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23:46:04
我眼中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民主主义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物.
过去,我只是从历史书、电影、电视、小说等渠道了解到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事迹或者某个片断;现在,我有幸又研读了尚明轩先生著并由宋庆龄女士题写书名的《孙中山传》,参阅了张磊先生的著作《孙中山论》,参阅了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在中山先生身边的日子里》等十余本有关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均出自于上世纪80年代,还能感受到其中部分资料的某种政治偏见,但是通过这些资料,我仍然看到了中山先生的清晰的人生轨迹,感受到中山先生一生的艰辛,感受到在当时那种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中山先生的伟大.我认为,从人的个性方面来说,中山先生有很多的过人之处,但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以下是我个人有关中山先生个性的一些观点.
一、中山先生的经历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中山先生于1866年出生于中国南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家景贫寒,自小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入学,目睹了中国最底层人民被欺压的种种现象;十二岁去檀香山投靠其兄孙眉谋生,十三岁开始接触西方教育,目睹了国内与国外的社会差距,产生了改造祖国的愿望;二十五岁医科毕业,同时经常写稿鼓吹改造中国政治的言论;二十八岁创立兴中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山先生所在的年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这期间有太平天国起义刚刚被镇压,贵州的苗民起义,日本派兵侵略台湾,义和团运动,中国与国外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农民运动,中国的半殖民化等等.
中山先生所在的年代,也是全球不稳定的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联盟成立等等.
二、中山先生的主要性格特点
(一)热情,有抱负.中山先生的热情与抱负主要表现在炽烈的爱国主义.还在他就读于檀香山的学校时,祖国的苦难就唤起了这个少年的最初社会意识;“而改良祖国、拯救祖国、拯救同类之愿,于是乎生.”;25岁时的《农功》,28岁时的《上李鸿章书》都蕴涵着一个爱国青年欲致祖国于文明富强的热望与抱负.
(二)倔强,有坚强的信念.可以说,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虽然大多数的革命不成功,但是面对多次的失败,先生从来没有被打倒过.早期,面对家庭和周围环境的阻力,中山先生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面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面对自己手下的背叛时,先生毅然没有放弃他的革命行动,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三)有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一流的公共关系能力.中山先生的这种人格魅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和为起义军或后来的革命军筹款两方面.与中山先生交往的人中,都认为他很有人格魅力.保皇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也说,和中山先生私交甚笃,只是政见不同耳.在革命早期,许多华侨是没有革命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山先生能筹集到革命所需款项,充分表现了中山先生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一流的公共关系能力.
(四)对人性的把握不准,过于相信别人.也许这也是中山先生的优点,正是他对别人的信任,使他能够团结许多有识之士和团体到一个团队里面,从而能开展有规模的救国运动.如早年的陈少白,后来黄兴、宋教仁等及其领导的“兴中会”,蔡元培等及其领导的“光复会”等等,这些小团体或个人在中山先生的影响与领导下合并成立了“同盟会”.但同时,也可能正是他对别人过于相信,使他的革命事业频频失败.比较典型的是陈炯明事件.陈炯明原是清朝秀才,曾经是中华革命党的对抗者.1917年,陈因找不到出路,转而投奔孙中山先生.之后,由于陈对中山先生表面上的“竭诚拥护”,陈被中山先生任命为广东军政府军队的“总司令”,并被认为是一个“可资依靠”的“革命将领”.正是这个“革命将领”,在1922年革命军北伐形式一片大好之时,发生了反革命叛变,使当时中山先生及其革命队伍所有革命努力付诸东流,并对中山先生及宋庆龄女士的生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陈政变后,曾悬赏三十万大洋买中山先生的人头).事后反省时,中山先生也承认他缺乏知人之明,最后造成了很大的祸害.
(五)主观性强.中山先生的这种特点是从他一生的革命历程中体现出来的.他的许多政治观点和革命方法大多来自于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中西国情的比较,很少体现出他对中国和世界革命历史的研究,表现出了一种革命现实主义和列宁所说的“主观社会主义”.列宁曾对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进行了重点剖析,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同俄国的民粹主义很相似,这种思想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结合在一起的.在中山先生的革命观中,更多的体现了他对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满,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伤害,以至他在许多革命暴动中过多的依赖了国外力量,结果,他曾经的事业要么被他所依赖的对象利用,要么最后被他所依赖的对象出卖.中山先生的这种主观性可能与先生的欧式教育背景有关.列宁说:“孙中山可以说是以其独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粉碎了自己反动的民粹主义理论”.
三、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三个转折点
通过对资料的研读,对中山先生革命人生的剖析,我认为对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具有非常意义的转折点有三个,分别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失败及陈炯明的叛变.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山先生的第一个革命事业转折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用中山先生的话说,“此前一败再败,而犹冒险猛朝进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满事业能及吾身而成者也.……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中山先生的第二个革命事业转折点.因为辛亥革命而导致了清王朝在中国统治的终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是一种革命的胜利.而不辛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不辛的是,中山先生是在两年后的“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才从这个血的教训中猛醒过来,“始翻然悟彼奸人,非恒情可测”.中山先生本以为自己的革命任务在辛亥革命后已经完成,自此可以全身投入到民生运动中去,没想到革命又要从头开始.
陈炯明的叛变是中山先生的第三个革命事业转折点.
从中山先生的这三个革命事业转折点来看,除开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背景以外,中山先生的性格特点在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个转折点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从颓势向良好局面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从个性角度分析,得益于先生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得益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得益于先生高超的人际沟通能力.而第二个和第三个转折点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山先生对人性的把握不准,导致对事业合作者、对同事的轻信,结果被出卖,从而导致事情发生后的工作局面非常被动,最终无法挽回,遗憾而去.
四、向中山先生致敬
向中山先生致敬,自先要向他的伟大人格致敬.正是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团结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同志为献身中国革命而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正是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团结了许许多多的海外侨胞,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捐钱捐物.
向中山先生致敬,还要向他对祖国的一片热忱致敬.如果说他在同盟会成立之后的革命历程是身不由己,那么他在同盟会成立以前所做付出则是他个人出于对祖国的一片热忱.早期,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放弃了自己在南洋的良好的事业发展机会;放弃了医科毕业后的非常好的个人发展.
向中山先生致敬,更要向中山先生学习,学习他对事业的坚定信念.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可以说是挫折的一生,但是每次挫折之后,先生不是跌倒了爬不起来,而是因为有心中的信念,所以立即爬起来继续战斗,战斗的热情甚至比以往更为高涨.中山先生这种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对我们当前在经济工作或社会中遇到挫折的致力中国建设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们,对我们自身都是很好的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向中山先生学习,还要学习他那美妙的沟通艺术.正是中山先生有效的沟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先生的革命理想便得到了海内外侨胞和革命志士的响应与支持,使得先生的中国革命事业实践成为可能.最终,正如毛泽东同学所说,中山先生成为“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在当时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还完全没有被唤醒的前提下,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使海内处侨胞和革命志士能接受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共和思想,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果我们每个职业经理人都有象中山先生那样较强的沟通艺术,那么我们开展工作是不是变得容易的很多呢?
过去,我只是从历史书、电影、电视、小说等渠道了解到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事迹或者某个片断;现在,我有幸又研读了尚明轩先生著并由宋庆龄女士题写书名的《孙中山传》,参阅了张磊先生的著作《孙中山论》,参阅了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在中山先生身边的日子里》等十余本有关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均出自于上世纪80年代,还能感受到其中部分资料的某种政治偏见,但是通过这些资料,我仍然看到了中山先生的清晰的人生轨迹,感受到中山先生一生的艰辛,感受到在当时那种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中山先生的伟大.我认为,从人的个性方面来说,中山先生有很多的过人之处,但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以下是我个人有关中山先生个性的一些观点.
一、中山先生的经历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中山先生于1866年出生于中国南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家景贫寒,自小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入学,目睹了中国最底层人民被欺压的种种现象;十二岁去檀香山投靠其兄孙眉谋生,十三岁开始接触西方教育,目睹了国内与国外的社会差距,产生了改造祖国的愿望;二十五岁医科毕业,同时经常写稿鼓吹改造中国政治的言论;二十八岁创立兴中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山先生所在的年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这期间有太平天国起义刚刚被镇压,贵州的苗民起义,日本派兵侵略台湾,义和团运动,中国与国外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农民运动,中国的半殖民化等等.
中山先生所在的年代,也是全球不稳定的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联盟成立等等.
二、中山先生的主要性格特点
(一)热情,有抱负.中山先生的热情与抱负主要表现在炽烈的爱国主义.还在他就读于檀香山的学校时,祖国的苦难就唤起了这个少年的最初社会意识;“而改良祖国、拯救祖国、拯救同类之愿,于是乎生.”;25岁时的《农功》,28岁时的《上李鸿章书》都蕴涵着一个爱国青年欲致祖国于文明富强的热望与抱负.
(二)倔强,有坚强的信念.可以说,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虽然大多数的革命不成功,但是面对多次的失败,先生从来没有被打倒过.早期,面对家庭和周围环境的阻力,中山先生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面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面对自己手下的背叛时,先生毅然没有放弃他的革命行动,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三)有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一流的公共关系能力.中山先生的这种人格魅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和为起义军或后来的革命军筹款两方面.与中山先生交往的人中,都认为他很有人格魅力.保皇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也说,和中山先生私交甚笃,只是政见不同耳.在革命早期,许多华侨是没有革命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山先生能筹集到革命所需款项,充分表现了中山先生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一流的公共关系能力.
(四)对人性的把握不准,过于相信别人.也许这也是中山先生的优点,正是他对别人的信任,使他能够团结许多有识之士和团体到一个团队里面,从而能开展有规模的救国运动.如早年的陈少白,后来黄兴、宋教仁等及其领导的“兴中会”,蔡元培等及其领导的“光复会”等等,这些小团体或个人在中山先生的影响与领导下合并成立了“同盟会”.但同时,也可能正是他对别人过于相信,使他的革命事业频频失败.比较典型的是陈炯明事件.陈炯明原是清朝秀才,曾经是中华革命党的对抗者.1917年,陈因找不到出路,转而投奔孙中山先生.之后,由于陈对中山先生表面上的“竭诚拥护”,陈被中山先生任命为广东军政府军队的“总司令”,并被认为是一个“可资依靠”的“革命将领”.正是这个“革命将领”,在1922年革命军北伐形式一片大好之时,发生了反革命叛变,使当时中山先生及其革命队伍所有革命努力付诸东流,并对中山先生及宋庆龄女士的生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陈政变后,曾悬赏三十万大洋买中山先生的人头).事后反省时,中山先生也承认他缺乏知人之明,最后造成了很大的祸害.
(五)主观性强.中山先生的这种特点是从他一生的革命历程中体现出来的.他的许多政治观点和革命方法大多来自于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中西国情的比较,很少体现出他对中国和世界革命历史的研究,表现出了一种革命现实主义和列宁所说的“主观社会主义”.列宁曾对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进行了重点剖析,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同俄国的民粹主义很相似,这种思想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结合在一起的.在中山先生的革命观中,更多的体现了他对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满,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伤害,以至他在许多革命暴动中过多的依赖了国外力量,结果,他曾经的事业要么被他所依赖的对象利用,要么最后被他所依赖的对象出卖.中山先生的这种主观性可能与先生的欧式教育背景有关.列宁说:“孙中山可以说是以其独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粉碎了自己反动的民粹主义理论”.
三、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三个转折点
通过对资料的研读,对中山先生革命人生的剖析,我认为对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具有非常意义的转折点有三个,分别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失败及陈炯明的叛变.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山先生的第一个革命事业转折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用中山先生的话说,“此前一败再败,而犹冒险猛朝进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满事业能及吾身而成者也.……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中山先生的第二个革命事业转折点.因为辛亥革命而导致了清王朝在中国统治的终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是一种革命的胜利.而不辛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不辛的是,中山先生是在两年后的“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才从这个血的教训中猛醒过来,“始翻然悟彼奸人,非恒情可测”.中山先生本以为自己的革命任务在辛亥革命后已经完成,自此可以全身投入到民生运动中去,没想到革命又要从头开始.
陈炯明的叛变是中山先生的第三个革命事业转折点.
从中山先生的这三个革命事业转折点来看,除开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背景以外,中山先生的性格特点在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个转折点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从颓势向良好局面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从个性角度分析,得益于先生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得益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得益于先生高超的人际沟通能力.而第二个和第三个转折点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山先生对人性的把握不准,导致对事业合作者、对同事的轻信,结果被出卖,从而导致事情发生后的工作局面非常被动,最终无法挽回,遗憾而去.
四、向中山先生致敬
向中山先生致敬,自先要向他的伟大人格致敬.正是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团结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同志为献身中国革命而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正是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团结了许许多多的海外侨胞,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捐钱捐物.
向中山先生致敬,还要向他对祖国的一片热忱致敬.如果说他在同盟会成立之后的革命历程是身不由己,那么他在同盟会成立以前所做付出则是他个人出于对祖国的一片热忱.早期,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放弃了自己在南洋的良好的事业发展机会;放弃了医科毕业后的非常好的个人发展.
向中山先生致敬,更要向中山先生学习,学习他对事业的坚定信念.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可以说是挫折的一生,但是每次挫折之后,先生不是跌倒了爬不起来,而是因为有心中的信念,所以立即爬起来继续战斗,战斗的热情甚至比以往更为高涨.中山先生这种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对我们当前在经济工作或社会中遇到挫折的致力中国建设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们,对我们自身都是很好的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向中山先生学习,还要学习他那美妙的沟通艺术.正是中山先生有效的沟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先生的革命理想便得到了海内外侨胞和革命志士的响应与支持,使得先生的中国革命事业实践成为可能.最终,正如毛泽东同学所说,中山先生成为“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在当时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还完全没有被唤醒的前提下,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使海内处侨胞和革命志士能接受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共和思想,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果我们每个职业经理人都有象中山先生那样较强的沟通艺术,那么我们开展工作是不是变得容易的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