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明朝洪武天下大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4:21:51
明朝洪武天下大旱?
明朝洪武天下大旱?
“洪武大移民”稳定朱元璋“家天下”

  ■从最初的政治、军事移民到后期的经济大移民,从政府组织到民间自发移民,明朝早期,山西移民一波波像潮水一般涌向中原大地、京师南京,甚至远达云南、海南.仅洪武、永乐两代,山西一省净移出人口就高达100万.而这场规模宏大的移民运动不过是明初全国大移民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弥补了中原地区的人口不足,稳固了明朝政权,还为重建中原汉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最终成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史实来源.
1.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
  1368年,当朱元璋君临天下的时候,曾经沃野千里,人文荟萃的中原大地早已残破不堪了.残破的又岂止是中原?蒙军用兵四川,兵燹连绵半个世纪,当地人口由1300万剧减为60万,直到元末也不过80万人.此外,元末农民战争中,关中、两淮、湖广等地屡遭战乱,人口损失甚巨,社会经济陷于凋敝.
  举目四顾,大明江山竟有一多半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作为一国之君,朱元璋怎能高兴得起来?
  不过,当元末中原地区饱受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地处高原,加之表里山河,中原地区的各种灾疫与战乱很少波及山西.自元末至明初,山西大部地区都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189.1万,河北人口是189.3万,而山西人口为403.0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25万.
  若从人口密度来看,此时,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种算法并没有考虑到山西南北的人口分布差异.与晋南不同,元朝末年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均为元朝末年将领,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等乱兵屡次杀掠晋北,直到明朝建立四年以后,大同依然是“城郭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的荒凉景象.由是,晋南人口之繁密不难想象.
  这样—来,山西,特别是晋南地区,就出现了“地狭人稠生计难”的独特景象,就连朱元璋也意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确实是一个问题了.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几经考虑,朱元璋作出了大移民的决定.
2.从政治移民到经济移民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盘踞山西中北部的蒙元“四大王”袭扰大同、武州等地.朱元璋决定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大规模迁徙山西北部居民.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朱元璋以山西北部“屡为胡虏寇掠”为由,命指挥使江文迁徙当地居民8238户,39349人前往安徽中立府(后更名为凤阳府).这是明初山西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移民空边”其实是把双刃剑,朱元璋在切断蒙古军队补给的同时,也给自己军队的给养带来了困难.为此,朱元璋不断增设军屯,向边防要塞实施军事移民.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等人在山西各地大举征兵,前往大同等地屯田.年底,征兵结束,一共征发“民兵”89600人.在充实了大同地区的卫所后,朱元璋继续向北推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元璋命山西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仅这两次征调,就有十几万山西人移往晋北、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北西北部地区.
  尽管这些军事移民大多是在山西境内移动,对山西人口总数量的影响并不大,但也正是这些移民,开启了山西移民潮的序幕.
  政治性移民结束的时候,经济性移民才刚刚开始,而真正大规模的经济性移民是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的.这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上书朱元璋,言河北等地,“兵后田荒,居民鲜少”,建议移山东、山西百姓到河北等地垦殖.朱元璋批复说:“山东地宽民不必迁,迁山西泽潞民无田者往业之,免其赋徭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于是,山西泽、潞二州没有田地的民众,开始迁往河北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事实上,青年时代的朱元璋也曾经沦为流民,对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流浪生活应该有过深刻的体会.因此在移民问题上,他规定,凡是政府组织的移民,出发前都按户发给银钞,移民路上有官兵护送,到达之后,有官员接待,按规定划拨土地,馈赠农具,并且免租三年.
  有了这样的保障,明朝政府组织的移民自然比流民的境遇好了许多.当然,普通百姓雇不起牛车、马车的居多,一路徒步跋涉,旅途劳顿自不待言.
3.明初山西至少净移出百万人口
  随着移民运动的迅速推进,迁出地很快就超出了泽、潞二州的范围.就在1389年九月,潞州以西的沁州百姓张从整等人得知政府在泽、潞二州组织移民,并且条件丰厚,于是联合当地116户前往官府应募屯田.
  张从整的主动应募让朱元璋喜出望外,他立即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前往山西各地劝谕百姓移居河南彰德府等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李恪、徐礼回京述职.在他们的招募下,迁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的移民共有598户.而另有专家考证,“598户”显系“598屯”之误,按每屯110户计算,移民总数应为65780户,以每户5人计算,应有32.89万人.
  截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一月,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山西移民总数已达10万余户,50多万人.加上归德府、顺德府等地,洪武年间山西移民总数至少六七十万人.
  朱元璋死后,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仍未结束.由于靖难之役(朱棣与侄子争夺皇位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数年兵灾使刚刚恢复元气的河北、山东等地尸骨遍野,荒野千里,与元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解决山东、河北等地人口过少的问题,再次从山西组织大规模移民.虽然移民次数与移民规模都远不及洪武时期,但据学者统计,永乐时期,山西移民总数仍然在10万以上.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部分府州上书明成祖,要求移民到北京、广平、清河等地获准.至此,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宣告结束.据学者统计,自洪武至永乐年间,山西省净移出人口至少100万.
  政府有组织的移民活动虽已结束,但自洪武初年开始,山西民间自发的移民活动却一直没有间断.永乐以后,山西自然灾害频频,引发了大规模的民间移民.宣德三年(1428年),山西平阳府蒲、解、临汾等州县发生大旱,逃亡河南州县就食者多达十几万人.
4.山西大移民并非特例
  明初山西大移民并非特例,在山西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之前的3个月,即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朱元璋就下令从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郡,征发无田产者4000余户,约2万人,移民至其故乡临濠(即安徽凤阳).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后来朱元璋又多次从全国各地移民充实凤阳府,加上军籍移民18.8万,洪武年间,凤阳府一共迁入移民约48.8万.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从江南(苏南、浙北)移民33万,从江西、徽州各移民约16.6万,充实扬州、淮安二府,又移山西人3.6万至徐州府,加上军籍移民约10万人,苏北地区接受外来移民达80多万.
  不仅是皖北、苏北所在的两淮地区,同样的大移民还发生在江西与湖广(今湖南、湖北)之间,史称“江西填湖广”.据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高达210多万人.
  “江西填湖广”后不久,作为移民迁入地的湖广地区,又有约80万人移民四川,形成“湖广填四川”的第一次高潮.
  除此之外,洪武初年,明朝将历次俘获的塞外军民约60万人移入北平及附近州府,而胶东半岛则有数万军籍移民来自四川、云南.明朝实行军户制度,军属都随军迁徙,由此在辽东、晋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以及东南闽浙、两广地区都形成了数量不小的军事移民.
  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范围最广、人口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移民浪潮,历史上称之为“洪武大移民”.
5.从经济恢复到文化重建
  朱元璋移民垦荒的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口不断增长,垦殖土地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到洪武二十四年,增加为387万顷.伴随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也逐年增加.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移民中渐渐出现了地主、富农,家道殷实又重视教育的人家开始出现有文化的后代,有的甚至考取了功名,成为官宦之家.
  从朱元璋开始,大明王朝致力于中原正统(即儒家礼仪)的恢复与重建.这种努力通过地方士绅的言传身教,很快为普罗大众所仿效,其中修家谱、立祠堂尤为底层百姓所热衷.
  按旧制,庶民之家不许建家庙,祭祀祖先也仅限祖父母、父母两代(洪武十七年改为曾、祖、弥三代).但宋代以来,士大夫私立家庙、私修家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奏请天下臣工皆可立家庙,获准.从此,平民百姓也开始修家谱、立祠堂.
  此时距明初大移民已有一个多世纪,最初的移民祖先大多没有文化,几代之后,人们连祖先的名讳、故乡何处都搞不清楚了.可修家谱又必须追溯祖先姓名、故里和代际传承,于是移民后裔,甚至当地土著纷纷利用早已模糊不清的移民传说,为自己的祖先创造一段历史.
  于是,盛行北方十数省的大槐树移民传说就这样诞生了——“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成为数亿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故乡.
  —棵普通的大槐树,最终承载了亿万移民后代的故园想象,这与其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