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即位后 力行改革 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结果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2:28:10
唐玄宗即位后 力行改革 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结果怎么样?
军事改革
唐代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唐书》卷五十《兵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兵制专史.但是,由于《兵志》本身编纂中的缺陷以及体例所限,其中缺乏关于唐代军事决策与领导体制的记述.后来学者则因资料的匮乏也很少于此进行系统探讨.故本文辍拾零星资料,于此略事梳理,以求正于方家通人.
本文讨论四个问题:第一,唐代军事决策及其特点.第二,唐代军事行政及其职责.第三,唐代中央军事统领机关及其演变.第四,唐代藩镇时代军队统领机构及其变化(注:凡前人已有论述的行军统帅和都护府制度等,则不涉及.).唐代军事决策是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某一方面的主管部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至于唐代军事监察问题,特别是宦官监军制度,有相当的独立性,也应该属于军事领导体制的一环,因笔者曾经有所论述,于此从略.
一、唐代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在中国古代中央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下,皇帝是军国大政的最高决策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代表皇帝参与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是宰相.唐代中央决策机制以三省六部制为时代特色.所谓三省六部体制用现代政治制度的精神来考察,实际上是一种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合一的制度.中书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六部颁布执行.然而三省长官原则上都是宰相,实际上参与制令决策的过程.另外,从唐初以来,就以他官加参议朝政等名义预宰相事.太宗时代,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称号,并且在高宗以后变成正式的宰相名号[1]](p.8).唐代宰相在一起议政的地方叫做政事堂,开元二十一年(723)改为“中书门下”,并且于其后列置五房,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2](卷四六,《百官一》,p.1183).对于唐代中书门下后列置五房的具体建制,我们知道不多,
但是其兵房主管军事方面的事务,当为必然之事.
政事堂对于军事问题的决策功能,原则上可以用“最高国防会议”的现代概念来表述[3](p.436),但是,无论是宰相还是中书门下政事堂,不可能撇开皇帝独立决策行政,都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在发布政令.唐代皇帝与宰相讨论军国大政主要有常朝、入阁和延英召对三种形式.常朝是指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和清望官等每日或隔日在正殿(宣政殿)朝见皇帝,面奏政事.仪仗随百官退下后,宰相与皇帝议决大政.入阁是指皇帝在便殿(紫宸殿)接见九品以上官员朝见后,宰相与皇帝商议政事.以上两种都是皇帝与宰相利用朝参仪式后举行决策,唐代后期,皇帝多在延英殿处理政事,有时专门就军国大政召见宰相,被称为延英召对.如果宰相有事要与皇帝面商,则称“奏开延英”.由于唐朝后期常朝并不常举,延英殿的御前决策形式便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开延英”便从一种朝参的仪式变成了一种决策的形式.我们且以《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中六次延英决策为例:(1)元和十年(815),裴度被刺伤,宪宗拜
相前宣旨裴度说:“不用宣政参假,即延英对来”.(2)元和十一年六月,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兵败于铁城,朝廷内外一片惊慌.“先是诏群臣各献诛吴元济可否之状,朝臣多言罢兵赦罪为便,翰林学士钱徽、萧fǔ@①语尤切,唯度言贼不可赦”.宰相们揣摩“上必厌兵”想在延英见皇帝是“以罢兵为对”.但是,“延英方奏”,还没有等宰相们开口,宪宗直截了当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今但论此兵合用与否,及朝廷制置当否,卿等唯需要害处置.将帅有不可者,去之勿疑;兵力有不足者,速与应接.何可以一将不利,便沮成计?”(3)元和十二年,裴度被任命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到前线督师,“度既受命,召对于延英”,裴度向宪宗表示“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4)长庆初,穆宗罢裴度兵权,为东都留守,命元稹为相.“谏官相率伏阁门诣延英门者日二三.”(5)裴度奉召至京师,向穆宗谢罪:“受命讨贼无功”.穆宗安慰说:“所谢知,朕于延英待卿”.(6)敬宗欲巡幸洛阳,同平章事、山南东道节度使裴度“自兴元来,因延英奏事,帝语及行幸事”.根据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延英”已经成为皇帝同宰相讨论军国大政的重要场所.宰相见皇帝,或者皇帝要接见宰相,都要开延英.特别是第(2)条材料显示,延英的宰相们要就用兵策略、将帅任免、兵力调遣提出意见,是关于御前军事决策的典型事例.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提倡道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道教佛教采取了宽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公元725年10月12日即开元十三年,唐明皇前往泰山封禅,于11月14日凌晨封禅泰山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发展经济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
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骑」.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唐代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唐书》卷五十《兵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兵制专史.但是,由于《兵志》本身编纂中的缺陷以及体例所限,其中缺乏关于唐代军事决策与领导体制的记述.后来学者则因资料的匮乏也很少于此进行系统探讨.故本文辍拾零星资料,于此略事梳理,以求正于方家通人.
本文讨论四个问题:第一,唐代军事决策及其特点.第二,唐代军事行政及其职责.第三,唐代中央军事统领机关及其演变.第四,唐代藩镇时代军队统领机构及其变化(注:凡前人已有论述的行军统帅和都护府制度等,则不涉及.).唐代军事决策是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某一方面的主管部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至于唐代军事监察问题,特别是宦官监军制度,有相当的独立性,也应该属于军事领导体制的一环,因笔者曾经有所论述,于此从略.
一、唐代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在中国古代中央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下,皇帝是军国大政的最高决策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代表皇帝参与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是宰相.唐代中央决策机制以三省六部制为时代特色.所谓三省六部体制用现代政治制度的精神来考察,实际上是一种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合一的制度.中书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六部颁布执行.然而三省长官原则上都是宰相,实际上参与制令决策的过程.另外,从唐初以来,就以他官加参议朝政等名义预宰相事.太宗时代,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称号,并且在高宗以后变成正式的宰相名号[1]](p.8).唐代宰相在一起议政的地方叫做政事堂,开元二十一年(723)改为“中书门下”,并且于其后列置五房,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2](卷四六,《百官一》,p.1183).对于唐代中书门下后列置五房的具体建制,我们知道不多,
但是其兵房主管军事方面的事务,当为必然之事.
政事堂对于军事问题的决策功能,原则上可以用“最高国防会议”的现代概念来表述[3](p.436),但是,无论是宰相还是中书门下政事堂,不可能撇开皇帝独立决策行政,都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在发布政令.唐代皇帝与宰相讨论军国大政主要有常朝、入阁和延英召对三种形式.常朝是指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和清望官等每日或隔日在正殿(宣政殿)朝见皇帝,面奏政事.仪仗随百官退下后,宰相与皇帝议决大政.入阁是指皇帝在便殿(紫宸殿)接见九品以上官员朝见后,宰相与皇帝商议政事.以上两种都是皇帝与宰相利用朝参仪式后举行决策,唐代后期,皇帝多在延英殿处理政事,有时专门就军国大政召见宰相,被称为延英召对.如果宰相有事要与皇帝面商,则称“奏开延英”.由于唐朝后期常朝并不常举,延英殿的御前决策形式便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开延英”便从一种朝参的仪式变成了一种决策的形式.我们且以《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中六次延英决策为例:(1)元和十年(815),裴度被刺伤,宪宗拜
相前宣旨裴度说:“不用宣政参假,即延英对来”.(2)元和十一年六月,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兵败于铁城,朝廷内外一片惊慌.“先是诏群臣各献诛吴元济可否之状,朝臣多言罢兵赦罪为便,翰林学士钱徽、萧fǔ@①语尤切,唯度言贼不可赦”.宰相们揣摩“上必厌兵”想在延英见皇帝是“以罢兵为对”.但是,“延英方奏”,还没有等宰相们开口,宪宗直截了当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今但论此兵合用与否,及朝廷制置当否,卿等唯需要害处置.将帅有不可者,去之勿疑;兵力有不足者,速与应接.何可以一将不利,便沮成计?”(3)元和十二年,裴度被任命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到前线督师,“度既受命,召对于延英”,裴度向宪宗表示“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4)长庆初,穆宗罢裴度兵权,为东都留守,命元稹为相.“谏官相率伏阁门诣延英门者日二三.”(5)裴度奉召至京师,向穆宗谢罪:“受命讨贼无功”.穆宗安慰说:“所谢知,朕于延英待卿”.(6)敬宗欲巡幸洛阳,同平章事、山南东道节度使裴度“自兴元来,因延英奏事,帝语及行幸事”.根据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延英”已经成为皇帝同宰相讨论军国大政的重要场所.宰相见皇帝,或者皇帝要接见宰相,都要开延英.特别是第(2)条材料显示,延英的宰相们要就用兵策略、将帅任免、兵力调遣提出意见,是关于御前军事决策的典型事例.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提倡道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道教佛教采取了宽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公元725年10月12日即开元十三年,唐明皇前往泰山封禅,于11月14日凌晨封禅泰山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发展经济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
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骑」.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