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什么是环境激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4:32:53
什么是环境激素
什么是环境激素
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各种渠道混入食物和空气中,进入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干扰人体内分泌,致使内分泌失调.科学家把这种能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环境激素”,又称“类激素”.环境激素”的摄取,引起女性的性早熟,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增生,男子精液中精子数量减少,男性不孕症增加.
科学研究证明,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根据个体生长阶段所需要的物质,合成各种新陈代谢,并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当产业化浪潮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时,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也蒙受了巨大危害.

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这些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料;为了促使蔬菜、瓜果个大,提前进入市场,菜农和果农们不惜喷洒或注射一定浓度的乙烯利、脱落酸等“催生剂”.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被科学界称之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或 endocrine disruptors),也叫“第三类损害物”.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下的定义,就是说,如果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对个体及子孙或者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系统,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与人体内的正常激素“结合”,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失常.表现在发育、生殖、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
据科学研究初步证实,目前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动物起着类似于激素作用的有害物,已经发现至少三百余种.其中有7种最危险的多用来制造人们日常用的涂料、洗衣剂、树脂、可塑剂等.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一是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二是导致怀孕胎儿的致畸.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三是干扰和降低人体免疫机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严重的还会引发某些癌症.日本环保研究所的坂布贡教授研究的一项结果显示,环境激素的污染,使饲养的鸡70%患有眼病,30%患有咳嗽,15%患有气喘和支气管炎.恰恰这种鸡食品,已经和正在成为人们餐桌上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
环境激素直接或间接地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多种物质里.典型的一类被叫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POPs).这类物质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具有环境激素作用.它们最具代表性的是:滴滴涕(DDT)类杀虫剂和除草剂物质,多氯联苯(PCB)类绝缘材料和塑料物质,二恶英等垃圾焚烧产生的物质,激素类医用药物.这些物质长期与人类和动物接触,会渐渐引起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多种异常.
2000年,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共同讨论了禁用多氯联苯、滴滴涕等12种POPs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问题.这些物质已被人类使用多年,有毒,难以分解,而且污染面已很广.有些污染物已在极地动物体内发现,比如,科学家在北极熊的脂肪中发现了类似滴滴涕和多氯联苯的化学物质.要控制环境激素的继续污染,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共同一致的禁用行动.2001年,全世界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公约规定:签约国家将在25年之内停止或限制使用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包括8种杀虫剂和4种工业化合物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有: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滴滴涕、六氯代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
一、工业化的产物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它的产生却始于2 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 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今年以来让欧洲人闻之色变的二恶英,就是环境激素中的一种.
二、危害不可小视
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进人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美国科学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增加.它们在近50多年来导致人类总体精子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据统计,男性的平均精子数在1940年为1.13×108个/mL而1990年减少到6.6×107个/mL;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性的精子数为每毫升约1亿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则减少到7 500万个;90年代出生的男孩成人后,可能减少到5 000万个.而每毫升精液所含的精子数在2000万个以下便有可能成为男性不育症,400万个以下便完全丧失生育功能.因而环境激素使人类面临消亡的危险. 从1986年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而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 .5 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据统计,俄罗斯目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 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研究人员认为,排入河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 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 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
三、岂能掉以轻心
环境激素究竟出自哪些化学物质呢?据日本环境厅的一项调查报告说,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的三丁锡、三本锡以及滴滴涕、氯丹、水银、汞、镉、酞酸酯、源于塑料添加剂和洗涤剂的壬酚、垃圾焚烧场排出的剧毒物质二恶英、苯己烯、氯联苯、石棉等7 0多种有害物质被怀疑是环境激素.目前,人造化学物质约有10万种,每年还会产生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因此,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里了.
专家认为,个人要防止环境激素的危害,除不向周围环境乱丢化学物质外,还须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有效预防措施:一、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 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二、不要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 会从中渗出.选用包装材料时,应选用比较安全的聚乙烯制品.三、不要购买一些塑料婴儿用品和儿童玩具.用聚碳酸酯制造的奶瓶在高温下能释放出双酚A ,奶瓶最好是用玻璃制造的.另外,目前大多数玩具也使用了聚氯乙烯.鉴于此,欧盟委员会于11月10日紧急宣布,禁止销售由聚氯乙烯制造的塑料玩具.四、对含有激素的药要慎用,如口服避孕药.这种物质从服用者的尿中流到河川后,造成的激素作用是双酚A 的1万倍.五、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小米、黄米和元白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恶英从体内排出.另据中日两国的一项联合实验证实,让实验鼠连续饮用两个月的茶水,就能使实验鼠的肝脏、胰脏、睾丸等内脏中的环境激素完全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