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掐丝珐琅"景泰蓝"的工艺流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0:55:38
掐丝珐琅"景泰蓝"的工艺流程?
具体阐述,越多越好.不要用那么几个词
请具体说明每个步骤,说的好加50分.
掐丝珐琅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传入中国,因明景泰年间“铜胎掐丝珐琅”盛行,且工艺成熟,烧制出一种特别的蓝色而得名,所以叫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因为事先对颜色的筹谋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万历以后,虽然偶然有烧制,并非象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
清康乾时期,宫内设有专门的景泰蓝造办处,工艺发展达到高峰.清朝乾隆时期,烧制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从嘉庆年间起,皇宫造办处逐渐停产,民间景泰蓝作坊相应增多.鸦片战争后,景泰蓝开始大量售往海外.1937年至解放初期,因战争原因许多民间作坊相继倒闭,景泰蓝工艺陷入低迷.1951年,景泰蓝国营特艺实验厂成立,从1952年起由市政府扶植陆续成立几大景泰蓝生产合作社.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北京珐琅厂.1958年北京景泰蓝厂成立.“文革”前,景泰蓝起死回生并达到另一高峰,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市场得到很快发展.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景泰蓝与玉器、牙雕、漆器合称中国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它出身高贵,气质典雅,工艺精美,原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作为权力与地位象征的珍贵艺术品,后经过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的传承,日益显现动人光彩.但现在仍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旧时专供皇宫贵族享用
1793年,载着庞大英国使节团的船舰驶入中国港口.为首的马戛尔尼代表大英帝国将代表先进科技的天文地理音乐钟献给乾隆帝.作为回赠,乾隆将景泰蓝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赏赐”给他们(法兰西院士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这是清政府外交史上的一个细节,却是景泰蓝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的开始.
据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俘虏大批有专业技能的西亚工匠,专为蒙古贵族制造奢华的日用品.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胎珐琅制品也在那时由阿拉伯工匠带入中国,这种器物是在铜器表面以各色釉料涂成花纹,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镀烧而成.史料称其传入之初有“大食窑器”(中国宋元时期称阿拉伯为“大食”)、“发郎”、“佛郎嵌”等叫法,但很快与中国传统风格融合.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景泰年间,宫廷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御用监,出品在质料上取得空前发展,炼出许多新的釉料色.工匠经实验烧出一种极透亮的蓝色釉彩,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说那是一种完全来自天然矿物质的松石绿,现已很少见,但铜胎掐丝珐琅的另一名称景泰蓝从此广为流传.
从元末开始,宫内无论祭祀用品还是玩赏摆设中都开始出现景泰蓝.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等便是元晚期作品.到了清代尤其是康乾年间,小到皇室成员手上的扳指,大到桌椅、床榻、屏风甚至佛塔,景泰蓝制品无所不在.如今从故宫珍宝馆和承德外八庙小布达拉宫大殿的陈设中仍可看到那个时期对景泰蓝“铺天盖地”的使用.
康乾时期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张同禄说那时在皇宫养心殿设有御用工厂“造办处”.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的工匠已多至几百人.至乾隆四年(1739年),造办处还专门招来广州的梁绍文和扬州的王世雄制作珐琅器.张同禄说,由于是制作御用品,造办处用料极尽奢华,镀金之厚重也远远超出明代,甚至常在釉料中直接加入金银使色彩更玉润.清代还研制出粉红、银黄和黑等颜色,并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丝工技艺达到空前水准.
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介绍说,从故宫现存不多的景泰蓝器物中仍可看出,清代景泰蓝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在器物的顶、盖、耳、足等边线部位都有细致入微的錾活装饰,有的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
据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夏更起介绍,从嘉庆年间开始,宫内的景泰蓝造办处逐渐停产.清朝晚期,随着皇室工匠的流失,景泰蓝工艺开始“移居”民间作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景泰蓝再次受到西方人青睐,并开始大量出口.此时除少量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商号纷纷开张,如老天利、静远堂、志远堂等,其中以老天利名声最大,工艺最精.
据早年在老天利当过学徒的双福寿老人回忆,老天利工厂约位于宝禅寺街,为清末外国人出资兴建,有西方资本主义工厂的特征,将打胎、掐丝、点蓝、烧蓝、镀金等工序分开,由专人完成,且工人还有班车乘坐,产品几乎全部出口.
据相关资料记载,1923年至1924年间,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达15万余元,雇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马立新街有其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由于老天利的工人多为散落民间且手艺精湛的珐琅艺人,因而出品基本继承了清朝时的工艺水平,底座上印有“老天利制”的铭文.
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1915年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获一等奖,中国景泰蓝开始受到国际关注.据说民国时北平民间约有珐琅厂50余个,留下铭文的有五六个,当时中国国内市场上开始出现景泰蓝实用品,且销量很大.同时,美、英、法等国商人也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王府井大街上还出现了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公司.
**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外销中断,珐琅厂陆续倒闭.即使还有作坊开工,其制品也是“十蓝九砂”,品质极其低劣.一位曾在海王村旧货市场摆摊的老人感叹:“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那会儿算是绝根了.”
林徽因的学生、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钱美华大师说,解放初期,景泰蓝生产仍在低矮、昏暗的作坊内完成,产品单一、图案简单、色彩单调.为挽救景泰蓝工艺,北京市政府于1950年6月成立了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公司.
钱美华回忆,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主持成立了一个工艺美术研究小组,林徽因还抱病带领钱美华等学生深入民间作坊调查研究,从制胎、掐丝、点蓝等工序开始,跟老师傅熟悉流程.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美术组还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特艺公司还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3号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实验厂,将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艺人请进厂参加实验.钱美华说,当时已有几位老师傅被迫改行拉黄包车了,被请回厂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随着新产品试制成功,景泰蓝“起死回生”.1956年,由42个珐琅作坊合并组成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1958年6月,3个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北京景泰蓝厂,同年改名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同年10月,国营景泰蓝实验厂并入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成立国营北京市珐琅厂.从此两个国营大厂开始了解放后景泰蓝的“康乾盛世”.
米振雄评价景泰蓝是“困难时期对国家有极大贡献的‘功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诸多产业落后于别国,只有以景泰蓝为主的手工艺保持供不应求的出口趋势.
2005年初,米振雄、张同禄历时两年经数万次实验联手制作出的“佛宝天龙八部”,使失传200多年的铸胎珐琅工艺重现,成为业界盛事.但与此同时,无论新东安市场内的“老北京一条街”还是各大名胜周边的旅游用品店,都在热烈出售打着“北京景泰蓝”旗号的各种“掐丝珐琅”制品,其中价格在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景泰蓝”最受游客喜欢.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
市场看似兴盛,其实“劣币驱逐良币”.自1904年老天利出品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景泰蓝开始受到全世界瞩目,以后它每次在国际上亮相几乎都能为国争得巨大荣誉.此后几十年,虽也有过衰败,但其工艺发展得几近完美,并以供不应求的出口量一度成为国家换取外汇的功臣.而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它却已悄然成为神话.
有学者表明景泰蓝是舶来品.但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深信,“景泰蓝和北京烤鸭一样,是完全属于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米大师对此底气十足,他认为珐琅是世界通用名词,虽得名于古代阿拉伯波斯地区的一个地名,且其中的画珐琅确从国外传入,但是中国人最先在铜胎上掐丝点蓝烧制,并不断将这门技艺与本国传统图案及民族特色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掐丝珐琅,即中国的景泰蓝.
并非所有人都清楚景泰蓝的发展史,却对它在近年的“发迹”有目共睹.据张同禄大师回忆,北京曾在短短几年间突然出现多家景泰蓝生产厂家,一时间中国市场看似兴盛至极.可上世纪90年代初他去德国考察时,一位德国代理商竟质问他,为什么中国的景泰蓝被灯光照久了会流水.这令张同禄瞠目结舌,因为答案十分明显并令人愤怒,产品工艺太差导致釉料开裂,而制造者为省事竟用蜡直接去补大块瑕疵和裂痕.
张同禄说,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私营小企业,许多并不具备生产条件,有的原先只是给大厂定点加工原料的小作坊.这些小厂的产品用料低劣、工艺粗糙,图案、造型几乎都是仿照大厂的设计,毫无艺术品位可言,但它们却在北京的许多旅游景点被以极低廉的价格出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并且都注明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景泰蓝”.
面对这样的现实,几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发出无奈的叹息.可事实不会因大师的叹息而改变,2004年10月,曾被称作业界龙头老大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宣布破产,景泰蓝老字号北京市珐琅厂也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虽有大师坐镇,技术工人却只有二十余人,且年龄多为四五十岁,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则再次应验.目前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最老的景泰蓝生产厂,各工序仍能保证传统水平.
如今仍追究已根植中国600余年的景泰蓝的历史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为“良币”创造好的生存环境,让真正的景泰蓝工艺生存下去,并一如它刚出生时那般高贵.
**民间记忆:“文革”期间主题图案几乎全部停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同禄回忆说,景泰蓝的发展到“文革”前达到高潮,但“文革”一开始,它也和其他手工艺一样受到猛烈冲击,原来景泰蓝所表达的主题图案几乎全部被迫停产,要求我们在上面设计“农林牧副渔”、“大海航行靠舵手”,甚至革命样板戏的题材图案.而景泰蓝这种工艺本身并不适合塑造人物,所以显得很尴尬.
“我记忆犹深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文革”时在广交会现场,红卫兵把门封锁,不让广交会开展,最后周总理亲自去给红卫兵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凡是思想上不反动的工艺都可以恢复生产,这样景泰蓝生产才得以解禁,并逐步恢复到以前的生产水平.”
**如今传人:北京仅有的三位国家级大师
张同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华泰保庭炉”被载入“吉尼斯”纪录;“鸟杯”等3件作品被列为工艺美术珍品由国家收藏;“孔雀壶”图案被制成中国惟一的景泰蓝工艺品特种邮票发行.
米振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1980年设计的景泰蓝“巨雄瓶”陈列于中南海紫光阁,并获北京首届工艺美术展特别金奖;1997年为北京市政府设计贺香港回归庆典礼品“普天同庆瓶”.
戴加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四合院”系列获1999年北京市工业设计大赛银奖;“六十五寸八环金镂瓶”获2003年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特别金奖;“海底梦幻”系列获2004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图1:掐丝是景泰蓝制造工艺中最精细的工序,工人将掐好形状的丝蘸上白芨,贴在绘好图案的铜胎上.
图2:工人在进行“烧蓝”工序的操作.类似的需人控制温度的步骤正体现了手工艺生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