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心理历程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16:48:52
初一心理历程怎么写
这是我找到的,你可以根据这个参考着写,望采纳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初一学生的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如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知觉有关的事物,有说明书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开始战胜优势.但是,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做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
1. 加强养成教育.从上面分析可知,初一学生的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从一开学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仪表仪容、文明礼貌、作息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他们.但进行教育时要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一是.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象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二、教育对策
要充分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如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正面表扬、鼓励他们;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批他们.二是要采用自然、具体、生动的方式.如语文老师可充分利用思想性强的《背影》、《最后一课》、《老山界》等课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思想教育;班主任则可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功效,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智力竞赛》《颂祖国辉煌成就》《夸夸我们的班级》《懒惰——成功》等主题班队会,既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渗透了养成教育.
2. 注重心理辅导.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初一学生已开始在人生的多种矛盾中,步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应该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矛盾,注重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1)自我意识的教育.如让学生自我介绍“我最喜欢……”、“我害怕……”、“我的目标是……”、“我学得最好的是……”、“我学不好是因为……”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在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减少盲目冲动的发生.(2)情绪辅导.初一学生情绪不稳定,因此要引导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教给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例如沮丧、忧郁时可通过交谈、读书、观景、游乐等方法转移等.(3)青春期教育.当代初中生与以往同龄少年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早熟,并且他们的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生理上的早熟,使性意识提前“觉醒”,但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较低.针对这点,应该开展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道德等教育辅导.
3. 开展学法指导.进入初一,科目增多,容量变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学老师助学,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大;中学老师开始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支配课余时间.这使小学一些懒惰、毅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好,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如从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始,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具体指导和训练、强化.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 结合家庭教育.学生家长是帮助初一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外在条件.因此,争取家长积极配合是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家长配合的最佳方式是亲自到学生家家访通过.家访不仅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家表现、个性形成原因,为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提供了条件,也能为个别望子成龙心切但又对子女的心理、生理发展认识不足的家长提供一定的材料.实践证明,经过老师家访后的学生,在日常行为、学习上都会有较大起色.
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
倘若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习生活看成是人生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那么在这阶段时期孩子的思想大体上是沿着一条轨迹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初一是起点,由于学生新到初中,环境的更新及学校老师家长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力度,又迫使他们不致于过多张扬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好奇.到了初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慌、破坏等不良行为.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1、现在的初二学生,其年龄一般在十三到十四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束缚,青春心理的萌动,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像初一时那样容易接受.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忙开始加入团组织,成为班级的骨干,而另一部分品德较差的孩子,这时也开始冒了出来.
2、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初二年级,学生个体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在家里,他们不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小孩看待,最讨厌大人管头管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的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
3、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无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差的孩子,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分化.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落伍与分化,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被尊重的情感与不平等的待遇产生冲突.结果是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课、逃学.大凡在初二年级学习扎实、成绩稳定的学生都可望胜利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4、孩子进入初二后,变得不爱讲话,往往把真实的思想隐蔽起来,把话埋在心理,如果家长问起学校里的事,孩子态度上显得不耐烦,或者冷冰冰的三言二语就讲完了,年龄超大越明显.这一时期,一方面孩子对父母闭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加之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想寻找友谊,交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过又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把心扉完全敞开,无所不谈.
总之,这一时期,初二学生是“小大人”、“半成人”,心理特点是不稳定的、多半的、脆弱的,需要我们作父母的认真观察孩子的变化,作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
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作家长的如何引导他们,使他们向着“真正的大人发展”呢?
l、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懂得,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正常的需要,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他们是21世纪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将承担父母所不能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应当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父母理应爱护和培养孩子的种自立精神;其次,父母要全面地看待孩子,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漠视其优点.即使最优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些问题,反过来讲,即使最淘气的差生,他们身上也有不少长处和闪光点,家长不应片面的认识孩子,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是动态变化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特点是在不断变化的,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会向不好的方面演变,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
这里介绍一个例子.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王海栋是一名学习尖子,1989年获“华罗庚金杯”少年组数学竞赛的金牌,之后又获20余次竞赛奖,其中获全国性大赛一等奖、特别奖达7次之多.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与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小王的父母并不期望孩子成什么“家”,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当发现小王身上的长处时,父母就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加以培植.他们认为,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和孩子谈心、沟通,一起探讨问题,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要成为子女的导师,一旦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须及时指出,抓住时机进行启发和帮助.小王的父母特别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在小王家里,有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关系也十分融洽.
2、尊重孩子的“小秘密”
有时,孩子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家长却随意地当着孩子的面告知他人,这使孩子感到尴尬,家长出现这种举动,一是认为孩子无知或错误的想法可以随便拿来取笑的,二是在气愤、无奈之下,失去理智,以丑治丑,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加深了孩子对家长的防卫心理,家长从此就不会知道孩子的真实思想,亲子之间会筑起一道心理屏障,因此家长不能当众出孩子的丑,要选择适当时机,运用适当方法,解释孩子的无知或错误,激发孩子的自愧、自警、自戒之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有一块保留个人秘密的小天地.如一本小小的日记本,生日贺卡等.不希望家长窥视和干涉这是孩子独立人格开始形成的一种标志,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随着社会的开放,少男少女的交往日趋频繁和公开化,这种交往多数是精神上的交流,属于友情的范畴,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当今文明进步的社会中,父母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做个开明的家长.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和男同学一起看电影,就断定女儿早恋,于是跑到学校向教师反映,又去找了男同学的母亲,弄得满城风雨.经班主任老师调查,发觉根本没这回事,纯属家长捕风捉影.
3、营造一个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
先举个事例:200年前,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他的子孙已经传了七、八代.在这七、八代子孙中,12人当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60人当医生,100人当牧师,75人是军人,80多人成为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棍,他的子孙也有七、八代,在这七、八代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或流浪者,因生活无着落而死于路旁,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处徒刑,因酗酒天亡或成为残废的达400多人.
两个不同的家庭,差异之大,说明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个性成长的影响也不同.如“乒乓世家”、 “音乐世家”、 “书法世家”等,如曹燕华、范志毅、丛学娣等都是父母兴趣爱好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言“家和万事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同时,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孩子是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来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人交往的.所以,家长的人格形象对形成孩子的品质,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只有配合学校教育、运用民主、理解、健康的方式教育孩子,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才富有时代精神.作为家长,更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现在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大多数家庭又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格外疼爱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生活好,但在精神生活方面,缺少对孩子的关心.有些父母很少与孩子谈心,不了解孩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以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精神上关心的不足.岂知,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关怀更为重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与父母沟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4、对子女的要求要适度.
家长经常对于女的各个方面提出要求.由于孩子正处于逐步成长的过程之中,家长的要求必须要切合孩子的实际,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攀比、不拔苗助长,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极端方式来对抗父母的意志.尤其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应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尽自己的力,就会感到满意;即使考差了,也不能一时指责,而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误之处,认真总结、鼓励他下一次能成功.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分步实现期望,切不可心急,否则效果不明显.多年前,轰动南京的一桩家庭惨案就是由于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的.南京华东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一心望子成龙,认为自己是教授,儿子理应是大学生、研究生.儿子没考上大学,夫妻俩花了高额学费让儿子进自费大专班就读.由于儿子贪玩,父子间多次发生口角,一次考试前,父亲立下规定,如果儿子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或者一门不及格,家里将不负担其下一学期的学费.结果,儿子在考场上作弊,得了零分,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认为自己前途完了,父母会没脸见人,只有大家都去死,才能解脱痛苦,于是竟凶残地勒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青海省一位年仅9岁的孩子仅因期末考试成绩低于母亲规定的90分的要求,竟被母亲活活打死.因此,家长盲目的高期望给孩子形成了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孩子厌学,身心受到摧残.
5、重视挫折教育,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已越来越激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竞争,这就必然会有失败和挫折.因此,在多给孩子爱的同时,也要锻炼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如何适应各种变化着的环境.要对孩子进行种困难预测以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教育,使孩子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免走极端.
报载: 一高三女生,志向是要报考清华大学,当年落榜.第二年补习,又落榜,该生承受不了二次打击,精神崩溃,导致精神失常.此后,整日衣裳不整,手里抱着课本,流落街头,逢人便说:”我一定能考上的,清华大学给我留着名额呢.”还有某校初三一女生,品学兼优,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曾参加市级比赛获奖.该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关心庞爱备至,只因一次向母亲要钱去玩,家长因担心其安全,拒绝该生的要求,事后,该生便上吊自杀.此时该生刚刚升入初三才五天.
各位家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关心孩子,不仅用力去做,更应用心去做,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才
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
进入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学生渡过临考前会出现的问题.
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作为班主任,针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急躁情绪,告诉他们在学习上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要对学习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再次学习要有毅力,心理教师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难就想躲避”、“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花了大量时间来制定计划,但却不能付诸于行动”、“学习虎头蛇尾”等,他们意识到学习成绩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造成的,并为之着急.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心态慌乱,情绪焦虑.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复习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结果连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对不对,严重时脑前出现空白;还有的同学进入初三后,成绩时有波动,因此总担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作为班主任我认为:首先要帮助学生保持平常心态.其次,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踏踏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活动上”;“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第三,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进入初三很多学生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这时,我会建议学生:劳逸结合 ,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老师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
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初一学生的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如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知觉有关的事物,有说明书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开始战胜优势.但是,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做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
1. 加强养成教育.从上面分析可知,初一学生的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从一开学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仪表仪容、文明礼貌、作息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他们.但进行教育时要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一是.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象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二、教育对策
要充分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如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正面表扬、鼓励他们;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批他们.二是要采用自然、具体、生动的方式.如语文老师可充分利用思想性强的《背影》、《最后一课》、《老山界》等课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思想教育;班主任则可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功效,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智力竞赛》《颂祖国辉煌成就》《夸夸我们的班级》《懒惰——成功》等主题班队会,既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渗透了养成教育.
2. 注重心理辅导.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初一学生已开始在人生的多种矛盾中,步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应该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矛盾,注重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1)自我意识的教育.如让学生自我介绍“我最喜欢……”、“我害怕……”、“我的目标是……”、“我学得最好的是……”、“我学不好是因为……”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在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减少盲目冲动的发生.(2)情绪辅导.初一学生情绪不稳定,因此要引导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教给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例如沮丧、忧郁时可通过交谈、读书、观景、游乐等方法转移等.(3)青春期教育.当代初中生与以往同龄少年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早熟,并且他们的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生理上的早熟,使性意识提前“觉醒”,但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较低.针对这点,应该开展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道德等教育辅导.
3. 开展学法指导.进入初一,科目增多,容量变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学老师助学,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大;中学老师开始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支配课余时间.这使小学一些懒惰、毅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好,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如从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始,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具体指导和训练、强化.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 结合家庭教育.学生家长是帮助初一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外在条件.因此,争取家长积极配合是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家长配合的最佳方式是亲自到学生家家访通过.家访不仅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家表现、个性形成原因,为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提供了条件,也能为个别望子成龙心切但又对子女的心理、生理发展认识不足的家长提供一定的材料.实践证明,经过老师家访后的学生,在日常行为、学习上都会有较大起色.
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
倘若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习生活看成是人生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那么在这阶段时期孩子的思想大体上是沿着一条轨迹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初一是起点,由于学生新到初中,环境的更新及学校老师家长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力度,又迫使他们不致于过多张扬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好奇.到了初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慌、破坏等不良行为.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1、现在的初二学生,其年龄一般在十三到十四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束缚,青春心理的萌动,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像初一时那样容易接受.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忙开始加入团组织,成为班级的骨干,而另一部分品德较差的孩子,这时也开始冒了出来.
2、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初二年级,学生个体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在家里,他们不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小孩看待,最讨厌大人管头管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的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
3、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无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差的孩子,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分化.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落伍与分化,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被尊重的情感与不平等的待遇产生冲突.结果是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课、逃学.大凡在初二年级学习扎实、成绩稳定的学生都可望胜利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4、孩子进入初二后,变得不爱讲话,往往把真实的思想隐蔽起来,把话埋在心理,如果家长问起学校里的事,孩子态度上显得不耐烦,或者冷冰冰的三言二语就讲完了,年龄超大越明显.这一时期,一方面孩子对父母闭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加之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想寻找友谊,交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过又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把心扉完全敞开,无所不谈.
总之,这一时期,初二学生是“小大人”、“半成人”,心理特点是不稳定的、多半的、脆弱的,需要我们作父母的认真观察孩子的变化,作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
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作家长的如何引导他们,使他们向着“真正的大人发展”呢?
l、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懂得,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正常的需要,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他们是21世纪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将承担父母所不能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应当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父母理应爱护和培养孩子的种自立精神;其次,父母要全面地看待孩子,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漠视其优点.即使最优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些问题,反过来讲,即使最淘气的差生,他们身上也有不少长处和闪光点,家长不应片面的认识孩子,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是动态变化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特点是在不断变化的,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会向不好的方面演变,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
这里介绍一个例子.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王海栋是一名学习尖子,1989年获“华罗庚金杯”少年组数学竞赛的金牌,之后又获20余次竞赛奖,其中获全国性大赛一等奖、特别奖达7次之多.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与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小王的父母并不期望孩子成什么“家”,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当发现小王身上的长处时,父母就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加以培植.他们认为,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和孩子谈心、沟通,一起探讨问题,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要成为子女的导师,一旦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须及时指出,抓住时机进行启发和帮助.小王的父母特别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在小王家里,有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关系也十分融洽.
2、尊重孩子的“小秘密”
有时,孩子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家长却随意地当着孩子的面告知他人,这使孩子感到尴尬,家长出现这种举动,一是认为孩子无知或错误的想法可以随便拿来取笑的,二是在气愤、无奈之下,失去理智,以丑治丑,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加深了孩子对家长的防卫心理,家长从此就不会知道孩子的真实思想,亲子之间会筑起一道心理屏障,因此家长不能当众出孩子的丑,要选择适当时机,运用适当方法,解释孩子的无知或错误,激发孩子的自愧、自警、自戒之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有一块保留个人秘密的小天地.如一本小小的日记本,生日贺卡等.不希望家长窥视和干涉这是孩子独立人格开始形成的一种标志,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随着社会的开放,少男少女的交往日趋频繁和公开化,这种交往多数是精神上的交流,属于友情的范畴,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当今文明进步的社会中,父母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做个开明的家长.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和男同学一起看电影,就断定女儿早恋,于是跑到学校向教师反映,又去找了男同学的母亲,弄得满城风雨.经班主任老师调查,发觉根本没这回事,纯属家长捕风捉影.
3、营造一个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
先举个事例:200年前,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他的子孙已经传了七、八代.在这七、八代子孙中,12人当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60人当医生,100人当牧师,75人是军人,80多人成为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棍,他的子孙也有七、八代,在这七、八代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或流浪者,因生活无着落而死于路旁,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处徒刑,因酗酒天亡或成为残废的达400多人.
两个不同的家庭,差异之大,说明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个性成长的影响也不同.如“乒乓世家”、 “音乐世家”、 “书法世家”等,如曹燕华、范志毅、丛学娣等都是父母兴趣爱好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言“家和万事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同时,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孩子是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来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人交往的.所以,家长的人格形象对形成孩子的品质,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只有配合学校教育、运用民主、理解、健康的方式教育孩子,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才富有时代精神.作为家长,更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现在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大多数家庭又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格外疼爱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生活好,但在精神生活方面,缺少对孩子的关心.有些父母很少与孩子谈心,不了解孩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以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精神上关心的不足.岂知,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关怀更为重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与父母沟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4、对子女的要求要适度.
家长经常对于女的各个方面提出要求.由于孩子正处于逐步成长的过程之中,家长的要求必须要切合孩子的实际,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攀比、不拔苗助长,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极端方式来对抗父母的意志.尤其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应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尽自己的力,就会感到满意;即使考差了,也不能一时指责,而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误之处,认真总结、鼓励他下一次能成功.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分步实现期望,切不可心急,否则效果不明显.多年前,轰动南京的一桩家庭惨案就是由于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的.南京华东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一心望子成龙,认为自己是教授,儿子理应是大学生、研究生.儿子没考上大学,夫妻俩花了高额学费让儿子进自费大专班就读.由于儿子贪玩,父子间多次发生口角,一次考试前,父亲立下规定,如果儿子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或者一门不及格,家里将不负担其下一学期的学费.结果,儿子在考场上作弊,得了零分,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认为自己前途完了,父母会没脸见人,只有大家都去死,才能解脱痛苦,于是竟凶残地勒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青海省一位年仅9岁的孩子仅因期末考试成绩低于母亲规定的90分的要求,竟被母亲活活打死.因此,家长盲目的高期望给孩子形成了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孩子厌学,身心受到摧残.
5、重视挫折教育,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已越来越激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竞争,这就必然会有失败和挫折.因此,在多给孩子爱的同时,也要锻炼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如何适应各种变化着的环境.要对孩子进行种困难预测以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教育,使孩子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免走极端.
报载: 一高三女生,志向是要报考清华大学,当年落榜.第二年补习,又落榜,该生承受不了二次打击,精神崩溃,导致精神失常.此后,整日衣裳不整,手里抱着课本,流落街头,逢人便说:”我一定能考上的,清华大学给我留着名额呢.”还有某校初三一女生,品学兼优,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曾参加市级比赛获奖.该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关心庞爱备至,只因一次向母亲要钱去玩,家长因担心其安全,拒绝该生的要求,事后,该生便上吊自杀.此时该生刚刚升入初三才五天.
各位家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关心孩子,不仅用力去做,更应用心去做,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才
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
进入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学生渡过临考前会出现的问题.
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作为班主任,针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急躁情绪,告诉他们在学习上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要对学习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再次学习要有毅力,心理教师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难就想躲避”、“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花了大量时间来制定计划,但却不能付诸于行动”、“学习虎头蛇尾”等,他们意识到学习成绩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造成的,并为之着急.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心态慌乱,情绪焦虑.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复习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结果连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对不对,严重时脑前出现空白;还有的同学进入初三后,成绩时有波动,因此总担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作为班主任我认为:首先要帮助学生保持平常心态.其次,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踏踏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活动上”;“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第三,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进入初三很多学生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这时,我会建议学生:劳逸结合 ,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老师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
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