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就没有拿过诺贝尔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6:26:30
中国人为什么就没有拿过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请阅读下文,便可清楚.
我们的诺贝尔情结
.
沈 冰:然而为什么从诺贝尔奖设立到现在这么多年,本土中国人一直都没有拿到这个奖?
杨建业:老得不到这个奖,咱们讲物理家,因为我是搞物理的,物理我比较熟悉,物体学要想得一个奖,投入非常大,尤其现在他研究基本粒子,研究超导,比如说研究宇宙学,那个投资非常非常大, 中国要做这个事情的经济实力还是不太够.
沈 冰:我们的经济实力上还是弱一些.
杨建业:经济实力目的还不是那么强大,而且诺贝尔奖至少是科学奖,因为诺贝尔的遗嘱就是最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什么叫最重要的?那就是基础性的,基础性的东西,他能够一搞十几年、20年、30年没有成效,这和我们目前我们国家投资的倾向和热情的程度可能有问题.你研究个30年得不出成就出来,咱们国家目前经济上大概也不太容易.
沈 冰:为什么我们始终没有走向科学革命?
林毅夫:我们为什么没有走向科学革命,因为你要是没有科学革命就不可能后来的工业革命,但是为什么不走向科学革命呢?我们今天的原始科学又跟西方比较起来也不落后,而且有很多很辉煌的地方,我个人的看法是说,可控制实验跟数学是后天学习的能力,然后会有意愿去学这个,然后来追求对自然界认识的人是一般是对自然很好奇的人,通常这个很好奇心的人跟很聪明的人是高度重合的,我个人的看法是说,在中国在前现代社会里面,或者说15世纪、16世纪以前,当西方还没工业革命,还没有科学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很多好奇的人,西方有很多好奇的人,他们都靠经验而对自然提出一些假说,中国也靠经验来对自然提出假说,所以中国不落后,而且中国人多,中国好奇的人多,中国天才多,所以中国在自然界上的发现也很多.但是当西方他们好奇的人不断想,我要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我的好奇,后来他们偶然发现了,用数学跟可控制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中国这些好奇人跟聪明的人基本上不具备把数学跟可控制实验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好奇是天生的,数学跟可控制实验是后天学习的,但是在中国这个地方,有科举制度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当时我们讲说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而且当时的这种科举制度提供给一般人,也可以进入到统治阶层的机会,而且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后读了书以后可以做官,是当时整个社会里面激励机制里面当中最高的激励机制,就导致了这些聪明的人、好奇的人都去读四书五经都去当官了,他不学数学,他不学控制实验,他就不可能.
沈 冰:社会的激励机制的问题.
林毅夫:激励机制导致我们不可能有科学革命,不可能有科学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工业革命,等到他们有工业革命,他们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加速了以后我们就落后了.
沈 冰:我们现在资金方面的投入比解放前好很多,我们又奋斗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差一点?
林毅夫:我想比解放前确实增加了很多,但是比国外还是少.
杨建业:对,当然我们增加了很多,但是实际上数目还是很不够的,而且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很大的精力来去做这个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是花很多的钱,做了十几年也不知道有没有结果的东西,而且我们的行政领导要容许别人做,这个有时候我们行政领导他的政绩和我们科学家的要求不是很一致.
林毅夫: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现在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国家赶快强盛起来,经济发展起来, 在这种状况之下,我觉得就是说难免在这种很基础的对直接生产不起直接作用的,这方面的投入会少一点,但是我想中国有句话,欲速则不达,如果说现在过多地要投入基础研究,而忽视了我们在技术的引进跟学习跟转化,那就妨碍了我们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个要取得平衡.
沈 冰:我们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得不到诺贝尔奖仅仅是因为钱不够,经费投入得不够吗?
杨建业:当然不这样的,像我们今年得诺贝尔奖的那三位科学家,我看他没花什么钱,他是做理论研究的,他不需要花什么钱.但需要大量时间,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么花下去.比如像今年得诺贝尔奖也是夸克,他得夸克的原因是1973年发表一篇文章,多少年,30年前,197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证明夸克的性质符合杨振宁先生的规范场论.30年以后,他觉得这个的确是对的,所以才得了诺贝尔奖.
杨建业:这个就牵扯到我们大学或者是科研机关的激励的机制.
沈 冰:在西方很多得诺贝尔奖的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林毅夫:在经济学确实更是这样, 前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底格里次,到国内来做演讲,那个演讲我介绍他,我就开了一个玩笑,因为他是非常有名,我在芝加哥大学读书,那是80年代的时候.可是从80年代中一直就认为他可能拿诺贝尔奖,所以90年代的时候,我在美国华盛顿有一次碰到他,他当时是驻美国白宫总统经济委员会的顾问之一,我就说,80年代就一直读你的文章,老是认为你拿诺贝尔奖,为什么你到现在90年代还不拿诺贝尔奖.他跟我讲,你知道拿诺贝尔奖是什么条件,等到你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才能拿诺贝尔奖.所以今年我见到他的时候我就说,那你现在拿诺贝尔奖了,你是不是认为你的理论被认为是错误的.
杨建业:这种寂寞,越是伟大的科学家他越孤独,因为他做这个工作太重要了.
虽然至今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多年来,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然而,在这种情结的背后,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们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为此还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呢?
沈 冰:诺贝尔奖评审的制度对我们有影响吗?
林毅夫:这1500委员当中,大概有一半的人自己是提自己的.另外一半的人就会投其他人,但投了这个票非常分散,得票最多我了解也就是20几票.1500人得票最多的就是20几票.诺贝尔经济评审委员会就从这些得奖比较多的前五名,这个委员会再去调查,再去研究、讨论,说他们的贡献是什么,我们今年决定给哪个方面的人得奖.你这样的话就是说,你要得诺贝尔奖,我觉得是这样,比如我们中国籍的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人必须有相当多的人,进入到这1500个人的行列里边, 所以我想至少是一代人的工夫,我们必须有一代人的工夫让我们在全世界数得上名的经济,1500名的经济学家当中可能有一百位、两百位以上,这一百位、两百位以上是比较共同的有某个学校,或是某个地方出来,这些学校出来的这些学生对他自己老师的工作是比较赞成的,那这样的话才有办法真正产生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来自于华裔.
沈 冰:那在物理学领域呢?
杨建业:刚才林教授讲了,他们是1500人,据我所知道,物理学有两千人左右,两千人左右来选,这个两千人里头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事情,很悬,很少很少.所以你要说我们估计什么得奖,当然本身也没有多大意思.就是你要估计的话,我也同意林先生说的,起码得20年以后,这样,因为现在我们有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在慢慢慢慢中国的交流比较多,中国做的工作也慢慢开始有钱了,他做的工作慢慢开始重要了,在国际上就会知道你,起码两千人有相当四分之一的人知道你这个事儿做得还可以.所以你现在要求我们很快地几年之内得诺贝尔奖,我想那个不现实,而且好像我们的经济力量还不太可能.
沈 冰:大家对诺贝尔奖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结,拿不到但还老惦着它,我们为什么这么看重诺贝尔奖?
林毅夫:我想这个也是一件好事吧.因为当时的时候要设立诺贝尔奖,一方面是对有成就的人的一个承认,二方面对希望有成就的人的一种激励.
杨教授:刚才林教授说得很清楚,他说的是经济问题,因为诺贝尔奖跟经济发展是很有关系的,比如为什么我们最近四五年,我们中国特别地关心这个诺贝尔奖,这个情结好像现在特别地膨胀、热烈,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我们觉得我们有资格来争了,以前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文化大革命谁也没问这个问题,抗战的时候谁也没问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太不怎么样了,你没有争的可能性,现在大家有这个热烈的愿望,那就说我们有希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济起来了,经济起来,这个投资就多了.
沈 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您打算请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中国,现在已经来了六位,为什么您自己对诺贝尔奖这么有感觉?
林毅夫:我们那个题目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所以我们希望就是说把现在拿诺贝尔奖的这些经济学家请来现身说法,让我们年轻的学生知道,拿诺贝尔奖也不是那么难,你看站在台上的人他能讲的我们不也都是能讲吗?他的贡献是有的,我们能做贡献的机会也是很多的,我想主要这样子.
杨建业:我想林先生这个做法非常非常重要.把这些诺贝尔科学家,像林先生把他请过来,让大家看一看,也就那么回事.
沈 冰:林教授把这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请来,目的是不是让学生在大学就有诺贝尔奖的梦想?
林毅夫:是一个激励.孟子里面有一句话,此一人彼一人也,有为则亦若是,他们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研究美国问题,现在美国很大,所以他们研究美国问题,可以拿诺贝尔奖,将来我们研究中国问题,当中国很强盛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拿诺贝尔奖.
我们的诺贝尔情结
.
沈 冰:然而为什么从诺贝尔奖设立到现在这么多年,本土中国人一直都没有拿到这个奖?
杨建业:老得不到这个奖,咱们讲物理家,因为我是搞物理的,物理我比较熟悉,物体学要想得一个奖,投入非常大,尤其现在他研究基本粒子,研究超导,比如说研究宇宙学,那个投资非常非常大, 中国要做这个事情的经济实力还是不太够.
沈 冰:我们的经济实力上还是弱一些.
杨建业:经济实力目的还不是那么强大,而且诺贝尔奖至少是科学奖,因为诺贝尔的遗嘱就是最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什么叫最重要的?那就是基础性的,基础性的东西,他能够一搞十几年、20年、30年没有成效,这和我们目前我们国家投资的倾向和热情的程度可能有问题.你研究个30年得不出成就出来,咱们国家目前经济上大概也不太容易.
沈 冰:为什么我们始终没有走向科学革命?
林毅夫:我们为什么没有走向科学革命,因为你要是没有科学革命就不可能后来的工业革命,但是为什么不走向科学革命呢?我们今天的原始科学又跟西方比较起来也不落后,而且有很多很辉煌的地方,我个人的看法是说,可控制实验跟数学是后天学习的能力,然后会有意愿去学这个,然后来追求对自然界认识的人是一般是对自然很好奇的人,通常这个很好奇心的人跟很聪明的人是高度重合的,我个人的看法是说,在中国在前现代社会里面,或者说15世纪、16世纪以前,当西方还没工业革命,还没有科学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很多好奇的人,西方有很多好奇的人,他们都靠经验而对自然提出一些假说,中国也靠经验来对自然提出假说,所以中国不落后,而且中国人多,中国好奇的人多,中国天才多,所以中国在自然界上的发现也很多.但是当西方他们好奇的人不断想,我要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我的好奇,后来他们偶然发现了,用数学跟可控制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中国这些好奇人跟聪明的人基本上不具备把数学跟可控制实验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好奇是天生的,数学跟可控制实验是后天学习的,但是在中国这个地方,有科举制度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当时我们讲说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而且当时的这种科举制度提供给一般人,也可以进入到统治阶层的机会,而且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后读了书以后可以做官,是当时整个社会里面激励机制里面当中最高的激励机制,就导致了这些聪明的人、好奇的人都去读四书五经都去当官了,他不学数学,他不学控制实验,他就不可能.
沈 冰:社会的激励机制的问题.
林毅夫:激励机制导致我们不可能有科学革命,不可能有科学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工业革命,等到他们有工业革命,他们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加速了以后我们就落后了.
沈 冰:我们现在资金方面的投入比解放前好很多,我们又奋斗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差一点?
林毅夫:我想比解放前确实增加了很多,但是比国外还是少.
杨建业:对,当然我们增加了很多,但是实际上数目还是很不够的,而且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很大的精力来去做这个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是花很多的钱,做了十几年也不知道有没有结果的东西,而且我们的行政领导要容许别人做,这个有时候我们行政领导他的政绩和我们科学家的要求不是很一致.
林毅夫: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现在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国家赶快强盛起来,经济发展起来, 在这种状况之下,我觉得就是说难免在这种很基础的对直接生产不起直接作用的,这方面的投入会少一点,但是我想中国有句话,欲速则不达,如果说现在过多地要投入基础研究,而忽视了我们在技术的引进跟学习跟转化,那就妨碍了我们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个要取得平衡.
沈 冰:我们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得不到诺贝尔奖仅仅是因为钱不够,经费投入得不够吗?
杨建业:当然不这样的,像我们今年得诺贝尔奖的那三位科学家,我看他没花什么钱,他是做理论研究的,他不需要花什么钱.但需要大量时间,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么花下去.比如像今年得诺贝尔奖也是夸克,他得夸克的原因是1973年发表一篇文章,多少年,30年前,197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证明夸克的性质符合杨振宁先生的规范场论.30年以后,他觉得这个的确是对的,所以才得了诺贝尔奖.
杨建业:这个就牵扯到我们大学或者是科研机关的激励的机制.
沈 冰:在西方很多得诺贝尔奖的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林毅夫:在经济学确实更是这样, 前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底格里次,到国内来做演讲,那个演讲我介绍他,我就开了一个玩笑,因为他是非常有名,我在芝加哥大学读书,那是80年代的时候.可是从80年代中一直就认为他可能拿诺贝尔奖,所以90年代的时候,我在美国华盛顿有一次碰到他,他当时是驻美国白宫总统经济委员会的顾问之一,我就说,80年代就一直读你的文章,老是认为你拿诺贝尔奖,为什么你到现在90年代还不拿诺贝尔奖.他跟我讲,你知道拿诺贝尔奖是什么条件,等到你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才能拿诺贝尔奖.所以今年我见到他的时候我就说,那你现在拿诺贝尔奖了,你是不是认为你的理论被认为是错误的.
杨建业:这种寂寞,越是伟大的科学家他越孤独,因为他做这个工作太重要了.
虽然至今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多年来,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然而,在这种情结的背后,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们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为此还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呢?
沈 冰:诺贝尔奖评审的制度对我们有影响吗?
林毅夫:这1500委员当中,大概有一半的人自己是提自己的.另外一半的人就会投其他人,但投了这个票非常分散,得票最多我了解也就是20几票.1500人得票最多的就是20几票.诺贝尔经济评审委员会就从这些得奖比较多的前五名,这个委员会再去调查,再去研究、讨论,说他们的贡献是什么,我们今年决定给哪个方面的人得奖.你这样的话就是说,你要得诺贝尔奖,我觉得是这样,比如我们中国籍的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人必须有相当多的人,进入到这1500个人的行列里边, 所以我想至少是一代人的工夫,我们必须有一代人的工夫让我们在全世界数得上名的经济,1500名的经济学家当中可能有一百位、两百位以上,这一百位、两百位以上是比较共同的有某个学校,或是某个地方出来,这些学校出来的这些学生对他自己老师的工作是比较赞成的,那这样的话才有办法真正产生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来自于华裔.
沈 冰:那在物理学领域呢?
杨建业:刚才林教授讲了,他们是1500人,据我所知道,物理学有两千人左右,两千人左右来选,这个两千人里头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事情,很悬,很少很少.所以你要说我们估计什么得奖,当然本身也没有多大意思.就是你要估计的话,我也同意林先生说的,起码得20年以后,这样,因为现在我们有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在慢慢慢慢中国的交流比较多,中国做的工作也慢慢开始有钱了,他做的工作慢慢开始重要了,在国际上就会知道你,起码两千人有相当四分之一的人知道你这个事儿做得还可以.所以你现在要求我们很快地几年之内得诺贝尔奖,我想那个不现实,而且好像我们的经济力量还不太可能.
沈 冰:大家对诺贝尔奖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结,拿不到但还老惦着它,我们为什么这么看重诺贝尔奖?
林毅夫:我想这个也是一件好事吧.因为当时的时候要设立诺贝尔奖,一方面是对有成就的人的一个承认,二方面对希望有成就的人的一种激励.
杨教授:刚才林教授说得很清楚,他说的是经济问题,因为诺贝尔奖跟经济发展是很有关系的,比如为什么我们最近四五年,我们中国特别地关心这个诺贝尔奖,这个情结好像现在特别地膨胀、热烈,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我们觉得我们有资格来争了,以前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文化大革命谁也没问这个问题,抗战的时候谁也没问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太不怎么样了,你没有争的可能性,现在大家有这个热烈的愿望,那就说我们有希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济起来了,经济起来,这个投资就多了.
沈 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您打算请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中国,现在已经来了六位,为什么您自己对诺贝尔奖这么有感觉?
林毅夫:我们那个题目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所以我们希望就是说把现在拿诺贝尔奖的这些经济学家请来现身说法,让我们年轻的学生知道,拿诺贝尔奖也不是那么难,你看站在台上的人他能讲的我们不也都是能讲吗?他的贡献是有的,我们能做贡献的机会也是很多的,我想主要这样子.
杨建业:我想林先生这个做法非常非常重要.把这些诺贝尔科学家,像林先生把他请过来,让大家看一看,也就那么回事.
沈 冰:林教授把这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请来,目的是不是让学生在大学就有诺贝尔奖的梦想?
林毅夫:是一个激励.孟子里面有一句话,此一人彼一人也,有为则亦若是,他们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研究美国问题,现在美国很大,所以他们研究美国问题,可以拿诺贝尔奖,将来我们研究中国问题,当中国很强盛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拿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