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小年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19:32:03
大年、小年乎?
每所高校每年即使在同一个省,录取平均分数线也会高低不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大小年”,也就是说,录取分数可能一年高一年低.从报考心理来讲,当报考学校过去录取分数线较高时,很多考生会选择放弃报考该校,而报考另一所投档线较低的学校.由于实际招生数量有限,不可能确保每一位考生都能被录取,往往是报考的考生越多,该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会越高;反之,报考的考生越少,则该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会越低(当然,这种“低”是有限度的,考生必须达到学校所处招生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如何参考“大小年”现象合理填报高考志愿
在研究高校录取比例时,可以发现有些学校的录取比例几年来呈现波浪型态势,前一年录取比例小于1,后一年却远远高于1.这种录取比例呈较大反常的现象,便是“大小年”现象.参考“大年”和“小年”其实对考生填报志愿颇有帮助,记者为此采访了长宁区教育考试中心高招办主任王大东,解读“大小年”现象.
[独家填报经]
从“大小年”参考录取比例改变趋势
据介绍,所谓“大年”就是指某学校或专业在某年内特别火,报考人数特别多,分数线也就水涨船高了,这年就是它的“大年”.而“小年”正好相反,由于报考人数少,分数线降低.
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因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专业分数特别高,当年报考的学生会担心不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或专业,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分数低,则都集中到这里来,分数线自然又会升高,以此循环往复.
通常情况下,看“大小年”一看录取比例,比如上海海事大学文科第一批次,2005年的上线一志愿录取比例1.81,是“大年”;2006年却下降到0.75,成为“小年”.二看报考情况.报的人多说明是“大年”,报的人少则是“小年”.三看录取分数.录取分数高说明“大年”,录取分数低则说明是“小年”.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关注“大年”、“小年”的动向,参考几年来这个学校的录取比例的改变趋势,尽量避免去挤太窄的“独木桥”.
如何参考“大小年”?简单来说,某学校今年若是“大年”,家长、考生往往第二年不会去选择报考,那明年该校极有可能出现“小年”,如果考生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则有可能在报考该校时遇上“小年”,从而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理想高校.
比如同济大学第二批第一志愿理科,2003年由于第一年招生,录取比例只有0.64,到了2004年就上升到4.19,这样一来,考分自然就高上去了.因此对于一些名校去年新设的专业,若去年的文理科录取比例都小于1,那么今年可能会大幅度上升.
可见,对于那些新办的学校或者新开设的专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谨慎.同时可以猜测,今年新开设的高校专业,也有可能因为报考人数不多而遇到“小年”,这也是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作为参考的.
不过,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时,不能单纯看绝对分,而要看录取分数线和每批控制线之间的差值.因为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每年都在变,所以分数高的年份不一定难考,简单地参考往年的绝对分数会误导志愿填报.
另外,虽然有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确实会出现“大小年”现象,比如,外地高校“大、小年”较明显的是理科南京大学、中国科大、首都经贸,文科武汉大学、西安外语学院等,但也存在反例.所以不能只参考去年一年的录取分数线,而要参考前3—4年的录取分数线.
[特别提醒]
“大小年”只能作为参考
大小年现象只能视作是一种人为造成的现象,它并不绝对.所以,有实力的人可以赌一把,但没实力的人则不建议依赖于该现象.
1、有些学校录取比例一直比较平稳.比如,上海高校中除了第二批文科:上外贸、上理工、海事大学之外,本市其他高校本科一志愿录取比例近年一直比较平稳.
2、有些学校的报考人数在逐年递增.近几年来,有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一直在上升,录取比例也由此上升,这一现象在第二批、第三批的学校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第二批的上海电力学院的文科录取比例在2001年是0.57,到了2004年已上升到了1.65;第三批的二工大文科的录取比例则从2002年的0.67升高到了2004年的5.50.这说明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环境设施在不断进步,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南开大学连续4年一志愿录取比例一年比一年高.
对那些每年录取比例在提高的学校,考生应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慎重考虑自己的实际学习成绩能否报考,尽量做到要求不要太高.
3、还有些学校一志愿录取比例不高,但该校录取分数却不低.特别是在第一批次的高校中,尽管有些学校某年的录取比例小于1,但是当它在第二批次录取时就完全可能大大地超过1.比如许多考生喜欢把上海大学列为第二志愿,但是其实上海大学留给第二志愿的计划数并不是很多.由于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来录取,加上报考的人数又多,留给第二志愿的计划数又少,这就必然导致录取的分数会很高.
所以对于这类学校,考生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以为该校第一志愿招不满,就意味着第二志愿一定能报得上.
如何参考“大小年”现象合理填报高考志愿
在研究高校录取比例时,可以发现有些学校的录取比例几年来呈现波浪型态势,前一年录取比例小于1,后一年却远远高于1.这种录取比例呈较大反常的现象,便是“大小年”现象.参考“大年”和“小年”其实对考生填报志愿颇有帮助,记者为此采访了长宁区教育考试中心高招办主任王大东,解读“大小年”现象.
[独家填报经]
从“大小年”参考录取比例改变趋势
据介绍,所谓“大年”就是指某学校或专业在某年内特别火,报考人数特别多,分数线也就水涨船高了,这年就是它的“大年”.而“小年”正好相反,由于报考人数少,分数线降低.
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因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专业分数特别高,当年报考的学生会担心不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或专业,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分数低,则都集中到这里来,分数线自然又会升高,以此循环往复.
通常情况下,看“大小年”一看录取比例,比如上海海事大学文科第一批次,2005年的上线一志愿录取比例1.81,是“大年”;2006年却下降到0.75,成为“小年”.二看报考情况.报的人多说明是“大年”,报的人少则是“小年”.三看录取分数.录取分数高说明“大年”,录取分数低则说明是“小年”.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关注“大年”、“小年”的动向,参考几年来这个学校的录取比例的改变趋势,尽量避免去挤太窄的“独木桥”.
如何参考“大小年”?简单来说,某学校今年若是“大年”,家长、考生往往第二年不会去选择报考,那明年该校极有可能出现“小年”,如果考生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则有可能在报考该校时遇上“小年”,从而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理想高校.
比如同济大学第二批第一志愿理科,2003年由于第一年招生,录取比例只有0.64,到了2004年就上升到4.19,这样一来,考分自然就高上去了.因此对于一些名校去年新设的专业,若去年的文理科录取比例都小于1,那么今年可能会大幅度上升.
可见,对于那些新办的学校或者新开设的专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谨慎.同时可以猜测,今年新开设的高校专业,也有可能因为报考人数不多而遇到“小年”,这也是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作为参考的.
不过,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时,不能单纯看绝对分,而要看录取分数线和每批控制线之间的差值.因为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每年都在变,所以分数高的年份不一定难考,简单地参考往年的绝对分数会误导志愿填报.
另外,虽然有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确实会出现“大小年”现象,比如,外地高校“大、小年”较明显的是理科南京大学、中国科大、首都经贸,文科武汉大学、西安外语学院等,但也存在反例.所以不能只参考去年一年的录取分数线,而要参考前3—4年的录取分数线.
[特别提醒]
“大小年”只能作为参考
大小年现象只能视作是一种人为造成的现象,它并不绝对.所以,有实力的人可以赌一把,但没实力的人则不建议依赖于该现象.
1、有些学校录取比例一直比较平稳.比如,上海高校中除了第二批文科:上外贸、上理工、海事大学之外,本市其他高校本科一志愿录取比例近年一直比较平稳.
2、有些学校的报考人数在逐年递增.近几年来,有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一直在上升,录取比例也由此上升,这一现象在第二批、第三批的学校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第二批的上海电力学院的文科录取比例在2001年是0.57,到了2004年已上升到了1.65;第三批的二工大文科的录取比例则从2002年的0.67升高到了2004年的5.50.这说明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环境设施在不断进步,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南开大学连续4年一志愿录取比例一年比一年高.
对那些每年录取比例在提高的学校,考生应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慎重考虑自己的实际学习成绩能否报考,尽量做到要求不要太高.
3、还有些学校一志愿录取比例不高,但该校录取分数却不低.特别是在第一批次的高校中,尽管有些学校某年的录取比例小于1,但是当它在第二批次录取时就完全可能大大地超过1.比如许多考生喜欢把上海大学列为第二志愿,但是其实上海大学留给第二志愿的计划数并不是很多.由于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来录取,加上报考的人数又多,留给第二志愿的计划数又少,这就必然导致录取的分数会很高.
所以对于这类学校,考生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以为该校第一志愿招不满,就意味着第二志愿一定能报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