起学者的样子来,我早知道这种人没什么了不起.
对!你说的很对.就拿我们这些常年任职大庙的祭官来说,也未必能记住那么繁杂的仪式.那个年轻的土包子,怎能轻易学的来呢?这种事情,上方早应看出来才对…….
上方竟然会有这么糊涂,真叫人失望.
到时候,总有糊涂的苦头好受.不过,这次绝不会有我们的责任.因为任何差错失误都不关我们的事啊!那当然的.可是他的大胆真让人吃惊.他是否正经的做这件事呢?那只有他自己清楚.不过,他的确是厚脸皮的人,不然为什么连那些再简单不过的事物,也都敢问东问西的,一点都不觉得羞耻.岂止没有羞耻心?从他的表情看,简直认为这样是很对的呢!他那么认真地来请教我们,我们就不好意思讥笑他了.不但不好意思笑他,而且还把所知道的全部教给他.真实糟糕!就是嘛!大家都倒霉,教他的人,反而都做他的下属,受他的指挥.对了!这就是老了没有用啊!
不知是谁把那小子老远的从鄹县那乡下带出来呢?竟敢到处造谣他说礼乐的权威!真实开玩笑!
反正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多说也没有用.还是赶快向这位礼乐权威请教新花样,找个机会好升官吧.
恩,对!有理!这样不是更聪明吗?哈哈……
在孔子背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些失望、嘲笑或愤慨、刻意之类的批评.不知孔子是否已有发觉?不过,很明显的,这天孔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询问清楚以后,就恭敬地一一向这些祭官致谢,然后退出大庙,倒一点也看不出孔子有何不愉快之处.
这时候,孔子的推荐人首先坐立不安了.他所以推荐孔子,完全是相信孔子在社会上的声望,以及孔子弟子的话.他一听到大庙里传出来的这些话,信心一下子就动摇,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告知孔子该怎么办.于是,他马上去找子路.因为孔子门下能够坦白商量的,想来想去只有子路最适当了.
子路一听他说完,便放声大笑说:请放心好了,觉对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可是,老师也未免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儿戏般的做作,使大家都疑惑不解啊!……那么我陪你一块去老师家,我也有点儿不满,我要坦白的报告老师,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您也可以放心了.
说好,他俩马上拜访孔子.
一见孔子,子路几乎忘记了揖让,他匆忙的道出来意后,诘问似地大声说:我真不了解老师那一套,老师不是应该趁这个机会,堂堂地表现一番您的才识吗?相反地,您为什么要故意做出被嘲笑为乡下人或小子的那些举动呢?为什么老师故意要让他们抓到借口来打击您呢?
表现我的才识?听完,孔子毫不动容,反而倒过来问子路.
是啊!就是老师那高深的学问.
当然那也是礼.但若有不合于坐立进退的规矩存在,礼就不能完全确立;你可知道礼的精神是什么吗?
老师教我们是……是敬.
对呀.先要存敬,才能中节.那么你是说我今天忘了敬,是不是?
子路的舌根,好像突然打了结似地,讷讷不能成语.
孔子立刻接下说:一旦受命主持大庙的祭典,事事本来就应该恭恭敬敬.我因为不愿意对前辈缺少敬意,并且希望了解前人所有的方法,所以非向他们请教一番不可.连你也不能了解这一点,我这是做梦都想不到.但是……
孔子不愿说的太明白,以免一旁推荐他的人难堪.其实除了上述原因外,主要是他一向不满贵族阶级奢侈违礼,败坏了天下的正道.如今他既然有这个机会主持大庙的祭典,自然不能有辱平时的主张,任由那些不合于礼的规矩存在.他所以花了整天时间来请教那些祭官们,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在他著手改正之前,心里先有所检讨.然而,子路却这样鲁莽.他只好先闭目片刻,然后才继续说:我平常讲的学问,是什么学问呢?
就是今天的礼吧?
是吗?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神贯注到礼给大家看吧.
那么,老师在大庙里,每一件事物都要请教周围的人,这是谣言吗?
不!不是谣言!我确实每一件事物都向他们请教.
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用意?
子路,你认为礼是什么呢?
就是……就是老师平常向我们讲过的……
坐立进退揖让的规矩?
难道不是吗?
当然没错,但礼必须先确立它的精神,过于不及都是不合于礼的,都会使人失去做人做事的准绳.
其实,我也有应该反省的地方.照说,礼是使人始于敬,终于和的.但是,我今天请教过各位祭官后,竟反而伤了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不悦.这一定是我言行当中,还是有什么不合于礼的地方吧.我是应该在这一方面好好反省才对.
子路不禁越来越感不安.孔子的推荐人,原来一进门就一直不很自在的听他们师生两人对话,到了这时,他终于慌慌张张地站起来,满脸羞愧的告辞了.
孔子和子路两人独处后,孔子开始闭目静思.一会儿,他突然想起来什么似地向子路说:子路,我曾听你说过,你最喜欢的是剑,是不是?
是的.
学问没有什么用处你也这样说过吧?
是…….
可是,现在你已不再那么狂热于剑,反而认为学问十分重要了吧?
是的,老师.
不过,我认为你还没有具备求学问的基础.
为……为什么?
今天,你不经思索,就轻率的跑来这里吗?
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必须同时具有学习和思索这两个重要条件.光只学而没有加以思考,就不能把握精义,无法深入问题的中心,即使弄到精神疲惫的地步,也永远研究不出一个结果来.就好像在一片漆黑的屋子里一样,只能摸索到各种器物的一角,始终不能认清这些器物的整体和构造.当然,如果只靠一意的思索,而不去学习,也是不行的.因为不但是任你如何思考,也解决不了某些问题,并且更往往使人盲目.这种只凭主观想法,忽略接受先进指导的情形,就如同走上独木桥一般危险,不知在什么时候,会失足跌落深渊,不能到达目的地.
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问题,我曾经从早到晚思索一天,不仅饭都忘了吃,甚至连觉都没有睡,但却一直想不出一点结论来.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有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来配合,立刻就会恍然大悟.总之,学习和思索同等重要,必须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如此相辅相成,才能追求到真理.现在,你在思考时,缺少虔敬,往往凭一己的主观判断事物,所以我说你在求学问上面,条件还不完备.
孔子每次教诲弟子,从来不轻易地随便说过.
我平日说的许多道理,其实是可以贯通为一的.一个人如果有虔敬的心,绝不会轻易判断任何事物,更不会强不懂以为懂,自欺欺人.
我从来没有做过自欺欺人的事……子路有点不服地插嘴辩着.
是吗?你有这种自信?
至少我今天……
哼!那你简直连你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不大清楚了.
这时孔子的话中,带有几分辛辣的挖苦味儿.
你刚才带他来的时候对于关于礼的事,以及今天我在大庙里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脸上不是有什么都知道的神色吗?
那……那完全是我的误会.
误会?不错,人都会有误会的时候.如果这时透过虔敬所引起的,那是能够宽恕的.只怕它是由于夸大和迫切的欲念所引起的,那再也不能说是误会,而是人性最可怕的公敌----虚伪!这时对自己的欺骗,足以毁灭生命中的一切光明和希望!最起码,它也是使人变成无知的最大原因.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虽然你比谁都怕指责为无知,但你的知性却不见成长.
为了突破这层良知的障碍,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除了以虔敬的心,仔细加以反省外,还要确实把知道的当作知道,不知道的当作不知道.时时保有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的良知.这样,才能使自己知道;知性自然就能日渐成长,才能称得上以为智者.因此,知、是促使自己生命活泼的原动力;不是用来夸示于人的,真正的知,只有谦逊并且能够诚实的人,才能获得到的.我希望你永远牢记住这一点.
说到这里,孔子原来严肃的表情,由于内心一股对弟子及对真理之爱,变得十分和蔼,他望着垂头丧气的子路,谆谆的说:如果你牢记这一点,那我再也不用多说了.从今以后,只要你把你的勇气———人人公认的求道勇气——用来制压心中所生的这一不虔敬的敌人;那么,谦逊的勇气、求道的勇气.这些何等高贵的话,就将随时聚在你的周遭,你的心中将会更为充实.……子路,你可以知道,是它使远大、明朗而健全的世界展开在我的眼前里!但愿今天的事,能够让你在这方面有新的进境.
子路的眼里,这时隐隐闪着感激的泪光.
当他拜辞以后,孔子陷于沉思的深渊中很久.到了祭祠周公那天,他自始至终在大庙上严肃的指挥者祭祠的祭官们;那些原来不合于礼的仪式,或向来所忽略的地方,都一一被他改正弥补过来.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篇
四周一片寂静,翻过身来,睁开眼睛,宰予觉得今天午觉睡得特别甜,他打个哈欠,然后伸个懒腰,才慢吞吞的下床.对着窗口坐下,宰予把肘靠在桌上,用手托住下巴,只觉得恍恍惚惚的.不过,这是每次醒来最有意思的时候,他打算享受片刻.
院子里,和石阶上,斜斜的阳光,已投射出细长的影子.两三个小麻雀,忽然惊飞起来,停在屋脊上.屋脊上的瓦顶,将斜阳的光芒,反射成一片耀眼的金色.迎着这片光芒望去,三五成群排列在那上面的麻雀,都变成漆黑的小黑点.
睡过头了!
看着窗外的情景,他猛然显得有点紧张,好像注意听着上面.稍远处的教室,隐约传来上课的声音.不错真的睡过头了.
这时他不禁更为惊慌不安.猛的,宰予站了起来,急忙忙地往外走.但是,他刚走到寝室门口,忽然停住脚步,回头望着床铺.如果没有上面借口的话就不好意思了.
他在转会室内.一面轻轻地踱着脚步,一面著头自言自语.不一会儿,他停在桌旁,用袖子擦着眼睛,然后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冷静的走出寝室.穿过走廊,在快到教室门口时,他再停了下来,先侧耳探听教室里的动静.教室里,大家正在起劲的讨论问题,孔子的话可以很清楚的听到.他又开始度头沉思.最后,他才鼓起勇气进去.
教室里的声音突然由于宰予的出现而停止,众人的视线不约而同的投向宰予的身上.他觉得如临深渊,而腿不由自主的微微抖动,只好强装镇定,先到孔子的面前,向孔子敬礼.孔子稍微看了他一眼.宰予想捉住这个机会解释.但由于刚才太过紧张,现在竟不知该怎么说起,只能一味地吞着口水.
所以……
孔子继续向大家讲课.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以和一个人共同研习学问,但未必能和他一起走向正道.)
宰予觉得,感觉好像是暗中在指责他,这使他木然地呆站在那儿.孔子又谆谆的说: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以和一个人一起走向正道,但未必能和他共同立定在正道上.)
听了这话,宰予又觉得孔子所说的话,好像不是只针对他,才稍微放松紧张的心理.不过,他还是不好意思走到自己的座位,仍然站在那里.
但是……
孔子稍微把上身挺起,说: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和一个人共同立定在正道上,但未必就能事事和他权衡轻重)
宰予觉得这两者之间的道理太深奥了.他只觉得自己权衡轻重,随机应变的智慧能力,绝对不致落在他人之后.不过,他一如此自信这方面的能力,也就完全卸除了精神上的紧张和不安,便举步走向自己的座位.
正在观察宰予神态的孔子,就在他走到座位,正要坐下的刹那开口叫他:宰予!声音虽然不太高,却足够使宰予吃了一惊.
宰予,赶紧直起正要盘曲的膝盖;想要坐下来的双腿,像木头似的站直了.
我们研究的问题,对你根本是没有用处的,你回去休息好了.
这突如而来的话,使大家不约而同的望着孔子.接着,视线渐渐集中到宰予脸上.宰予觉得好像是一阵无声无息的飓风西来,身体忽然被卷飞似地,几乎停止了呼吸.可是,下意识里仍很清楚.他稍微不安的说:老师,我迟到了.因为……
因为?孔子严厉的紧跟着问,宰予有点萎缩了,他不敢再说下去.孔子又说:如果你想掩饰午睡,甭在多费口舌好了,那是错上加错.宰予手足无措,慌张极了.但既已演变到这种地步,他更不得不找些话来狡辩,这就是他的个性.
因为……这时,孔子气的满脸通红.宰予!孔子沉痛的声音,不仅在于本人,连教室里所有的弟子,都不禁低下了头.
你想错到底吗?这你就和朽木及粪土之墙没有两样了.朽木不能雕刻;粪土之墙,墙面粉饰的再怎么光滑,不多久就会剥落.说完,孔子的视线从宰予的身上移开.他突然压低声音说:对不起!刚才我一激动,声音就高了起来.我不愿意多说.现在责备宰予又有是没用呢?
宰予强忍着快要气闷晕倒的压迫感,站着不动,很久,一直没有人敢说话.在开始暗下来的教室里,却充满着闷热的空气.渐渐西下的夕阳,更衬托得四周一片死寂,大家都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上正在渗着汗水.
宰予,你回去自己好好反省吧!孔子慈祥的声音,虽然打破了沉默,但大家目送着宰予低着头悄悄的走出教室后,心里还是觉得很紧张.
等宰予的脚步声消逝了,孔子像是很寂寞似地俯视着大家说:到现在,我一直相信大家都是言行一致的,但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想了.我若不彻底观察你们表里是否如一,实在不能放心.有些不是和宰予一样吗?……可是怀疑别人,是会感到多么寂寞啊!
弟子们低着头,连动一下都不敢.我常说过则勿忏改,任何人难免会有过失,换句话说,一时的过失,谁都会有.可是,过儿不改,是谓过矣.因为一个人过而能改,就能复归于无过,唯有过而不能改的,才是真正的过失,不仅其过已成,并且将终生不及改了.此外,所谓过,也有小人与君子之过这两种性类上的分别,观察一件过失,可以知道其人之仁与不仁.这就是所谓的观过知仁.无论如何,做人不能一味的想用言辞来蒙蔽事实.人如果存在这种心理,是极端错误的.我们如果宽恕这种人,那么社会生活中就会失去了诚信.而信正是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法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轴,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我再强调这句话,是要各位彻底的认清个人和社会,都必须靠信来维系.所以,别种过失可以暂且不论,但最起码关于言辞上的欺骗或掩饰这一点,希望大家绝对不能有.
孔子语重心长的说罢,闭目静思,过了一会儿,忽然又像是有所感似地,睁开眼睛说:但是,现在社会上犯错的,不只宰予一人.专借巧言令色过活的人,到处可见.虚心承认自己过失,有过不待人言而心能自咎的人,在目前已是凤毛麟角.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风气是多么的败坏,令人失望.不过,再想回来,这样的社会,也是大家借以互相勉励精进的一面镜子,大家更应该反省惕励.能够成为吾师的,并不一定限于善者.我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之间,不论善者或恶者,皆是我师.因此,从这种观念来看,今天在宰予的情形,正可以为你们的老师;大家不可以鄙视他,甚至憎恶他.只要自己知道反省就是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
有一天,孔子在傍晚时分放学以后,和颜渊、子路两位弟子随兴交谈.在孔子心目中,颜渊是他最喜爱的弟子.因为颜渊闻一知十,具有万人不及的明敏天资,能够从孔子一言半语的教诲中,探求深蕴其中的奥义,并且身体力行从不倦怠.然而,孔子所喜爱的,并非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他那颗虔敬热道的心.孔子常认为颜渊的心,真可比为人生之宝玉,光洁无疵.子路也是孔子心爱的弟子.他在孔门中,年龄最长,只少孔子九岁,但他的心却比任何弟子都年轻.他那好比青年的特有的天真活泼的精神,时常引得孔子心喜.不过,孔子对子路之爱和对颜渊之爱却迥然大异其趣.因为,从颜渊身上,孔子能够体会到和真理之爱类似的感觉.至于子路,那就不一样了.对于子路,孔子常抱着深深的忧虑.由于自负心理的作祟,子路习惯在观察事物时,见解流于轻薄,可说已变成了恶癖.而且,子路实践方面的勇气,在门弟当中,虽然绝不输给任何一位,但等到实践起来,却往往变质成为第二义,甚至第三义,总会失去中心,有违初衷.所以,有时候他自认为在行正道,其实是一直在和真理背道而驰.如此一来,精力永远充沛,而且极富实践力的他,因这种偏失,也就比别人更容易造成危险.因此,相应地,孔子每每看子路表现得那么坚定,起初总是不由得不微笑着颔首称许,而这种笑容,也每每持续不了多久;紧接着孔子的微笑而来的,一定又是一阵深刻的寂寞,填满了孔子的胸膛.眼前,在黄昏的薄暮中,同颜渊、子路两人对坐在阴暗的杏树底下,在外表上,子路和体弱多病的颜渊一比,虽然显得格外地魁梧豪壮,但由于这层因素,在孔子的眼里,子路却显得特别肤浅、空泛.于是,孔子决定趁今天这个机会再诱导子路,希望他能有所反省.事实上,要诱导子路反省,很难找到这样好的机会.对有极端自负心理的子路来说,要他当着许多年轻同学的面,接受孔子毫不隐讳的训诫,是自认为在学问上属于大前辈的他,所难以忍受的事.有时候,孔子委婉地教诲他,他心里虽然明白孔子的暗示,但也往往会装聋作哑,故意装作听不懂而敷衍过去.
由于自负的心理,子路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刚强的个性.只有在和颜渊一起时,子路的自尊心才不会那么强烈.颜渊不论对待任何人,都非常谦逊,尤其是对年长的子路.有时候,颜渊甚至把子路的见解,解释得比子路原来所想的更为深刻周密,然后对子路表示由衷的钦慕与敬仰.到了这时,一向自负的子路,总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而在心里暗暗地高兴颜渊尊重他.因此,子路对颜渊,平时就维持着亲密的关系.只有在颜渊面前,受些孔子的训诫,他才不会感到有多么难受.孔子是深知这种情形的.其实,孔子对子路这种自负心理,并非从不感到悲哀;而知弟子莫若师,他一直认为要诱导子路,最好是没人在旁的时候.现在虽然只有颜渊一人在旁,但孔子并非毫不隐讳,一开口就板起脸来教训子路,他甚至顾虑到不宜单独向子路开口.脑子里闪了几下后,他胸有成竹地以对两人讲话的口吻说:“嗯,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各人的抱负,如何?”一听到这话,子路便目光炯炯,挺起上身,作势前倾,马上就要发言.孔子当然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故意背着子路,将视线转向颜渊.颜渊正闭目静思,好像是在内心深处探索着什么.子路不了解孔子为什么不叫他先说,反而有点儿不服气,他急躁地喊了一声:“老师!”孔子只好转过头来.“老师,如果我能在政界取得要职,有车、马、衣、裘,我会拿来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被用坏了,我也不会感到遗憾.”听完,孔子觉得子路虽然在嘴上夸言超越现实物欲,而他的抱负,事实上还是以他个人表面的声名为前提,在心理上,已经把朋友都当做比他低贱不如的人.这使孔子感到非常不快.他又转向颜渊,好像在等着他说.颜渊一如往常,恭恭敬敬地听着子路的话.然后再一次闭目静思之后,才平静地说:“我希望有一天对社稷、人民有所贡献时,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对于分内事,都始终能虔敬地去做.”听完颜渊的话,孔子轻轻点着头.然后又转向子路,观察他的反应.子路觉得颜渊谈得很深入,刚才发表的抱负和颜渊一比,实在太幼稚浅薄了.他开始后悔自己未经思索便侈谈志向,但可悲得很,他心中刚萌生的一丝愧意,马上就被平日的自负心理掩盖了.潜在的意念,使他先偷看了颜渊一眼.颜渊一如往常,恭敬地端坐在那里,丝毫没有嘲笑他的意味.子路这才安下心来.不过,子路最担心的,还是孔子的批评.他很戒惧地等着孔子开口,然而,孔子只睁着眼睛注视子路良久,一句话也不说.就这样,三个人继续保持着沉默.这对子路来说,真是漫长难挨的一刻.他低垂着眼皮,只敢看孔子的膝盖;下意识里,他仍感觉得到孔子的眼睛,还盯在自己的额头上.他开始有点儿慌张了;额角和手心,都有湿湿的感觉.而颜渊这时,竟然还若无其事地端坐在那里,这一来,更刺激了子路忐忑不安的心.他突然感到颜渊再也没有像此刻这么令人讨厌了.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意气,像在诘问孔子似的说:“老师,请您也把抱负说给我们听一听!”
孔子看到子路此刻对颜渊一样抛弃不了那浅薄的自负心理,不仅大失所望.他以怜悯的眼光深深望着子路回答说:我吗?我希望能让年老的人能得到奉养,都过安乐的生活,朋友之间,都能以诚信相处,不互相猜疑,年少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教养,能感怀亲德.天下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处处充满祥和之气
.这就是我的抱负,听完孔子的抱负,子路张口结舌,愣了半天,真想不到竟是这样的平凡.孔子的抱负只不过如此而已,拿他的来比,并不见得逊色多少.刚才的慌张和戒惧所造成的不安心理,不扫而光,他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相反地,向来冷静的颜渊,面颊渐渐透出羞愧的红晕,当他原以为这次必能超越孔子的境界时,竟在转瞬间完全落空;以前的好几次,也都是这样.孔子的心竟是那么不可测度.而在此同时,也就是他再次尝到这种滋味后,他发觉自己仍然摆脱不了自我意识的约束,还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老师这种为天下老者、朋友、少者设想的怀抱,才是无我的境界.这种以他人的安身为依据,来规范本身行事的理念,才是人生真谛中最高的境界.一己的不夸长处,不夸大功劳,不过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勉强推想出来的.在潜意识中,仍有相当份量的“我”存在其中.在整个社会中,到处都有老者、朋友、少者,真正的人生,就不许面对这种现实环境,来做本身应作的事,一共同促进社会的祥和之气,观念上只要达到无我的境界,伐善、施劳,不需抑制,自然消失无形之中.想到这里,颜渊不禁在孔子面前,把头垂了下来.孔子看在眼里,知道他的话使得颜渊格外感动,心中非常高兴,可是,他要一心一意想要启发的子路,却仍沉醉在浅薄的自我中,到此,他的心不禁黯然失望了,这天晚上,孔子上床以后,还是一直在想着该另外用什么办法来启发子路.
子入大庙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诗人.当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后,在周公的摄政直线,安定四方.整建内政,创立封建与宗法制度,开始周室的全盛时期,造成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周公的祠子伯禽,被封于鲁,以为周室的屏藩,直到现在的鲁昭公为止,以历经二十二君.周公死后,鲁室自然必须四时祭享.传至地十八君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六一四年)时,更称周公庙为大庙.大概是鲁昭公二十六、七年间吧,鲁国即将照常举行大庙的祭典,但由于对礼有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更坦白的说,历年的主祭官又因病不能主持祭典,必须临时请一位精通礼乐的人来代理.大庙的祭典,是鲁国最盛大的祭典.因而它的仪式也繁杂无比、主祭官的人选非常不易,若是不精通礼乐的人,连助祭的工作都无法胜任.现在除了那位卧病的主祭官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曾经担任过这种实际工作的人.因此,有关方面之好从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当中,推举出一位主祭官.在经过多方面的商议结果.才选中了孔子.孔子,这是虽然只有三十六七岁,但门下已有许多弟子.他儿时嬉戏,就经常陈设俎豆之类的乐器,学着大人行礼;十五岁立定经世济民的志向以后,始终锲而不舍的追求能够超越时代,汇通古今学问;到了三十岁就卓然有成,不随众府仰了,目前他的学术和德业,早已闻名远近.尤其在礼这方面的造诣,据推荐他的人
说:孔子是举世无匹的礼学权威.如此一来,各方面对他的期望都很高,可说已成为大家瞩目的人物.但因为他年纪还清,有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声望难免抱有几分怀疑,特别是长久在大庙任职的祭官.由于嫉妒心理的驱使,早已传出许多不信任孔子的闲话.不久,祭典的筹备工作开始了.这是孔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大庙.在到职这一天,不论是对他抱着好感,或怀有嫉妒心的祭官,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这位新上任的主祭一举一动.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孔子一进大庙,却立即向各部门的祭官们,请教每一种祭器的名称和用途,并且向他们询问每一种祭器的用法,和行礼时各种坐立进退揖让等细节,整天的时间,完全和他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情形下过去.大庙里上上下下每一个人,无不感惊讶.
多么差劲啊!像他这般样样都要问才知道,岂不等于叫来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吗?可见社会上的传言,是靠不住的.
哼!我早就料想他无非是个骗子.连做官的本身都还没有,就敢招收弟子,摆起学者的样子来,我早知道这种人没什么了不起.
对!你说的很对.就拿我们这些常年任职大庙的祭官来说,也未必能记住那么繁杂的仪式.那个年轻的土包子,怎能轻易学的来呢?这种事情,上方早应看出来才对…….
上方竟然会有这么糊涂,真叫人失望.
到时候,总有糊涂的苦头好受.不过,这次绝不会有我们的责任.因为任何差错失误都不关我们的事啊!那当然的.可是他的大胆真让人吃惊.他是否正经的做这件事呢?那只有他自己清楚.不过,他的确是厚脸皮的人,不然为什么连那些再简单不过的事物,也都敢问东问西的,一点都不觉得羞耻.岂止没有羞耻心?从他的表情看,简直认为这样是很对的呢!他那么认真地来请教我们,我们就不好意思讥笑他了.不但不好意思笑他,而且还把所知道的全部教给他.真实糟糕!就是嘛!大家都倒霉,教他的人,反而都做他的下属,受他的指挥.对了!这就是老了没有用啊!
不知是谁把那小子老远的从鄹县那乡下带出来呢?竟敢到处造谣他说礼乐的权威!真实开玩笑!
反正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多说也没有用.还是赶快向这位礼乐权威请教新花样,找个机会好升官吧.
恩,对!有理!这样不是更聪明吗?哈哈……
在孔子背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些失望、嘲笑或愤慨、刻意之类的批评.不知孔子是否已有发觉?不过,很明显的,这天孔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询问清楚以后,就恭敬地一一向这些祭官致谢,然后退出大庙,倒一点也看不出孔子有何不愉快之处.
这时候,孔子的推荐人首先坐立不安了.他所以推荐孔子,完全是相信孔子在社会上的声望,以及孔子弟子的话.他一听到大庙里传出来的这些话,信心一下子就动摇,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告知孔子该怎么办.于是,他马上去找子路.因为孔子门下能够坦白商量的,想来想去只有子路最适当了.
子路一听他说完,便放声大笑说:请放心好了,觉对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可是,老师也未免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儿戏般的做作,使大家都疑惑不解啊!……那么我陪你一块去老师家,我也有点儿不满,我要坦白的报告老师,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您也可以放心了.
说好,他俩马上拜访孔子.
一见孔子,子路几乎忘记了揖让,他匆忙的道出来意后,诘问似地大声说:我真不了解老师那一套,老师不是应该趁这个机会,堂堂地表现一番您的才识吗?相反地,您为什么要故意做出被嘲笑为乡下人或小子的那些举动呢?为什么老师故意要让他们抓到借口来打击您呢?
表现我的才识?听完,孔子毫不动容,反而倒过来问子路.
是啊!就是老师那高深的学问.
当然那也是礼.但若有不合于坐立进退的规矩存在,礼就不能完全确立;你可知道礼的精神是什么吗?
老师教我们是……是敬.
对呀.先要存敬,才能中节.那么你是说我今天忘了敬,是不是?
子路的舌根,好像突然打了结似地,讷讷不能成语.
孔子立刻接下说:一旦受命主持大庙的祭典,事事本来就应该恭恭敬敬.我因为不愿意对前辈缺少敬意,并且希望了解前人所有的方法,所以非向他们请教一番不可.连你也不能了解这一点,我这是做梦都想不到.但是……
孔子不愿说的太明白,以免一旁推荐他的人难堪.其实除了上述原因外,主要是他一向不满贵族阶级奢侈违礼,败坏了天下的正道.如今他既然有这个机会主持大庙的祭典,自然不能有辱平时的主张,任由那些不合于礼的规矩存在.他所以花了整天时间来请教那些祭官们,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在他著手改正之前,心里先有所检讨.然而,子路却这样鲁莽.他只好先闭目片刻,然后才继续说:我平常讲的学问,是什么学问呢?
就是今天的礼吧?
是吗?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神贯注到礼给大家看吧.
那么,老师在大庙里,每一件事物都要请教周围的人,这是谣言吗?
不!不是谣言!我确实每一件事物都向他们请教.
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用意?
子路,你认为礼是什么呢?
就是……就是老师平常向我们讲过的……
坐立进退揖让的规矩?
难道不是吗?
当然没错,但礼必须先确立它的精神,过于不及都是不合于礼的,都会使人失去做人做事的准绳.
其实,我也有应该反省的地方.照说,礼是使人始于敬,终于和的.但是,我今天请教过各位祭官后,竟反而伤了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不悦.这一定是我言行当中,还是有什么不合于礼的地方吧.我是应该在这一方面好好反省才对.
子路不禁越来越感不安.孔子的推荐人,原来一进门就一直不很自在的听他们师生两人对话,到了这时,他终于慌慌张张地站起来,满脸羞愧的告辞了.
孔子和子路两人独处后,孔子开始闭目静思.一会儿,他突然想起来什么似地向子路说:子路,我曾听你说过,你最喜欢的是剑,是不是?
是的.
学问没有什么用处你也这样说过吧?
是…….
可是,现在你已不再那么狂热于剑,反而认为学问十分重要了吧?
是的,老师.
不过,我认为你还没有具备求学问的基础.
为……为什么?
今天,你不经思索,就轻率的跑来这里吗?
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必须同时具有学习和思索这两个重要条件.光只学而没有加以思考,就不能把握精义,无法深入问题的中心,即使弄到精神疲惫的地步,也永远研究不出一个结果来.就好像在一片漆黑的屋子里一样,只能摸索到各种器物的一角,始终不能认清这些器物的整体和构造.当然,如果只靠一意的思索,而不去学习,也是不行的.因为不但是任你如何思考,也解决不了某些问题,并且更往往使人盲目.这种只凭主观想法,忽略接受先进指导的情形,就如同走上独木桥一般危险,不知在什么时候,会失足跌落深渊,不能到达目的地.
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问题,我曾经从早到晚思索一天,不仅饭都忘了吃,甚至连觉都没有睡,但却一直想不出一点结论来.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有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来配合,立刻就会恍然大悟.总之,学习和思索同等重要,必须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如此相辅相成,才能追求到真理.现在,你在思考时,缺少虔敬,往往凭一己的主观判断事物,所以我说你在求学问上面,条件还不完备.
孔子每次教诲弟子,从来不轻易地随便说过.
我平日说的许多道理,其实是可以贯通为一的.一个人如果有虔敬的心,绝不会轻易判断任何事物,更不会强不懂以为懂,自欺欺人.
我从来没有做过自欺欺人的事……子路有点不服地插嘴辩着.
是吗?你有这种自信?
至少我今天……
哼!那你简直连你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不大清楚了.
这时孔子的话中,带有几分辛辣的挖苦味儿.
你刚才带他来的时候对于关于礼的事,以及今天我在大庙里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脸上不是有什么都知道的神色吗?
那……那完全是我的误会.
误会?不错,人都会有误会的时候.如果这时透过虔敬所引起的,那是能够宽恕的.只怕它是由于夸大和迫切的欲念所引起的,那再也不能说是误会,而是人性最可怕的公敌----虚伪!这时对自己的欺骗,足以毁灭生命中的一切光明和希望!最起码,它也是使人变成无知的最大原因.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虽然你比谁都怕指责为无知,但你的知性却不见成长.
为了突破这层良知的障碍,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除了以虔敬的心,仔细加以反省外,还要确实把知道的当作知道,不知道的当作不知道.时时保有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的良知.这样,才能使自己知道;知性自然就能日渐成长,才能称得上以为智者.因此,知、是促使自己生命活泼的原动力;不是用来夸示于人的,真正的知,只有谦逊并且能够诚实的人,才能获得到的.我希望你永远牢记住这一点.
说到这里,孔子原来严肃的表情,由于内心一股对弟子及对真理之爱,变得十分和蔼,他望着垂头丧气的子路,谆谆的说:如果你牢记这一点,那我再也不用多说了.从今以后,只要你把你的勇气———人人公认的求道勇气——用来制压心中所生的这一不虔敬的敌人;那么,谦逊的勇气、求道的勇气.这些何等高贵的话,就将随时聚在你的周遭,你的心中将会更为充实.……子路,你可以知道,是它使远大、明朗而健全的世界展开在我的眼前里!但愿今天的事,能够让你在这方面有新的进境.
子路的眼里,这时隐隐闪着感激的泪光.
当他拜辞以后,孔子陷于沉思的深渊中很久.到了祭祠周公那天,他自始至终在大庙上严肃的指挥者祭祠的祭官们;那些原来不合于礼的仪式,或向来所忽略的地方,都一一被他改正弥补过来.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篇
四周一片寂静,翻过身来,睁开眼睛,宰予觉得今天午觉睡得特别甜,他打个哈欠,然后伸个懒腰,才慢吞吞的下床.对着窗口坐下,宰予把肘靠在桌上,用手托住下巴,只觉得恍恍惚惚的.不过,这是每次醒来最有意思的时候,他打算享受片刻.
院子里,和石阶上,斜斜的阳光,已投射出细长的影子.两三个小麻雀,忽然惊飞起来,停在屋脊上.屋脊上的瓦顶,将斜阳的光芒,反射成一片耀眼的金色.迎着这片光芒望去,三五成群排列在那上面的麻雀,都变成漆黑的小黑点.
睡过头了!
看着窗外的情景,他猛然显得有点紧张,好像注意听着上面.稍远处的教室,隐约传来上课的声音.不错真的睡过头了.
这时他不禁更为惊慌不安.猛的,宰予站了起来,急忙忙地往外走.但是,他刚走到寝室门口,忽然停住脚步,回头望着床铺.如果没有上面借口的话就不好意思了.
他在转会室内.一面轻轻地踱着脚步,一面著头自言自语.不一会儿,他停在桌旁,用袖子擦着眼睛,然后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冷静的走出寝室.穿过走廊,在快到教室门口时,他再停了下来,先侧耳探听教室里的动静.教室里,大家正在起劲的讨论问题,孔子的话可以很清楚的听到.他又开始度头沉思.最后,他才鼓起勇气进去.
教室里的声音突然由于宰予的出现而停止,众人的视线不约而同的投向宰予的身上.他觉得如临深渊,而腿不由自主的微微抖动,只好强装镇定,先到孔子的面前,向孔子敬礼.孔子稍微看了他一眼.宰予想捉住这个机会解释.但由于刚才太过紧张,现在竟不知该怎么说起,只能一味地吞着口水.
所以……
孔子继续向大家讲课.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以和一个人共同研习学问,但未必能和他一起走向正道.)
宰予觉得,感觉好像是暗中在指责他,这使他木然地呆站在那儿.孔子又谆谆的说: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以和一个人一起走向正道,但未必能和他共同立定在正道上.)
听了这话,宰予又觉得孔子所说的话,好像不是只针对他,才稍微放松紧张的心理.不过,他还是不好意思走到自己的座位,仍然站在那里.
但是……
孔子稍微把上身挺起,说: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和一个人共同立定在正道上,但未必就能事事和他权衡轻重)
宰予觉得这两者之间的道理太深奥了.他只觉得自己权衡轻重,随机应变的智慧能力,绝对不致落在他人之后.不过,他一如此自信这方面的能力,也就完全卸除了精神上的紧张和不安,便举步走向自己的座位.
正在观察宰予神态的孔子,就在他走到座位,正要坐下的刹那开口叫他:宰予!声音虽然不太高,却足够使宰予吃了一惊.
宰予,赶紧直起正要盘曲的膝盖;想要坐下来的双腿,像木头似的站直了.
我们研究的问题,对你根本是没有用处的,你回去休息好了.
这突如而来的话,使大家不约而同的望着孔子.接着,视线渐渐集中到宰予脸上.宰予觉得好像是一阵无声无息的飓风西来,身体忽然被卷飞似地,几乎停止了呼吸.可是,下意识里仍很清楚.他稍微不安的说:老师,我迟到了.因为……
因为?孔子严厉的紧跟着问,宰予有点萎缩了,他不敢再说下去.孔子又说:如果你想掩饰午睡,甭在多费口舌好了,那是错上加错.宰予手足无措,慌张极了.但既已演变到这种地步,他更不得不找些话来狡辩,这就是他的个性.
因为……这时,孔子气的满脸通红.宰予!孔子沉痛的声音,不仅在于本人,连教室里所有的弟子,都不禁低下了头.
你想错到底吗?这你就和朽木及粪土之墙没有两样了.朽木不能雕刻;粪土之墙,墙面粉饰的再怎么光滑,不多久就会剥落.说完,孔子的视线从宰予的身上移开.他突然压低声音说:对不起!刚才我一激动,声音就高了起来.我不愿意多说.现在责备宰予又有是没用呢?
宰予强忍着快要气闷晕倒的压迫感,站着不动,很久,一直没有人敢说话.在开始暗下来的教室里,却充满着闷热的空气.渐渐西下的夕阳,更衬托得四周一片死寂,大家都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上正在渗着汗水.
宰予,你回去自己好好反省吧!孔子慈祥的声音,虽然打破了沉默,但大家目送着宰予低着头悄悄的走出教室后,心里还是觉得很紧张.
等宰予的脚步声消逝了,孔子像是很寂寞似地俯视着大家说:到现在,我一直相信大家都是言行一致的,但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想了.我若不彻底观察你们表里是否如一,实在不能放心.有些不是和宰予一样吗?……可是怀疑别人,是会感到多么寂寞啊!
弟子们低着头,连动一下都不敢.我常说过则勿忏改,任何人难免会有过失,换句话说,一时的过失,谁都会有.可是,过儿不改,是谓过矣.因为一个人过而能改,就能复归于无过,唯有过而不能改的,才是真正的过失,不仅其过已成,并且将终生不及改了.此外,所谓过,也有小人与君子之过这两种性类上的分别,观察一件过失,可以知道其人之仁与不仁.这就是所谓的观过知仁.无论如何,做人不能一味的想用言辞来蒙蔽事实.人如果存在这种心理,是极端错误的.我们如果宽恕这种人,那么社会生活中就会失去了诚信.而信正是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法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轴,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我再强调这句话,是要各位彻底的认清个人和社会,都必须靠信来维系.所以,别种过失可以暂且不论,但最起码关于言辞上的欺骗或掩饰这一点,希望大家绝对不能有.
孔子语重心长的说罢,闭目静思,过了一会儿,忽然又像是有所感似地,睁开眼睛说:但是,现在社会上犯错的,不只宰予一人.专借巧言令色过活的人,到处可见.虚心承认自己过失,有过不待人言而心能自咎的人,在目前已是凤毛麟角.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风气是多么的败坏,令人失望.不过,再想回来,这样的社会,也是大家借以互相勉励精进的一面镜子,大家更应该反省惕励.能够成为吾师的,并不一定限于善者.我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之间,不论善者或恶者,皆是我师.因此,从这种观念来看,今天在宰予的情形,正可以为你们的老师;大家不可以鄙视他,甚至憎恶他.只要自己知道反省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