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凉州词异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6:16:10
两首凉州词异同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乡了,常用笛子吹曲子解闷那玉门关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哪里有杨柳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乡了,常用笛子吹曲子解闷那玉门关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哪里有杨柳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