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民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7:17:41
56个民族的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傣家竹楼的中柱为什么叫“骚浪”
傣族首领帕雅桑木底打算盖一幢高大的竹楼.他奔忙了三十三天,砍来椽子、楼楞、横梁、木柱,割来一大堆茅草.当他把屋架搭好时,一阵狂风吹来,把屋架刮得东倒西歪,那棵高大的中柱竟被折断了一截.帕雅桑木底只得把屋架拆下来,重新上山去砍一棵中柱.
帕雅桑木底看到的树木,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弯曲不直,一连三天也没有找到合适作中柱的树木.夜里,他躺在窝里叹气.天快亮时,他听到空中一声巨响,似乎有什么东西哗啦啦地落在外面.他翻身起来,走出门外,只见一株笔直的大树立在窝铺旁的空地上.那棵树不高不矮,不粗不细,正合做中柱.看到这棵从天而降的树木,帕雅桑木底知道这是天神帕雅英降福帮助,于是,连忙跪在树前拜谢天王之恩.
天亮以后,帕雅桑木底砍倒这棵大树,劈成柱子,重新开始盖房.那柱子虽然不太大,但却十分沉重,刚直竖起来,柱下的泥土便逐渐下沉变成个土洞,中柱竟顺着土洞坠入地下不见了.
那棵中柱坠落地下之后,轰隆一声落入龙宫.龙王一看,知道这棵木柱是人间的东西,于是就下令龙子龙孙、蟹王、龟王、虾王等所有水族齐用力,将木柱抬出龙宫,托出地面,送还帕雅桑木底.
帕雅桑木底看到龙王带着水族把木柱托出地面,又惊又喜.他向龙王询问木柱为什么会坠落.龙王告诉他,这是一棵坠落之柱,名叫“骚浪”,只要直竖在地面,它就会下坠.要想不让它下坠,必须用两种树懂岛、懂芒的叶子垫在柱脚下面,因为懂岛有上托之力,能向上托住木柱;懂芒有垫牢之功,能挡住下陷之土.
帕雅桑木底上山找来懂岛和懂芒两种树叶,铺垫在准备立中柱的那小块地面上,再把中柱竖立在树叶之上.果然,中柱竖立起来,不再下陷了,房屋盖起来了.从此以后,傣家人一直称中柱为“骚浪”,并世代沿袭着建房时在中柱“骚浪”之下垫懂岛、懂芒的习俗.
傣族干栏式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间,男女数代同宿一室,席楼而卧,仅仅是使用黑布蚊帐,作为间隔.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除锅、盆、罐外.其余桌、凳、箩、筐、饭盒等系竹篾编制而成.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时有全寨互相帮助的习惯,一家盖房,全村出动,送草排,赠送青竹,出劳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当快,一幢竹楼只需一天多即可竣工.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赞哈”,更以自己的歌声祝贺主人迁入新居.
傣族竹楼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有新变化.最主要变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栏式竹楼逐步向木楼、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发展变化.但由于傣族喜爱自己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除少部份傣族民居向现代化建筑改变外,而大多数傣族民居仍然保持着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哈尼族的“拥熬”、“拥戈”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也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另一类叫“拥戈”.
哈尼族的住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挖出一个呈方形的地坪,然后在地坪外边的斜坡上栽上树叉,在树丫叉形地坪土台间架上木料,用竹笆铺成距地面约有二、三尺高的楼台,接着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铺成的“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即冬暖夏凉.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铺就的楼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御寒,夏天凉爽又防潮.
所以,“拥熬”在20世纪50所代以前,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 “拥戈”也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一楼一底.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两面三间,里间称“拥玛缥”,是女性成员居室,并兼做厨房,设一火塘供做饭、取暖.外间叫“波罗缥”,是男性成员住室,并兼做堂屋,设一火塘供照明取暖.男女室各设一火塘,客人来访,按性别分别从男女室楼梯上楼. 哈尼族的住房除了“拥熬”、“拥戈”这两种建筑形式外,还有母房与子房之分.母房就是家长或当家的兄长居住的房屋,这种母房哈尼语称其为“拥玛”.“拥玛”有人叫它大房,它比子房大,既是家长的住室,又是一家人用餐、招待客人等活动的中心.在“拥玛”附近建盖一种比较矮小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那就是子房,哈尼语叫“拥扎”.“拥扎”是小伙子寻偶和建立小家庭的住房.儿子长大之后,便新建盖子房,一人一间,无一例外.父母在世时,儿子与媳妇都住在子房内,直至自己当家之时,才从子房迁入母房. 哈尼族自古有相帮建房的风俗,一家盖房,全寨帮忙.新房落成要设宴待客,请歌手唱歌,举行热闹的贺新房活动.
拉祜族的“底页”
居住在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在20世纪50所代初,沿有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社会形态,具体的反映在由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大家庭“底页”大房子的居住生活上.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
所谓“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拉祜族分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两个支系.两个支系的住房有些不同.拉祜西住土墙悬山顶平房或板壁平房,内设3间,分为卧室、堂屋、伙房,多用茅草盖顶.拉祜纳住干栏式楼房,形似傣族竹楼,但较为简陋.
拉祜纳的竹楼,多以栗木为柱,竹为椽、草盖顶,以竹篱代墙.底室无墙,用于关畜禽、堆柴禾、杂物,楼室住人.竹楼呈长条形的大房子,高7至8米,宽约10米,长10多米至20米不等,以每个“底页”的人数多少而定,其建筑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楼门开在大梁左右两侧,设有宽木梯,楼室内有一走廊.走廊一侧为居室,一个“底页”(小家庭)一间,每间有一火塘,供小家庭做饭、取暖居住.如巴卡乃寨的那期家,以女主人那期和丈夫协卡为中心,包括他们已婚的女儿、儿子及其子女共101人组成一个“底页”的大家庭.全家共同居住在干栏式的公共楼房内,上下两层,长23公尺,宽10公尺.房内分9格,在房中设置9个火塘.这就清楚说明在这幢大房子的一个“底页”(氏族大家庭),是以9个火塘为单位的小家庭(“底谷”)组成的母系.父系共存的一个氏族大家庭.
拉祜族有相帮盖房的良好风尚.旧时盖房,全寨 男女出动,男人竖柱上椽,女人上山割草,当日动工,当日建成.夜里即设宴举行贺新房仪式,全寨 男女边饮洒,边跳芦笙以示祝贺.
基诺族大房子
由于基诺族的社会形态,直至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反映基诺族原始社会形态的父系氏族家长制痕迹,尚留存在基诺族的民居形制之中,大房子就是独具特色的形式.如基诺山巴亚的白腊车家,数代共70人住在一幢长30多公尺,宽10公尺的竹楼里.屋内除总火塘外,还有3个小火塘,全家做饭、吃饭、休息、举行家庭会议都在这里.火塘两旁为居室,以长幼和婚否依次排列.家长在去世后方可依次调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另一种是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居住在一幢大竹楼里,也有一个最年长的男性家长,但各个小家庭已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有共耕的习惯,但已按小家庭独立消费.如20世纪的40年代亚诺还余存有10余幢大套房.其中最大的一幢长房是木腊标家,房内共有28个小家庭,140多人.各个小家庭不仅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而且还有各自的火塘,以小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消费.大家庭只是在过节和重要农事季节以及婚丧嫁娶之时举行传统的集体活动.从居住形式来看是原始的共居习俗,但从生产生活的消费来看,已逐步从集体共有制向家庭私有制发展了.
基诺族的大房子属干栏式的建筑,楼层低矮,距地面约一米左右,大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房子的梁、柱属木料结构,四壁用竹篱笆作墙,屋面用茅草编成的草排铺盖.室内无窗,白天光线较暗.每根梁、柱间均以子母扣咬紧,全房不用钉子,房架的椽和草排都用藤条和竹篾条缠牢拴紧.盖房取材方便,一家盖房,全寨男女群众相帮,以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一幢大房子盖起来.
现在基诺族的父系氏族家长制大房子已从基诺族的生活中永远的消失了.目前,省、州的有关部门正在基诺乡的巴坡寨、巴卡小寨建立民族民俗旅游景点和基诺族民俗生态村,他们正本着以复原历史原貌的要求,进行着紧张的工作.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目睹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大房子和原汁原味的风情习俗了.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傣家竹楼的中柱为什么叫“骚浪”
傣族首领帕雅桑木底打算盖一幢高大的竹楼.他奔忙了三十三天,砍来椽子、楼楞、横梁、木柱,割来一大堆茅草.当他把屋架搭好时,一阵狂风吹来,把屋架刮得东倒西歪,那棵高大的中柱竟被折断了一截.帕雅桑木底只得把屋架拆下来,重新上山去砍一棵中柱.
帕雅桑木底看到的树木,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弯曲不直,一连三天也没有找到合适作中柱的树木.夜里,他躺在窝里叹气.天快亮时,他听到空中一声巨响,似乎有什么东西哗啦啦地落在外面.他翻身起来,走出门外,只见一株笔直的大树立在窝铺旁的空地上.那棵树不高不矮,不粗不细,正合做中柱.看到这棵从天而降的树木,帕雅桑木底知道这是天神帕雅英降福帮助,于是,连忙跪在树前拜谢天王之恩.
天亮以后,帕雅桑木底砍倒这棵大树,劈成柱子,重新开始盖房.那柱子虽然不太大,但却十分沉重,刚直竖起来,柱下的泥土便逐渐下沉变成个土洞,中柱竟顺着土洞坠入地下不见了.
那棵中柱坠落地下之后,轰隆一声落入龙宫.龙王一看,知道这棵木柱是人间的东西,于是就下令龙子龙孙、蟹王、龟王、虾王等所有水族齐用力,将木柱抬出龙宫,托出地面,送还帕雅桑木底.
帕雅桑木底看到龙王带着水族把木柱托出地面,又惊又喜.他向龙王询问木柱为什么会坠落.龙王告诉他,这是一棵坠落之柱,名叫“骚浪”,只要直竖在地面,它就会下坠.要想不让它下坠,必须用两种树懂岛、懂芒的叶子垫在柱脚下面,因为懂岛有上托之力,能向上托住木柱;懂芒有垫牢之功,能挡住下陷之土.
帕雅桑木底上山找来懂岛和懂芒两种树叶,铺垫在准备立中柱的那小块地面上,再把中柱竖立在树叶之上.果然,中柱竖立起来,不再下陷了,房屋盖起来了.从此以后,傣家人一直称中柱为“骚浪”,并世代沿袭着建房时在中柱“骚浪”之下垫懂岛、懂芒的习俗.
傣族干栏式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间,男女数代同宿一室,席楼而卧,仅仅是使用黑布蚊帐,作为间隔.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除锅、盆、罐外.其余桌、凳、箩、筐、饭盒等系竹篾编制而成.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时有全寨互相帮助的习惯,一家盖房,全村出动,送草排,赠送青竹,出劳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当快,一幢竹楼只需一天多即可竣工.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赞哈”,更以自己的歌声祝贺主人迁入新居.
傣族竹楼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有新变化.最主要变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栏式竹楼逐步向木楼、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发展变化.但由于傣族喜爱自己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除少部份傣族民居向现代化建筑改变外,而大多数傣族民居仍然保持着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哈尼族的“拥熬”、“拥戈”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也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另一类叫“拥戈”.
哈尼族的住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挖出一个呈方形的地坪,然后在地坪外边的斜坡上栽上树叉,在树丫叉形地坪土台间架上木料,用竹笆铺成距地面约有二、三尺高的楼台,接着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铺成的“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即冬暖夏凉.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铺就的楼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御寒,夏天凉爽又防潮.
所以,“拥熬”在20世纪50所代以前,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 “拥戈”也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一楼一底.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两面三间,里间称“拥玛缥”,是女性成员居室,并兼做厨房,设一火塘供做饭、取暖.外间叫“波罗缥”,是男性成员住室,并兼做堂屋,设一火塘供照明取暖.男女室各设一火塘,客人来访,按性别分别从男女室楼梯上楼. 哈尼族的住房除了“拥熬”、“拥戈”这两种建筑形式外,还有母房与子房之分.母房就是家长或当家的兄长居住的房屋,这种母房哈尼语称其为“拥玛”.“拥玛”有人叫它大房,它比子房大,既是家长的住室,又是一家人用餐、招待客人等活动的中心.在“拥玛”附近建盖一种比较矮小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那就是子房,哈尼语叫“拥扎”.“拥扎”是小伙子寻偶和建立小家庭的住房.儿子长大之后,便新建盖子房,一人一间,无一例外.父母在世时,儿子与媳妇都住在子房内,直至自己当家之时,才从子房迁入母房. 哈尼族自古有相帮建房的风俗,一家盖房,全寨帮忙.新房落成要设宴待客,请歌手唱歌,举行热闹的贺新房活动.
拉祜族的“底页”
居住在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在20世纪50所代初,沿有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社会形态,具体的反映在由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大家庭“底页”大房子的居住生活上.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
所谓“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拉祜族分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两个支系.两个支系的住房有些不同.拉祜西住土墙悬山顶平房或板壁平房,内设3间,分为卧室、堂屋、伙房,多用茅草盖顶.拉祜纳住干栏式楼房,形似傣族竹楼,但较为简陋.
拉祜纳的竹楼,多以栗木为柱,竹为椽、草盖顶,以竹篱代墙.底室无墙,用于关畜禽、堆柴禾、杂物,楼室住人.竹楼呈长条形的大房子,高7至8米,宽约10米,长10多米至20米不等,以每个“底页”的人数多少而定,其建筑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楼门开在大梁左右两侧,设有宽木梯,楼室内有一走廊.走廊一侧为居室,一个“底页”(小家庭)一间,每间有一火塘,供小家庭做饭、取暖居住.如巴卡乃寨的那期家,以女主人那期和丈夫协卡为中心,包括他们已婚的女儿、儿子及其子女共101人组成一个“底页”的大家庭.全家共同居住在干栏式的公共楼房内,上下两层,长23公尺,宽10公尺.房内分9格,在房中设置9个火塘.这就清楚说明在这幢大房子的一个“底页”(氏族大家庭),是以9个火塘为单位的小家庭(“底谷”)组成的母系.父系共存的一个氏族大家庭.
拉祜族有相帮盖房的良好风尚.旧时盖房,全寨 男女出动,男人竖柱上椽,女人上山割草,当日动工,当日建成.夜里即设宴举行贺新房仪式,全寨 男女边饮洒,边跳芦笙以示祝贺.
基诺族大房子
由于基诺族的社会形态,直至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反映基诺族原始社会形态的父系氏族家长制痕迹,尚留存在基诺族的民居形制之中,大房子就是独具特色的形式.如基诺山巴亚的白腊车家,数代共70人住在一幢长30多公尺,宽10公尺的竹楼里.屋内除总火塘外,还有3个小火塘,全家做饭、吃饭、休息、举行家庭会议都在这里.火塘两旁为居室,以长幼和婚否依次排列.家长在去世后方可依次调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另一种是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居住在一幢大竹楼里,也有一个最年长的男性家长,但各个小家庭已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有共耕的习惯,但已按小家庭独立消费.如20世纪的40年代亚诺还余存有10余幢大套房.其中最大的一幢长房是木腊标家,房内共有28个小家庭,140多人.各个小家庭不仅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而且还有各自的火塘,以小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消费.大家庭只是在过节和重要农事季节以及婚丧嫁娶之时举行传统的集体活动.从居住形式来看是原始的共居习俗,但从生产生活的消费来看,已逐步从集体共有制向家庭私有制发展了.
基诺族的大房子属干栏式的建筑,楼层低矮,距地面约一米左右,大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房子的梁、柱属木料结构,四壁用竹篱笆作墙,屋面用茅草编成的草排铺盖.室内无窗,白天光线较暗.每根梁、柱间均以子母扣咬紧,全房不用钉子,房架的椽和草排都用藤条和竹篾条缠牢拴紧.盖房取材方便,一家盖房,全寨男女群众相帮,以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一幢大房子盖起来.
现在基诺族的父系氏族家长制大房子已从基诺族的生活中永远的消失了.目前,省、州的有关部门正在基诺乡的巴坡寨、巴卡小寨建立民族民俗旅游景点和基诺族民俗生态村,他们正本着以复原历史原貌的要求,进行着紧张的工作.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目睹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大房子和原汁原味的风情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