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19:13:18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馆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馆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常选学馆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亦从学馆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馆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卷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欲诱进之 诱:引导 B、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 遗:赠给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次:顺序 D、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光荣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B、蜀生皆成就还归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D、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县吏察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自文翁为之始云 / 夫晋,何厌之有 D、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翁重视教化的一组是( ) ①少好学,通《春秋》 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③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④文翁以为右职 ⑤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⑥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郡守,执政期间他为人仁爱,注重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蜀郡。 B、文翁发现蜀地闭塞落后,便想用教化的方法来开化蜀人,他为了让张叔等人到京城学习,特地派人到京城给官员送礼。 C、蜀郡学生学成归来后,文翁根据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有的人甚至做到了郡守、刺史。 D、文翁在蜀郡开办学校,使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增多,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道 然 玉 之 为 物 有 不 变 之 常 德 虽 不 琢 以 为 器 而 犹 不 害 为 玉 也 人 之 性 因 物 则 迁 不 学 则 舍 君 子 而 为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欧阳修《诲学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
1、D(D项中“荣”是以动用法,应解释为“为……感到光荣”。)
2、B(B项中的“成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都指“完成……事业”。A项中“博士”古义为“一种学官”或“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今义为“一种学力”;C项中“以为”古义为“以……为……”,今义为“认为”;D项中“文雅”古义为“文艺礼乐”,今义为“言谈、举止温和有礼貌,不粗俗”。)
3、D(D项中两个“乃”都应译为“于是”。A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后一个“以”是连词;B项中前一个“者”应译为“……的人”,后一个“者”应译为“……的原因”;C项中前一个“之”是代词,代的是“天下郡国皆立学馆”,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B(①项是说文翁自己重视学习;③项是文翁施行教化后取得的成果;⑤项是武帝推行教化的措施。)
5、B(文翁为京城学官送礼是在张叔等人去京城学习之后的事。此外,文翁此举不是为了贿赂学官,而是宣传、介绍蜀地文化。)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7、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晓道义。但是玉作为一件物品,有不改变(其本质)的常性。即使不雕琢它成为玉器,(它)仍然不失为一块玉。人的本性,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改变。不学习,就会舍弃君子的行为而做一个品质恶劣的人。怎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
文翁,是庐江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凭借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教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粗陋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于是选拔聪明通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告诫勉他们,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法律条令。(文翁)还减少节省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各位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派出的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按照次序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所属郡县的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校里的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管理事务。每次出巡属县,也从学校各个学生中挑选那些通晓经典、行为端正的人随他一同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发生巨大改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数可与齐、鲁(在京城学习的人数)相比。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此风气从文翁开始。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一年终结的时候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文艺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