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劝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6:00:05
如何劝学?
荀子的《劝学》,中学时代已经学习过节选部分,当时就为这篇文章所折服.劝学篇行文流畅、逻辑缜密,道理简单易懂、不显轻浮,使读者拜读之后,心悦诚服,心向往之,总忍不住想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当再次研读时,又有了很多不同的、更深、更多的感受了.中学时代,劝学曾激励我;因此现在,我想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将这种劝学的精神推广,让它能够深刻地鼓舞更多的他人.
一、教者应必然笃信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劝学》开篇明义,“学不可以已”.继而又从自然中撷取鲜明的事例说明:只有学,才能够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只有学,金则利、君子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只有学,一个人才能够知天之高、地之厚.
这是教者进行劝学的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劝学活动的前提.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宗明义,必然也存在其道理的.有人可能会说,荀子坚持教育与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的至关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其主张“性恶论”.不管是他主张性恶,还是孟子主张性善,他们却都承认教育的关键作用.因此,如果教者尚不足以对教育信服,又怎么可能会感动受教育者呢?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时机进行劝学
小学生刚从幼儿园的游戏中转移到较为集中精力的学习活动上来,必然有很多不适应.并且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学习活动进行的习惯与本性.
劝学篇虽未明确表示应当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态,但也不可否认劝学篇是在充分了解了读者的心理上而作出的好文章.如果劝学篇没有看透读者的心声,我们也就不会视之为文学经典了.再者,荀子作为一位教育家,一生也未离开教育活动,稷下学宫内也见过不少学生并且培养了许多出类拔萃之才.故不可脱离教学对象空谈劝学.
找准时机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一句劝导的话就会很重要,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三、劝学方式多样,应权变运用
(一)教者劝学时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要吸引学生
教者应“善假于物”,小学生的理解力尚不足以明白较多道理,教者就不应当采用空洞冗长的说教.小学生并非生而知之,因此教者应积极、有创造性地利用前人的以及自己已有的知识劝导学生.最好是从儿童的实际年龄和思想水平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我个人原本在想教学的艺术
应该在老师的“罕譬而喻”,这样才能够体现一位教师的真正的本领.不过后来发现真正能够“罕譬而喻”,且又深入浅出的实在是太难了.教者为达到这一标准可能也需要至少十年以上的入门时间.
而就我个人,在家教这种尚不算正式的教学中,如果舍弃了假借它物言志的话,只能是“深入不出”了.而且,小学生的智力、思维等心理发展状况也不能接受那些高深的、遥远的道理.可能正是因为在这种不太正式的教育活动中吧,教者就会很难树立以致缺少教师和家长的权威.当这位小学生不听我的讲解时,我就会面临碰壁,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发现我劝学的劝词过于遥不可及,是不能够吸引她的.而当我进一步了解她后,我会慢慢的用她喜欢的或者说是认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她答应我复习功课,我会答应她让她自己批改作业或者在她父母面前表扬她.(我发现,我给她的当面评价,远不及她的父母在她面前说我有表扬过她能引起她学习的兴趣.这确实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可能相比之下,她会更在意父母对她的看法.)
表达的方式也十分重要.劝学篇行文流畅,读起来就会为其中的道理所折服.教者在劝学过程中最起码应保证劝学之词使学生愿意听的,否则劝学活动也难以继续.教者学习如何说理,怎样劝学才会更有效,是十分重要的.记得我以前中学时,班主任也常给予教导,可是效果不佳,原因在于教师的表达方式不为学生所认可.因而,劝学的过程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劝学的频率也不适宜太高,每次劝导之词也应该详略不同.说的太多,且不是学生愿意听的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者的反感,教者的权威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二)创造情境,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这种高度集中精力的活动上来
依据在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一个人生长环境对他的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当然,在学习中也需要一种良好的环境.如果,教者将一个“其质非不美”的个体劝到了一个较为肮脏的环境,那么这个人也很难“出淤泥而不染”.故“劝学”应是把受教育者劝到有助于他们现在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学习情境中去.正如荀子所言,“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三)教会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应重视对学习内容的积累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才是劝学的最重要目的.劝学篇上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只有把学习的心得体会积累起来,才能有所成就;只有把好的品德积累起来,才能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教者在这里的工作是根据学生特点交给他们如何具体地运用方法.如何教授“积”的方法呢?荀子认为:第一,要求学习者“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第二,要求学习者能够做到“用心一也”,专心致志.
足见,教者在进行劝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时,本身也是在积累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教者也只有采用具体而微的方式才能够逐步地、才能是有效地改进学生周围不善环境.
同时,也应劝导学生学习活动“不可须臾舍也”.“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学习的重要性在学者当下虽因变化细微而略显朦胧,但对未来社会总有不可限量的回报.应让学生慢慢意识到这一点.
(四)及时应对劝学中的各种状况
以上所言,仅仅是一点点的、并不系统的感受.当真正处于劝学过程中时,还会遇到十分多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作出思考,想出比问题多得多的办法才能暂时地消解所遇到的问题.
一、教者应必然笃信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劝学》开篇明义,“学不可以已”.继而又从自然中撷取鲜明的事例说明:只有学,才能够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只有学,金则利、君子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只有学,一个人才能够知天之高、地之厚.
这是教者进行劝学的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劝学活动的前提.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宗明义,必然也存在其道理的.有人可能会说,荀子坚持教育与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的至关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其主张“性恶论”.不管是他主张性恶,还是孟子主张性善,他们却都承认教育的关键作用.因此,如果教者尚不足以对教育信服,又怎么可能会感动受教育者呢?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时机进行劝学
小学生刚从幼儿园的游戏中转移到较为集中精力的学习活动上来,必然有很多不适应.并且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学习活动进行的习惯与本性.
劝学篇虽未明确表示应当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态,但也不可否认劝学篇是在充分了解了读者的心理上而作出的好文章.如果劝学篇没有看透读者的心声,我们也就不会视之为文学经典了.再者,荀子作为一位教育家,一生也未离开教育活动,稷下学宫内也见过不少学生并且培养了许多出类拔萃之才.故不可脱离教学对象空谈劝学.
找准时机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一句劝导的话就会很重要,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三、劝学方式多样,应权变运用
(一)教者劝学时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要吸引学生
教者应“善假于物”,小学生的理解力尚不足以明白较多道理,教者就不应当采用空洞冗长的说教.小学生并非生而知之,因此教者应积极、有创造性地利用前人的以及自己已有的知识劝导学生.最好是从儿童的实际年龄和思想水平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我个人原本在想教学的艺术
应该在老师的“罕譬而喻”,这样才能够体现一位教师的真正的本领.不过后来发现真正能够“罕譬而喻”,且又深入浅出的实在是太难了.教者为达到这一标准可能也需要至少十年以上的入门时间.
而就我个人,在家教这种尚不算正式的教学中,如果舍弃了假借它物言志的话,只能是“深入不出”了.而且,小学生的智力、思维等心理发展状况也不能接受那些高深的、遥远的道理.可能正是因为在这种不太正式的教育活动中吧,教者就会很难树立以致缺少教师和家长的权威.当这位小学生不听我的讲解时,我就会面临碰壁,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发现我劝学的劝词过于遥不可及,是不能够吸引她的.而当我进一步了解她后,我会慢慢的用她喜欢的或者说是认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她答应我复习功课,我会答应她让她自己批改作业或者在她父母面前表扬她.(我发现,我给她的当面评价,远不及她的父母在她面前说我有表扬过她能引起她学习的兴趣.这确实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可能相比之下,她会更在意父母对她的看法.)
表达的方式也十分重要.劝学篇行文流畅,读起来就会为其中的道理所折服.教者在劝学过程中最起码应保证劝学之词使学生愿意听的,否则劝学活动也难以继续.教者学习如何说理,怎样劝学才会更有效,是十分重要的.记得我以前中学时,班主任也常给予教导,可是效果不佳,原因在于教师的表达方式不为学生所认可.因而,劝学的过程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劝学的频率也不适宜太高,每次劝导之词也应该详略不同.说的太多,且不是学生愿意听的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者的反感,教者的权威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二)创造情境,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这种高度集中精力的活动上来
依据在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一个人生长环境对他的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当然,在学习中也需要一种良好的环境.如果,教者将一个“其质非不美”的个体劝到了一个较为肮脏的环境,那么这个人也很难“出淤泥而不染”.故“劝学”应是把受教育者劝到有助于他们现在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学习情境中去.正如荀子所言,“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三)教会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应重视对学习内容的积累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才是劝学的最重要目的.劝学篇上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只有把学习的心得体会积累起来,才能有所成就;只有把好的品德积累起来,才能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教者在这里的工作是根据学生特点交给他们如何具体地运用方法.如何教授“积”的方法呢?荀子认为:第一,要求学习者“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第二,要求学习者能够做到“用心一也”,专心致志.
足见,教者在进行劝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时,本身也是在积累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教者也只有采用具体而微的方式才能够逐步地、才能是有效地改进学生周围不善环境.
同时,也应劝导学生学习活动“不可须臾舍也”.“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学习的重要性在学者当下虽因变化细微而略显朦胧,但对未来社会总有不可限量的回报.应让学生慢慢意识到这一点.
(四)及时应对劝学中的各种状况
以上所言,仅仅是一点点的、并不系统的感受.当真正处于劝学过程中时,还会遇到十分多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作出思考,想出比问题多得多的办法才能暂时地消解所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