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节日的由来、典故、诗句、成语、习俗、俗语各5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23:02:45
关于传统节日的由来、典故、诗句、成语、习俗、俗语各5个
如题、 谢谢你们;了
如题、 谢谢你们;了
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