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有关土木堡之变和京师保卫战的详细情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0/02 02:52:11
有关土木堡之变和京师保卫战的详细情况
谢绝文言文.
开始到结束,有详细的战争日期和人物(要是有图更好).我自己找的时候,总是不全,模糊的描述,令人头疼.
感觉不是太详细,尤其是有关土木堡之变的,很多资料都说七月初进攻,问题是七月初是那一天,进展如何。
有关土木堡之变和京师保卫战的详细情况
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剌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 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京师保卫战
土木蒙尘,保卫北京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
(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
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贡马,诈称3000,希图冒领赏物.
明廷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削减了马价.也先闻悉大怒,七月,统率所部进攻明朝,自己
率领人马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促亲征.八月初,英宗带领50万大军
前往大同迎战,刚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马接连失败,急忙退兵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
(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至,从征官员和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
堡之变”.也先乘明廷无主,国无重臣,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继续南
攻,企图占取明都城京师,迫明投降.
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
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院侍讲徐珵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
决反对.
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
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
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经
批准,于谦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
军,全部调进北京.有了这些人力和财力条件,京师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于谦升任兵
部尚书.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王振被抄家灭族,他的三个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战派的正气
得到伸张.九月,群臣合请朱祁钰即皇帝位.几天后,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
上皇,以次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
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十月初一日,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
作为牵制力量.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
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今阳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镇北)后,挥师南下,直
逼紫荆关.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攻,立即戒严京城.初五日,诏诸王遣兵入卫.初八日,
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亲自督战.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
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被攻破.瓦剌军便
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京师总兵官石亨提出:“毋出师,尽闭九门,
坚壁以老之.”于谦认为不可,面对强敌,不能示弱,主张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将22
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石亨和范广镇守德胜门(位于城北西侧);都督陶瑾镇守
安定门(位于城北东侧);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位于城东北侧);武进伯朱瑛镇守
朝阳门(位于城东南侧);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位于城西北侧);副总兵顾兴祖镇守
阜城门(位于城西南侧);都指挥李端镇守正阳门(位于城南);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
门(位于城南东侧);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位于城南西侧).于谦身先士卒,到防
守的重点德胜门亲自督战.军阵布署完毕后,“悉闭诸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于谦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企
图迫使明军献城.于谦暂隐主力,采用小部兵力处处袭击,搅乱敌军.当天晚上,高礼、
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使瓦剌军不敢贸然进攻.也
先采纳喜宁的建议,借议和诱于谦等人前往迎驾,乘机擒获,明军将无首而溃.于谦一
方面派王复、赵荣去瓦剌军营进见英宗,另方面针对朝廷有些人想议和的心理提出,现
在只管备战,其他一概不闻.也先议和的阴谋没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料到瓦剌军可能要从这里进攻,就派石
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明军只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接战后,佯
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出敌不意,指挥神机 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有“铁元帅”之称的
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
迎接.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明军斩敌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
围孙镗,孙镗尽力拚杀,一度退到城边.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
三面受敌,被迫退去.
这次战斗后,于谦根据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
义门之间的军事力量,命毛福寿于京师西南各要口设置伏兵,以待策应.将领之间要加
强联系,互相应援.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义门发动进攻.于谦命武
兴、王敬、王勇率军迎战瓦剌军.明军神统、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
但明军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剌军追到土城,
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遏了瓦剌军的进攻.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逃走.
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
气旺盛.瓦剌军屡败,士气低落.
而进攻居庸关的5万瓦剌军,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
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
也先又听说明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
击,二十四、二十五日明军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固安等地大败瓦剌军.各地人民因
不堪瓦剌军的骚扰,也组织起来进行袭击.明军夺回了瓦剌军沿途掳获的许多的百姓和
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围解.
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也先退走后,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内部出现了议和妥协的苗头.于谦沉着谨慎,
指出也先的阴谋在于借此向我索取财物,万万不能中敌人的奸计,申戒各边镇将帅要一
如既往地做好防御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侵扰边寨均被明军击退.为
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于谦又对京军三大营进行了改编.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
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进行诱降、胁和、反间的政治阴谋又被明朝识破,
拒绝与他议和言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于景泰元年八
月无条件将英宗送回北京,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充分显示了于谦领导明军抗击
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彻底胜利.英宗回到北京后,当了名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领导明朝军民打败了瓦剌军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保住了京师,
使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京师保卫战的胜利,除了军民的支持外,于谦正确的战略决
策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胜不骄,败不馁,临危不惧,自始至终保
持清醒头脑,果断沉着,迫使敌军在武战不胜、求和不成的条件下就范.他号令严肃,
赏罚分明,因而能做到“片纸行万里,无不惴惴效力”.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
青白在人间”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发扬光大.
选自《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