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五大后进出口权所有制的新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7:35:31
我国十五大后进出口权所有制的新变化
199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的70岁生日.在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所客观需要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这是中共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公开阐明: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此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在内部高层谈话中几次提出过这个思想,但由于党内存在不同认识,这个思想并没有向社会公开.
敏感人士从江泽民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捕捉到一个重要信号:中国共产党在争论了十几年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可能会有重大突破.
一年之后,历史性的突破果然出现了.
党的十四大报告: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历史性突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十四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它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突破.这个突破来之不易.从东方到西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被当成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的一个根本
志.联合国统计上的分类,也一度把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把市场经济国家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
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因为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以后,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根据这个经验,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也仿照苏联的经验,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这种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和缺陷.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尝试着对它进行改革,但始终没有走出计划与市场的误区.有些国家甚至因此经济持续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民众强烈不满,最终导致国家政局动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也开始对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革使经济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是关于改革取向的争论也从未间断,经济体制改革也始终没能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争论的核心是如何看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这种争论更加激烈和白热化了.1989年前后,报刊上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非常尖锐.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实行市场经济而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还有人批评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就这样到了必须回答的时候.
中国道路又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历史,把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推到了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面前.为了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些问题,学电子工程出身的江泽民,亲自研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和萨缪尔森.他还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探讨.
江泽民后来回忆说:1991年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西方经济学.我得出结论,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夺取政权以后,要把经济搞上去,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要通过平等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有人说,你们搞市场经济不要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我说,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它只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1992年春的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掀起了一轮新的思想解放高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时,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起草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起草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不要有新论述、新突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要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尽管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但党内外和十四大报告起草组内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尽一致.
对这个重大问题,江泽民作了大量研究和深入思考.十四大报告起草组成员、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后来回忆说:1992年4月1日晚上,江泽民总书记打电话找我,说现在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都在等待,也有点着急,请体改委好好研究一下,向中央提出建议.我答应尽快找人研究.总书记说,他自己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92年4月,起草组拿出了十四大报告第一稿.4月30日,江泽民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报告第一稿.江泽民在讨论中明确表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要讲清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1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究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模式,确实是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极其慎重地进行回答.
1992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徐匡迪应邀来到中南海.徐匡迪曾系统研究过国内外经济学理论,是国内第一个院士市长.他后来回忆说:去之前,江泽民同志对我讲了,要我好好准备一下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材料.到了以后,他开门见山,让我说说现在我们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怎么样?能不能持久?到底应该怎么个提法好?后来,他突然提了一个问题,说我们可不可以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当时确实有点不敢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太大,没有人这么说过.
1992年5月28日,江泽民又一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在十四大报告中要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出新的论述,同时决定先在中央党校召开干部会议.6月9日,江泽民来到中央党校,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作了一次报告,后来被习惯地称为“六九讲话”.这不是一次通常的党校报告,除党校省部级班的学员外,还特地请来了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同志.陈锦华后来回忆说:整个报告起草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进行,江泽民多次找起草小组研究报告内容,在他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改革目标后,还提出把报告内容先在中央党校作个报告,听听各方面的反映.大家都认为这个做法好,既是听取意见,集思广益,也是做工作,统一党内认识.
“六九讲话”是一次开创性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次讲话的主体部分后来收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题为《关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为十四大报告定了基调.“六九讲话”之后,江泽民专程拜访了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老同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也得到了他们的赞同.邓小平说: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如果大家都赞成,十四大就以这个为主题.根据江泽民“六九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起草小组对十四大报告稿做了重要修改.
1992年10月12日,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十易其稿的十四大报告终于摆在了2000多位代表的面前.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这一体制作了明确界定:“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姓“社”,而是表明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的.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飞跃.把“市场经济”这个一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专利的名词,写进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中国从此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经历了14年的探索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终于理直气壮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然而,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如何搞,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也没有失败的教训可以吸取.从何做起、如何推进,更是千头万绪.最初有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解,也一度给经济生活造成了混乱.理论和实践都迫切要求把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具体化.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又一个重要文献.奠定这份文献历史地位的,是它第一次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蓝图.
1993年5月31日,在江泽民的主持下,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25人起草小组悄然进驻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任务就是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江泽民在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就《决定》的框架、主要内容及需要回答的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他强调,起草这个《决定》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四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一份纲领性的文件.
在文件起草的同时,1993年6月,由江泽民亲自布置,中央组织了有中央各部委和地方360多人参加的16个专题调研组,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问题深入各地,进行广泛而有重点的调查研究,为文件的起草提供来自实践的依据和认识基础.调研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所有制问题、企业制度问题、市场体系建设、财税金融体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科技教育体制,等等,起草文件遇到什么问题,调研组就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成果及时提供文件起草组参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江泽民亲自到基层调研.1993年6月到9月,3个月时间,江泽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先后召开西北、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西南各省区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企业座谈会,一是听取大家对改革的意见,把好的建议吸收到文件中;二是提前向各方面打招呼,为统一思想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框架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认识上的分歧,甚至争论.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对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要不要也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框架里,是有争论的.有人提出劳动力市场不要列进去;有人提出资本市场不要写.之所以回避“劳动力市场”的提法,是因为考虑到提劳动力是商品,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相矛盾,可能引起政治上的不良影响.但如果市场体系只保留商品市场,不保留要素市场中最为关键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完整了.情况反映到决策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决定,采纳“劳动力市场”的提法.把包括劳动力在内的金融、房地产、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都纳入市场体系,实行市场化,这是又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
经过5个半月的艰苦工作,集中了全党智慧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终于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完了.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这个《决定》.《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共50条,所以又被称作“五十条”.这个《决定》是对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决定》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即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五个环节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了这座大厦的五大支柱;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是这座大厦的坚固基石.
新一轮的改革起航了.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首先就是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开,以及善于捕捉市场机遇的民营企业狂飚突进式的发展.如何看待在资本主义国家运转了几百年的股份制?如何看待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实践呼唤着中国道路一次新的理论突破.
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中,党的十五大报告无疑是又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理论界有人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次思想解放.
十五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在1996年10月开始的.当时,社会上关于所有制问题的争论正趋白热化.山东省的诸城县,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在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他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通过股份合作制等七种方式,对全市200多家国有小型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争论.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要维持住国有经济原有的格局,一种意见认为必须突破.
江泽民高度关注这场所有制的大讨论.所有制问题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对待这个问题必须慎重.十五大报告起草工作开始时,所有制问题并没有列入提纲框架里.但中国的改革决不能停止,停止没有出路.这一切,考验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
十五大报告起草组成员、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百甫,后来在接受美国作家库恩的采访时回忆说:在我参加的一次会议上,江泽民谈到列宁的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革命者不应该被理论束缚手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政策.江泽民发挥了列宁的观点,说:“一切用事实说话,教条没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江泽民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它涉及所有制关系上的突破,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江泽民决定先在十五大报告起草组里征求一下意见.1997年1月17日,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起草组会议上作了第二次讲话,后来收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标题就是《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就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股份制等10个重大问题作了集中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比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应该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新形势下,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要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把股份制归结为私有或公有,股份制是一种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或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用;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的公有性所有制,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十五大报告起草组认真讨论了江泽民的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对此也都表示赞成.这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就写入了十五大报告.
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又一次来到中央党校,代表中央政治局,向省部级领导干部阐发十五大报告的一些主要思想,进一步听取党内意见,同时也统一思想.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发展.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去马克思主义化,理论创新不是要离开马克思主义.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上的新突破,既使全党摆脱了思想束缚,接受了不同的所有制,又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际上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理解——这正是我们坚持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
对于所有关注中国发展道路的人来说,1997年和1992年一样令人难忘.思想解放的春风推动着改革大潮的涌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
2001年11月,多哈当地时间10日18时39分,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手中的一声槌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这是世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认可,也标志着,经过10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了.
(责任编辑:李琦)
敏感人士从江泽民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捕捉到一个重要信号:中国共产党在争论了十几年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可能会有重大突破.
一年之后,历史性的突破果然出现了.
党的十四大报告: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历史性突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十四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它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突破.这个突破来之不易.从东方到西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被当成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的一个根本
志.联合国统计上的分类,也一度把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把市场经济国家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
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因为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以后,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根据这个经验,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也仿照苏联的经验,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这种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和缺陷.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尝试着对它进行改革,但始终没有走出计划与市场的误区.有些国家甚至因此经济持续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民众强烈不满,最终导致国家政局动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也开始对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革使经济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是关于改革取向的争论也从未间断,经济体制改革也始终没能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争论的核心是如何看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这种争论更加激烈和白热化了.1989年前后,报刊上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非常尖锐.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实行市场经济而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还有人批评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就这样到了必须回答的时候.
中国道路又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历史,把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推到了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面前.为了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些问题,学电子工程出身的江泽民,亲自研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和萨缪尔森.他还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探讨.
江泽民后来回忆说:1991年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西方经济学.我得出结论,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夺取政权以后,要把经济搞上去,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要通过平等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有人说,你们搞市场经济不要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我说,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它只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1992年春的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掀起了一轮新的思想解放高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时,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起草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起草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不要有新论述、新突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要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尽管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但党内外和十四大报告起草组内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尽一致.
对这个重大问题,江泽民作了大量研究和深入思考.十四大报告起草组成员、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后来回忆说:1992年4月1日晚上,江泽民总书记打电话找我,说现在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都在等待,也有点着急,请体改委好好研究一下,向中央提出建议.我答应尽快找人研究.总书记说,他自己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92年4月,起草组拿出了十四大报告第一稿.4月30日,江泽民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报告第一稿.江泽民在讨论中明确表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要讲清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1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究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模式,确实是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极其慎重地进行回答.
1992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徐匡迪应邀来到中南海.徐匡迪曾系统研究过国内外经济学理论,是国内第一个院士市长.他后来回忆说:去之前,江泽民同志对我讲了,要我好好准备一下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材料.到了以后,他开门见山,让我说说现在我们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怎么样?能不能持久?到底应该怎么个提法好?后来,他突然提了一个问题,说我们可不可以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当时确实有点不敢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太大,没有人这么说过.
1992年5月28日,江泽民又一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在十四大报告中要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出新的论述,同时决定先在中央党校召开干部会议.6月9日,江泽民来到中央党校,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作了一次报告,后来被习惯地称为“六九讲话”.这不是一次通常的党校报告,除党校省部级班的学员外,还特地请来了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同志.陈锦华后来回忆说:整个报告起草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进行,江泽民多次找起草小组研究报告内容,在他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改革目标后,还提出把报告内容先在中央党校作个报告,听听各方面的反映.大家都认为这个做法好,既是听取意见,集思广益,也是做工作,统一党内认识.
“六九讲话”是一次开创性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次讲话的主体部分后来收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题为《关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为十四大报告定了基调.“六九讲话”之后,江泽民专程拜访了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老同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也得到了他们的赞同.邓小平说: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如果大家都赞成,十四大就以这个为主题.根据江泽民“六九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起草小组对十四大报告稿做了重要修改.
1992年10月12日,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十易其稿的十四大报告终于摆在了2000多位代表的面前.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这一体制作了明确界定:“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姓“社”,而是表明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的.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飞跃.把“市场经济”这个一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专利的名词,写进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中国从此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经历了14年的探索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终于理直气壮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然而,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如何搞,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也没有失败的教训可以吸取.从何做起、如何推进,更是千头万绪.最初有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解,也一度给经济生活造成了混乱.理论和实践都迫切要求把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具体化.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又一个重要文献.奠定这份文献历史地位的,是它第一次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蓝图.
1993年5月31日,在江泽民的主持下,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25人起草小组悄然进驻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任务就是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江泽民在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就《决定》的框架、主要内容及需要回答的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他强调,起草这个《决定》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四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一份纲领性的文件.
在文件起草的同时,1993年6月,由江泽民亲自布置,中央组织了有中央各部委和地方360多人参加的16个专题调研组,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问题深入各地,进行广泛而有重点的调查研究,为文件的起草提供来自实践的依据和认识基础.调研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所有制问题、企业制度问题、市场体系建设、财税金融体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科技教育体制,等等,起草文件遇到什么问题,调研组就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成果及时提供文件起草组参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江泽民亲自到基层调研.1993年6月到9月,3个月时间,江泽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先后召开西北、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西南各省区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企业座谈会,一是听取大家对改革的意见,把好的建议吸收到文件中;二是提前向各方面打招呼,为统一思想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框架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认识上的分歧,甚至争论.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对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要不要也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框架里,是有争论的.有人提出劳动力市场不要列进去;有人提出资本市场不要写.之所以回避“劳动力市场”的提法,是因为考虑到提劳动力是商品,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相矛盾,可能引起政治上的不良影响.但如果市场体系只保留商品市场,不保留要素市场中最为关键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完整了.情况反映到决策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决定,采纳“劳动力市场”的提法.把包括劳动力在内的金融、房地产、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都纳入市场体系,实行市场化,这是又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
经过5个半月的艰苦工作,集中了全党智慧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终于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完了.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这个《决定》.《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共50条,所以又被称作“五十条”.这个《决定》是对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决定》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即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五个环节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了这座大厦的五大支柱;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是这座大厦的坚固基石.
新一轮的改革起航了.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首先就是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开,以及善于捕捉市场机遇的民营企业狂飚突进式的发展.如何看待在资本主义国家运转了几百年的股份制?如何看待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实践呼唤着中国道路一次新的理论突破.
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中,党的十五大报告无疑是又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理论界有人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次思想解放.
十五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在1996年10月开始的.当时,社会上关于所有制问题的争论正趋白热化.山东省的诸城县,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在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他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通过股份合作制等七种方式,对全市200多家国有小型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争论.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要维持住国有经济原有的格局,一种意见认为必须突破.
江泽民高度关注这场所有制的大讨论.所有制问题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对待这个问题必须慎重.十五大报告起草工作开始时,所有制问题并没有列入提纲框架里.但中国的改革决不能停止,停止没有出路.这一切,考验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
十五大报告起草组成员、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百甫,后来在接受美国作家库恩的采访时回忆说:在我参加的一次会议上,江泽民谈到列宁的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革命者不应该被理论束缚手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政策.江泽民发挥了列宁的观点,说:“一切用事实说话,教条没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江泽民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它涉及所有制关系上的突破,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江泽民决定先在十五大报告起草组里征求一下意见.1997年1月17日,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起草组会议上作了第二次讲话,后来收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标题就是《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就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股份制等10个重大问题作了集中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比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应该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新形势下,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要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把股份制归结为私有或公有,股份制是一种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或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用;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的公有性所有制,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十五大报告起草组认真讨论了江泽民的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对此也都表示赞成.这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就写入了十五大报告.
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又一次来到中央党校,代表中央政治局,向省部级领导干部阐发十五大报告的一些主要思想,进一步听取党内意见,同时也统一思想.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发展.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去马克思主义化,理论创新不是要离开马克思主义.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上的新突破,既使全党摆脱了思想束缚,接受了不同的所有制,又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际上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理解——这正是我们坚持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
对于所有关注中国发展道路的人来说,1997年和1992年一样令人难忘.思想解放的春风推动着改革大潮的涌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
2001年11月,多哈当地时间10日18时39分,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手中的一声槌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这是世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认可,也标志着,经过10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了.
(责任编辑: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