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现代问解答技巧有哪些?高考紧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19:47:22
高考现代问解答的技巧有哪些? 就是解答的思路! 比如问这句话有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该怎么回答! 与这类似高考常考的题型有哪些解答技巧?不失分太多! 麻烦老师了!
现代问解答技巧有哪些?高考紧急!!!!
解题思路: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思路与用语,下面将各种题型及解答思路与方法提供给你,供你参考。祝你明天高考顺利!
解题过程: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特征及解题技巧(一)
题型一:“解释”题——对文意理解的主要题型
第一种:对重要词语的“解释”——“词句含义”的题型
例一06年湖南16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题型二:“分析”题——针对文章内容技巧的分析题
1、分析“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第一种:从结构(内容)安排上答题
例一:06年江西卷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题目范围】这里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问、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闽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大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丁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的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绪带昔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盘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答:(5分)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种:从写法(技巧)方面答题
还可以从写作手法来回答“如何写的”一类题型:
【题例】 “作者是如何写湖畔风光的?”就需要从修辞方法的使用、形声、动静的结合等技巧的使用作答。
2008福建卷四《吟风》13.文章表现了臬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答: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①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②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意思对即可)
2、分析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解题方法】
(1)答题角度明确——从形式和内容解答:
这种解答“作用、好处、效果”的题型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做答。
一是形式,二是内容,这两个方面。
①形式,包括A、结构作用,B、技巧效果,C、语言魅力等方面。
②内容的分析,要答出“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包括:A、(刻画了)……形象,B、(抒发了)……情感,C、(表达了)……主旨,、D(突出了)……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2)解题思路清晰——根据题目位置的特点回答
“有什么作用”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①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②文章中间内容“……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过渡、B、为下文铺垫、C、照应前文。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及中心之间的关系。
③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照应题目、开头,B、拓宽内容,C、总结全文,点明主旨,D、深化主题,E、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第一种:题干在文章的开头
【题例】2008年福建卷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①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怒然间只剩光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②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逆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③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豪,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答:11.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第二种:题干在文章段落的中间
【题例1】06年全国卷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题目范围】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答:(1)效果上:“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内容上:“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结构上: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特征及解题技巧(二)
第三种:题干在文章段落的结尾
【题例2】 2008年全国1卷《阳关古道苍凉美》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范围: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3、分析原因(依据)
(1)分析句段间的因果关系题型
【题例一】06年广东卷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题目范围】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不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答案解说】要注意把握句与句段与段的因果联系。②段与①段有明显的因果联系。②段中说“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以上对文思的因果推论正是答案。
再看下一问的答案: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正是利用了③④两段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4、分析衬托的作用
衬托的作用
第一种:某种物对景物(环境)的衬托
【题例1】2007年海淀区第一学期期中第19题:第在③④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4分)
【位置】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拾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
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
【解题技巧】写作的主体是夜,萤火虫是次要的物,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烘托。再围绕衬托一般性的作用,结合本段表现的主体,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19.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衬托,反衬1分,透明(干净)、清新、神奇(神秘)3分;如答“以此突出乡村夜中的生活情趣”,给1分)
第二种: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①她是怎样写自己的?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②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题例2】08年江西卷五《朦胧的敬慕》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正衬
第三种:景物描写的衬托等作用
【题例】08年海淀“一模”题19:
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命题位置: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博大苍凉)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生命力的顽强)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环境的恶劣)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答案: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景物本身的作用)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结构作用)。(4分,每点1分)——以上词语均根据上文的重点词语得出。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特征及解题技巧(三)
题型三:“归纳概括”题——对文章内容的
【命题依据】高考说明中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一种:归纳题
方法:摘取要点
【题例1】全国2卷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题目范围】: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答案】(4分)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一点一分)
第二种:概括题
方法:①摘取重点词语 ②抽象化
【题例】06北京卷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题目范围】:“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天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写书虫书多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锻造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另人玩,自己却借此抽射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写书虫爱读书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第二段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第二问: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3、概括文章的主旨(目的、用意)情感
【题例】2008年全国2卷《马缨花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题目范围】“我”记忆中的马缨花: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
—方法:通过理清句间关系(用比喻的方法总结)
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特征及解题技巧(四)
题型四:“赏析”题——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
【命题依据】根据高考说明中的“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题例1】 2007年安徽卷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②⑤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拟人)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尾的小花狗,(比喻)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醉意,好像一个去镇上的打酒的孩子,(比喻)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对偶)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排比)(散文《乡村的风》内容有删节)
【试题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修辞格并加以赏析。文段中涉及到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可先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②第一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尘土与细碎的草屑”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格,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暖、亲切。(举出“风就像一只摇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的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进行赏析均可)
⑤第二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的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亦可
【题例2】17 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恩》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2、从修辞和其他方法结合赏析句子
【例】06年江西卷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题目范围】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放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十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答:(6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技巧)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目的)
题例3:07年浙江卷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3、赏析词语:
【题例2】 08安徽卷五《我与地坛(节选)》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