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5 22:09:43
古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有哪些固定句式
解题思路: 掌握句式名称,找出例句,明白其结构。 详情见解答过程。
解题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荆轲刺秦王》
1、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文言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鸿门宴》
特殊句式:
1、省略句。如:
(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蒙后省
(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6)为(吾)击破沛公军
(7)毋从(之)俱死也
(8)竖子不足与(之)谋
(9)沛公军(于)霸上
(10)沛公欲王(于)关中
(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常见的有省略主语,如例(1)承前省主语“沛公”,例(2)蒙后省主语“沛公”;有时文言句中省略了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例(3),就省略了动词“恐”;有时句中省略了宾语,如例(4)(5),这种省略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所省多是代词“之”;在文言句中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也较常见,如例(6)(7)(8),省略的也一般是代词“之”;此外,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例(9)(10)(11)。
2、判断句。如:
(12)亚父者,范增也
(13)此天子气也
(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6)此亡秦之续耳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的。文言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如例(12),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表示判断语气;这种形式还有几种变式:“……,……也”,“……者,……”,“……,……者也”,如例(13)(14)是用“也”表示判断(例(14)中的“者”是代词“的人”),例(15)用“者也”表示判断;也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或者用较虚化的动词“为”或副词“乃”、“即”、“则”等表示判断,如,例(17);此外,有时句尾用语气词“耳”表肯定兼判断语气,如例(1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不过是很少的。
3、被动句。如:
(1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9)吾属今为之虏矣!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如“不拘于时”(《师说》);也有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还有的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例(18)(19);文言中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的很少。
4、宾语前置句。如:
(20)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21)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宾语前置是指在文言中将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如例(20)(21);3、用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和成语“唯利是图”。
5、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如:
(22)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3)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24)良曰:“长于臣。”(于臣长)
(25)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到前面来。上面的例(22)-例(25)都是这种情况。
同学,这些文言知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荆轲刺秦王》
1、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文言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鸿门宴》
特殊句式:
1、省略句。如:
(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蒙后省
(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6)为(吾)击破沛公军
(7)毋从(之)俱死也
(8)竖子不足与(之)谋
(9)沛公军(于)霸上
(10)沛公欲王(于)关中
(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常见的有省略主语,如例(1)承前省主语“沛公”,例(2)蒙后省主语“沛公”;有时文言句中省略了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例(3),就省略了动词“恐”;有时句中省略了宾语,如例(4)(5),这种省略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所省多是代词“之”;在文言句中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也较常见,如例(6)(7)(8),省略的也一般是代词“之”;此外,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例(9)(10)(11)。
2、判断句。如:
(12)亚父者,范增也
(13)此天子气也
(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6)此亡秦之续耳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的。文言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如例(12),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表示判断语气;这种形式还有几种变式:“……,……也”,“……者,……”,“……,……者也”,如例(13)(14)是用“也”表示判断(例(14)中的“者”是代词“的人”),例(15)用“者也”表示判断;也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或者用较虚化的动词“为”或副词“乃”、“即”、“则”等表示判断,如,例(17);此外,有时句尾用语气词“耳”表肯定兼判断语气,如例(1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不过是很少的。
3、被动句。如:
(1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9)吾属今为之虏矣!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如“不拘于时”(《师说》);也有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还有的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例(18)(19);文言中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的很少。
4、宾语前置句。如:
(20)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21)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宾语前置是指在文言中将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如例(20)(21);3、用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和成语“唯利是图”。
5、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如:
(22)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3)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24)良曰:“长于臣。”(于臣长)
(25)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到前面来。上面的例(22)-例(25)都是这种情况。
同学,这些文言知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