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五里一堠兵火催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21:26:11
五里一堠兵火催是什么意思?
五里一堠兵火催是什么意思?
【注释】
  
  ⑴置:驿站
  
  ⑵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⑶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⑷破颜:变为笑脸
  
  ⑸永元:“永元”是东汉和帝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⑹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
  
  ⑺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
  
  ⑻赤子:人民
  
  ⑼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
  
  ⑽疮痏:祸害
  
  ⑾上瑞:最大的吉兆⑿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⒀前丁后蔡:指宋朝丁清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囊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⒁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⒂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语译】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赏析】
  
  诗作于绍圣二年(1095),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惠州,惠州盛产荔枝,苏轼写了多首荔枝诗,往往结合朝政身世,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云:“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鲈.”又如《食荔支》云:“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古风,带有新乐府的性质,借荔枝生发开去,纵横古今,淋漓痛快,一向为选家所称道.
  
  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在运输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这一点,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已作了描写,苏诗中“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句就是从杜牧诗中化出.
  
  但杜牧诗精警,苏诗用赋体,坐实了说,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总结第一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发议论,“无人”句就汉事发议论,互为交叉,错合参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总束,承前启后.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由古时戕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诗指责奸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
  
  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评说:“章法变化,笔势腾掷,波澜壮阔,真太史公之文.”
江阴浮远堂①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②,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
  
  ① 江阴:即今江苏江阴市.浮远堂:在江阴北澄江门外君山上,取苏轼“江远欲浮天”句命名.堂北临大江,南望城市,为登临胜地.
  
  ② 横冈:当即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视长江.
  
  【语译】
  
  我登上横冈,俯视着大江东流;我站在浮远堂前,纵目万里,满怀着无尽忧愁.最使我痛苦的是眼前没有一座山来遮断我的视线;淮南大地,一望无边,都是中原神州.
  
  【赏析】
  
  戴复古由于长期浪游江湖,一生未仕,被称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很多写游历江湖的闲适,曾以“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望江南·自嘲》)概括自己的诗风.但他也写下了大量指摘时政、忧国忧民的篇章,这首诗流露的就是对无法收复沦陷的北方国土的深切感伤.
  
  诗前两句写登上横冈,俯视大江,又在浮远堂上远望万里山河,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
  
  诗把登浮远堂一事分作两句写.第一句“大江流”写浮远堂所在环境,前加“下瞰”二字,以说明其高,引出下面的远望;同时以水流无限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第二句的“万里愁”,承上句,一是说长江水流万里,带不去心中的愁怨;一是说眼前的万里江山,使自己产生无穷的愁怨.第三句又接上,“无山遮望眼”照应“万里愁”,所以说最苦;第四句点出主题,说明为什么眼见万里会引起愁是因为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沦陷的中原国土.
  
  诗三、四句翻过一层,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惯套.大凡登高,没有不希望看得远的,因而一般登临诗总是对眼前因为有山、有云遮断视线表示伤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偏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
  
  戴复古还作了一首《盱眙北望》诗,可与这首诗合在一起看.诗云:“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说自己不忍心登高瞭望中原,与这首诗登高瞭望时流露的痛苦心情是完全一致的.
中秋闻笛
  
  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①?唤起离人枕上情.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注释】
  
  ① 弄:吹奏.
  
  【语译】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赏析】
  
  中秋对月,引起人无限怀思,诗人因为经历了种种不幸,在这该团圆的日子里,饱受着孤独的煎熬,在枕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这时候,一阵悠扬的笛声传入了她的耳中,不啻在波动的心潮中又加入了阵阵激荡,她感叹着,这笛声是美妙的,但是我这个断肠人怎能再受到这笛声的折磨呢?三、四两句写得很伤感,“听不得”三字,承“断肠”而来,就用不着一一解释何以听不得,感事、怀人,种种不堪的断肠事,都包括在里面了.
  
  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断肠”二字在这里凡两见,互相呼应,正是朱淑真生平的概括,所以后人把她的诗结集取名为《断肠集》.朱淑真确实常在诗中使用“断肠”二字,如《闷怀》:“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长宵》:“魂飞何处临风笛,肠断谁家捣夜砧?”《恨春》:“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大自然一切景物、声响,都足以引起她的伤心,导致断肠,读了这些诗,就更能体会出本诗中“自是断肠听不得”一句深刻涵义,对作者产生同情之心来.
  
  朱淑真在爱情与婚姻上受尽了挫折,她本身又不是个服从命运安排的女子,所以写了许多悲怨感伤的作品.她专门写了“闺怨诗”一卷,描摹抒发心中难以排解的愁苦,其中哀怨之句,中人肺腑.如《无寐》云:“背弹珠泪暗伤神,挑尽寒灯睡不成.卸却凤钗寻睡去,上床开眼到天明.”又如《新凉》云:“一夜凉风动扇愁,背时容易入新秋.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中国古代的闺怨诗,绝大多数是男子代言,读朱淑真诗,至少可以让人感受到女子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是何等的细微. 再答: 五里就设一座土堡,十里又是一处驿站你看那尘土飞扬,兵火相催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