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历史备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1 00:04:38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历史备课
一、讲清方法,培养解题能力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最后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让学生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历史学科高考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再认再现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四大方面.历史理论是历史阐释能力体现的核心,能否正确地运用理论也是评判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考生存在的“答不到点上”、“有史无论”等问题,这都是理论欠缺,方法不当的表现.复习时首先突出理论性,将学生所学的理论加以简要归纳并阐释.学生所学的历史理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起来主要有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四对范畴,还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摹本矛盾,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观和客观结合,全面、联系、发展地认识问题等等.归纳之后对概念和原理加以解释,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理论.例如对生产力的解释,它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判断标准主要是生产工具.也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它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还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尽管历史上的任何细节并不能都与生产力直接挂钩,但在宏观上却脱离不开这—总的规律.其次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历史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历史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公式”,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从历史的背景或原因、影响或意义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概括出如下历史分析方法或“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十经济格局十……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十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十外交+军事斗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①思想,列宁主义指导;(2)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或原因=直接十主要+根本
(1)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3)直接原因:一般指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4)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5)根本原因:一般指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后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美国独立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英国国教徒与清教徒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 主要 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1)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2)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3)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1)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2)成败原因=(主观+客观)或(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3)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或(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
二、训练:有质,有量,有度
历史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些相关练习或测试是复习的必要组成部分,练的实施,重在使教、学、练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练,要有质,有量,有度,要恰到好处.怎么样练?我们认为应重视以下方面:
第一步必须帮学生选好习题.那么怎样才能选好题呢?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课本中的习题.这些习题是要求学生掌握并且是课本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落实了这些内容,复习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坚实基础,因而在教学中,一定面要让学生反复熟悉,直至完全掌握.②针对考纲和热点问题编好题.这一做法的关键在切合高考实际.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试题,程度不同,照搬不太合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广泛采集,吸取有效信息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就是要结合平常教学复习目标、热点问题、高考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题,按照《考试说明》所列举的知识范围命题、编题.以文科综合考试为模式,利用—题多问的形式,从纵向梳理重要知识点的线索,和横向解剖各阶段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命题,兼顾知识点的覆盖面和学科间的渗透.改编与复习目标有关的各地历史高考的“二模”和“三模”中的高档题,或者改编其他复习资料中的好题.这样编出的题,难易适度,针对性强,最能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③选择好复习配套资料.仅靠课本和教师本身的水平是有限的,还要广泛地吸取各地的教学经验,扩大思路和信息量.这主要通过选择资料来实现.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很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装选择好一本复习配套资料,我们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课本习题、自己编题和选择资料三者不是孤立的,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第二步是怎样练.我认为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练习时间要固定.首先要讲究练习方法,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更少,而学生练习平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我认为,学生每周星期必须拿出一段固定时间,用近90分钟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模拟题全部完成,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对高中生来说,做练习题是有效地培养应试能力的实践途径之一.其次,练习前明确要求,练习题必须先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做,才能得到实际训练.在交给学生练习题时,要向学生指出练习的具体时间、目的、内容范围和深度以及做题的规范化要求,并要求学生能对所做的题谈出体会.最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做练习题的情况,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搞清楚,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启发学生对练习题进行再思考,指导学生重温练习题,并且带着练习题去看教材,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及时点拨和深化
教师或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适当点拨、启发、分析或详加讲评,注重指导方法、启迪思路、举一反三,既可以对教学起到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作用.又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质量的讲解讲评,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促进历史复习教学向纵深发展.要上好高三历史讲解讲评课,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讲“审题”、“思路”与“方法”:讲评时.要结合历史高考的几种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包括试题命制的意图、特点和解题规律,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各种类型试题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和技能.
例如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五审”,第一、审题要明确题目结构;第二,审题要搞清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第三:审题要搞清题目的基本类型,根据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审题要认真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第五:审题要明确涉题理论观点.
另外,审题还要明确题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和综合科目考试的要求,历史往往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发生“天然的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的互补性,做好答题的准备.当然,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辅之以正确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答选择题
第二、讲“误区”.对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讲解,特别是要讲出产生误区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知识、能力等水平的限制,在作答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失误.讲评时,教师要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有理论、有实际.一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溯源,使每个出错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
第三、讲深、讲细、讲宽.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面.覆盖的知识面最大,包含的知识点,知识要素最多,每一个题干,每一个选项、每一个题的问题有可能富于启发性、隐蔽性,教师通过讲评一个题目,使学生既巩固了旧有的知识,又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既深化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又强化了记忆.另外,还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因此,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一题讲完、万事大吉.要力争“一题多练”“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类问题联想若干相关相近的其他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近的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同时还应不时的结合高考的要求学生“规范”答题.
总而言之,复习的最后阶段是高考的关键时期,而学生高考的成败是以高考分数的高低来衡量的,而高分的取得是离不开学科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分析、讲解和点点拨.如果做好了这三点,是能够最终走向成功.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最后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让学生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历史学科高考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再认再现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四大方面.历史理论是历史阐释能力体现的核心,能否正确地运用理论也是评判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考生存在的“答不到点上”、“有史无论”等问题,这都是理论欠缺,方法不当的表现.复习时首先突出理论性,将学生所学的理论加以简要归纳并阐释.学生所学的历史理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起来主要有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四对范畴,还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摹本矛盾,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观和客观结合,全面、联系、发展地认识问题等等.归纳之后对概念和原理加以解释,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理论.例如对生产力的解释,它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判断标准主要是生产工具.也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它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还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尽管历史上的任何细节并不能都与生产力直接挂钩,但在宏观上却脱离不开这—总的规律.其次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历史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历史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公式”,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从历史的背景或原因、影响或意义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概括出如下历史分析方法或“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十经济格局十……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十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十外交+军事斗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①思想,列宁主义指导;(2)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或原因=直接十主要+根本
(1)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3)直接原因:一般指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4)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5)根本原因:一般指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后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美国独立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英国国教徒与清教徒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 主要 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1)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2)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3)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1)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2)成败原因=(主观+客观)或(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3)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或(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
二、训练:有质,有量,有度
历史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些相关练习或测试是复习的必要组成部分,练的实施,重在使教、学、练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练,要有质,有量,有度,要恰到好处.怎么样练?我们认为应重视以下方面:
第一步必须帮学生选好习题.那么怎样才能选好题呢?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课本中的习题.这些习题是要求学生掌握并且是课本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落实了这些内容,复习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坚实基础,因而在教学中,一定面要让学生反复熟悉,直至完全掌握.②针对考纲和热点问题编好题.这一做法的关键在切合高考实际.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试题,程度不同,照搬不太合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广泛采集,吸取有效信息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就是要结合平常教学复习目标、热点问题、高考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题,按照《考试说明》所列举的知识范围命题、编题.以文科综合考试为模式,利用—题多问的形式,从纵向梳理重要知识点的线索,和横向解剖各阶段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命题,兼顾知识点的覆盖面和学科间的渗透.改编与复习目标有关的各地历史高考的“二模”和“三模”中的高档题,或者改编其他复习资料中的好题.这样编出的题,难易适度,针对性强,最能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③选择好复习配套资料.仅靠课本和教师本身的水平是有限的,还要广泛地吸取各地的教学经验,扩大思路和信息量.这主要通过选择资料来实现.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很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装选择好一本复习配套资料,我们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课本习题、自己编题和选择资料三者不是孤立的,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第二步是怎样练.我认为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练习时间要固定.首先要讲究练习方法,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更少,而学生练习平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我认为,学生每周星期必须拿出一段固定时间,用近90分钟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模拟题全部完成,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对高中生来说,做练习题是有效地培养应试能力的实践途径之一.其次,练习前明确要求,练习题必须先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做,才能得到实际训练.在交给学生练习题时,要向学生指出练习的具体时间、目的、内容范围和深度以及做题的规范化要求,并要求学生能对所做的题谈出体会.最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做练习题的情况,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搞清楚,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启发学生对练习题进行再思考,指导学生重温练习题,并且带着练习题去看教材,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及时点拨和深化
教师或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适当点拨、启发、分析或详加讲评,注重指导方法、启迪思路、举一反三,既可以对教学起到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作用.又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质量的讲解讲评,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促进历史复习教学向纵深发展.要上好高三历史讲解讲评课,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讲“审题”、“思路”与“方法”:讲评时.要结合历史高考的几种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包括试题命制的意图、特点和解题规律,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各种类型试题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和技能.
例如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五审”,第一、审题要明确题目结构;第二,审题要搞清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第三:审题要搞清题目的基本类型,根据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审题要认真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第五:审题要明确涉题理论观点.
另外,审题还要明确题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和综合科目考试的要求,历史往往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发生“天然的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的互补性,做好答题的准备.当然,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辅之以正确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答选择题
第二、讲“误区”.对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讲解,特别是要讲出产生误区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知识、能力等水平的限制,在作答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失误.讲评时,教师要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有理论、有实际.一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溯源,使每个出错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
第三、讲深、讲细、讲宽.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面.覆盖的知识面最大,包含的知识点,知识要素最多,每一个题干,每一个选项、每一个题的问题有可能富于启发性、隐蔽性,教师通过讲评一个题目,使学生既巩固了旧有的知识,又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既深化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又强化了记忆.另外,还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因此,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一题讲完、万事大吉.要力争“一题多练”“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类问题联想若干相关相近的其他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近的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同时还应不时的结合高考的要求学生“规范”答题.
总而言之,复习的最后阶段是高考的关键时期,而学生高考的成败是以高考分数的高低来衡量的,而高分的取得是离不开学科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分析、讲解和点点拨.如果做好了这三点,是能够最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