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2:45:04
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黄河,古称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大弯叫"河套".俗语云:"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塞上江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三门峡
"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的由来.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泛,纵横乱流,河道大幅度摆动,导致黄淮之间大面积地区经常蒙受惨痛灾难,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做为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十分重视冶黄工作.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把公元1855年兰考东坝头铜瓦厢决口处作为视察的重点.他从济南砾口到徐州黄河故道,兰考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从邙山脚下到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渭水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典故与名篇-------------
紫气东来 周昭王二十年,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缭绕,云蒸霞蔚,登上关前土岗眺望,见一位老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便力挽老子在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尹喜登高远瞩的土岗起名为"望气台",并在土岗上修建有三丈多高的"瞻紫楼",取"紫气东来"之意.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欲借虞国之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谏道,虞虢之间的关系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互为表里,嘴唇剥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灭亡了,虞国将跟着灭亡.虞公不听宫之奇之言,答应晋国借道.结果,晋灭虢后回师,又灭了虞国.
鸡鸣狗盗 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周召分陕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用武王弟周公旦、召公爽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方新发展的地方;召公的责任则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召公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这一块地面治理得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棠梨树,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遗爱"的千古美谈.
杜甫夜宿石壕村子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行至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甘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说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渑池会盟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谦颇为赵将伐齐有功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从缪贤荐,遣蔺相如出使秦国.相如不辱使命,既挫败了秦王阴谋,又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勿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秦盆缶,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大弯叫"河套".俗语云:"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塞上江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三门峡
"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的由来.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泛,纵横乱流,河道大幅度摆动,导致黄淮之间大面积地区经常蒙受惨痛灾难,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做为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十分重视冶黄工作.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把公元1855年兰考东坝头铜瓦厢决口处作为视察的重点.他从济南砾口到徐州黄河故道,兰考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从邙山脚下到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渭水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典故与名篇-------------
紫气东来 周昭王二十年,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缭绕,云蒸霞蔚,登上关前土岗眺望,见一位老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便力挽老子在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尹喜登高远瞩的土岗起名为"望气台",并在土岗上修建有三丈多高的"瞻紫楼",取"紫气东来"之意.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欲借虞国之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谏道,虞虢之间的关系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互为表里,嘴唇剥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灭亡了,虞国将跟着灭亡.虞公不听宫之奇之言,答应晋国借道.结果,晋灭虢后回师,又灭了虞国.
鸡鸣狗盗 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周召分陕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用武王弟周公旦、召公爽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方新发展的地方;召公的责任则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召公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这一块地面治理得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棠梨树,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遗爱"的千古美谈.
杜甫夜宿石壕村子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行至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甘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说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渑池会盟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谦颇为赵将伐齐有功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从缪贤荐,遣蔺相如出使秦国.相如不辱使命,既挫败了秦王阴谋,又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勿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秦盆缶,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