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读《鲁迅集》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0 03:39:30
读《鲁迅集》有感
读《鲁迅集》有感
百度的.


《鲁迅集》读后感
鲁迅的文章其实在小学的时候早就学过了,但真正喜爱上鲁迅的文章还是高中之后.开始并不是很喜欢鲁迅的文章,大概是不能体会文章的美妙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看的书籍的积累,越来越感到还是鲁迅的文章写的最好.喜欢读《朝花夕拾》,闲暇时看看,真的很享受,里面有童年的趣事,有鲁迅思想成熟的过程,为什么鲁迅要弃医从文,还有鲁迅的感情世界.
《鲁迅全集》大概收藏了也不会去看,有些内容真的很革命,不耐着性子看不下去,而这两本书是最轻松的,什么时候看都会给你带来好的心情和不一样的感受.
一直在回避鲁迅,主要是被学生时代的课文给闹的,总觉得鲁迅很沉重、很晦涩、很政治,我们的肩膀还稚嫩,似乎负担不起鲁迅所交付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心胸也禁不起鲁迅的撕扯,我似乎真成了先生所担忧的那些在铁屋子里沉睡、将死却麻木的人,并不愿意清醒、痛苦去抗争.现在终于撞着胆子,主动去走近先生,哪知从《呐喊》开篇的自序,就被深深的吸引,这还是那个高高在上,敬而远之的鲁迅吗?去掉道听途说,拨开层层迷雾,直接遭遇鲁迅,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我都上当了,我把先生丢弃了这么久,不敢靠近,我是多么愚蠢啊!对于现在的好多学生来说,鲁迅是一个很艰涩的作家.曾经有人说,鲁迅形象被中学教育完全毁掉了.这个偏激的说法有它的现实意义,很多学生由于中学语文选录的鲁迅作品对这位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敬而远之,甚至莫名地反感、抵触.了解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就是读他的作品,读一千本评论著作都不如自己通读鲁迅全集.有不少学生从抵触到亲近,到敬仰,这个变化发生在大学时代,因为大学时代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自主的时间更多,我也是从大学时代才真正开始认识鲁迅的.
其实,细品鲁迅的文章,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冷漠的表情下掩藏着一颗火热的心.他犀利的文字恰恰表现了他对生活、对人民、对国家无比的热爱之情.他问什么会为闰土悲哀?因为闰土被封建主义消磨了人性的美好,他多么希望闰土能变回那个活泼、热情、纯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可爱少年啊!闰土的形象寄托着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为什么会痛恨日本的那些“爱国青年”?因为他知道祖国的尊严不容侵犯,“恨”源于对祖国无限的爱!
鲁迅作品的不同文体之间是有着大体的分工的.他自己说过,写小说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因此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写杂文是为了“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因此“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而他的散文,或是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从记忆中抄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是更多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鲁迅曾对人说,《野草》里有他的“哲学”,鲁迅还谈到他的所想与所写有“为别人”和“为自己”的区分;我们可以说,鲁迅的小说与杂文是编于“为别人”写的.,他的散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也就是说,他要借散文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文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来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文学个人话语的存在:这就是鲁迅的散文的特殊价值据.阅读鲁迅散文也自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它会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将是一次心灵的相遇.
鲁迅说过:“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与灯前,常常显得两样”.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会展现出个人风貌的不同侧面,这就使人们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体察,达到对其人的全面体认与把握.

读着《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一系列散文集,使我看到黑暗旧中国封建礼教对于劳动人民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仿佛听到鲁迅先生对反动势力所发出的战斗呐喊.鲁迅的作品在十年浩劫满目荒凉的文化沙漠上,像一条奔腾的长河,给我这个正在确立世界观的少年以真诚、善良、美好.
后来, 我如醉如痴地爱上了鲁迅的作品,一时真想读尽天下鲁迅的书.无奈当时在图书馆借不到《鲁迅全集》. 我在暑期做临时工,一次遇到中学一位老师,告诉我她在资料室工作,让我去看书.学校资料室已几年未开,书架上落满厚厚的灰尘.我却在这里激动地发现一套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发行的20卷《鲁迅全集》.这套红色封面的全集收集了鲁迅先生一生中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翻译作品和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等.我一本本借回家,在闲余孤灯之下一本本“啃”着常常到半夜.
数月读完,不仅丰富了我文学历史知识,更使我思想的视野从狭小走向广阔,教我不管风吹浪打都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萌发了收藏《鲁迅全集》的念头,因为鲁迅先生及作品已成为我人生的重要教课书之一.鲁迅先生作品中鲜 明锐利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我希望自己能珍藏一套《鲁迅全集》……  假期中,我读了鲁迅的《呐喊》,我再次接触课本外的鲁迅作品,感触颇深.其中的几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发表我的见解.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作品,他用辛辣讽刺的笔墨披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事实.通过吃人者的凶残狰狞及被人吃者的无助暗示封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表现作者对广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怜悯,并希望旧中国的有识之士能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创造生机勃勃的少年中国.这一思想也是鲁迅写作的根本目的,他之后的许多文章都以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因此,他也被称作写实主义作家.《狂人日记》虽然后来被鲁迅本人称为拙作,但在当时却惊动文坛,鲁迅的作家生涯也就此开始.
《风波》在我看来是一篇有意思的作品.故事中人物的名字都以出生时的重量命名,如: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等.不仅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暗示了当时农村的衰败.文中多次出现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话语,正表达了这一点.全篇通过人物的对话及村里人的变化展现了社会的人情单薄、阶级分明与封建礼教对人民的迫害.作者笔下的农村一片悲凉,也许正照应作者此时的忧伤心情,希望建立新世界的迫切愿望.
《阿Q正传》是我最喜爱的作品.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小说的开篇就用大量文字描写标题《阿Q正传》的由来,隐约便暗示了人物的悲惨结局.这样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人,无论如何只能是个小人物,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何况阿Q只是旧社会许多人的缩影,他的许多丑陋品质能在当时不少人身上寻觅到.小说中多次描写未庄人对待阿Q态度变化是一大亮点.阿Q是无名小卒时人人讥笑他,不把他当一回事;阿Q是赵太爷的本家时人们对他尊敬了不少;阿Q被赵家教训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又冷淡起来,甚至有些排斥.阿Q在城里发了财,与革命军扯上关联,人们对他则有些敬而远之;阿Q惹恼了赵家,他又被疏远了;阿Q被枪毙后,未庄人就自然说阿Q坏.这些具体表现了人们趋炎附势的心态,而官僚则只顾自己利益、见风驶舵.《阿Q正传》影响了无数中国人,至今,我们还能时常听到“阿Q精神”这样的词汇.《阿Q正传》正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
   鲁迅的文章大都是十分长的,让人望而生畏,而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并不是很长,正是我这种比较懒的人最心怡的文章.生活中其实有无数件小事,而我们的鲁迅先生却能把一件小事写的不平凡,把普通的人写的不平凡,也许这就是他的特异功能吧!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 现在有些人常常会写这种事,但有几篇是真实感受呢?鲁迅先生把一件小事描写的如此的透彻;如此的详细;如此的生动,真是让人敬佩万分哪!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写到:“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时时煞了痛苦.”这里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一个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大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的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也不同,《孔乙已》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竟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笔作枪,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从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我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学里学过的文章《藤野先生》.鲁迅写这文章的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在这篇文章里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藤野先生》,记叙的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
  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鲁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鲁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毋庸质疑,鲁迅是中国历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至少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人参与新中国的革命,用文字为良药治疗了许多中国人麻木的心灵.我们应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力量,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