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怎样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15:10:21
怎样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怎样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于高素质的师资,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师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每八个月我们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就要翻一翻,在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情况下,历史赋予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教师先行,特别对于是学习其他学科基础的语文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语文教师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应有大致的了解,《四大名著》肯定是要看的,另外如“孔子”,他的思想,教育理念.在批判的同时,不能把孩子和洗脚水一同倒掉,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影响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他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提出“因材施教”,至今放置四海而皆准.在今天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还极其推崇孔子的思想.我想英国的绅士风度也应是对其儒家思想的发扬吧!又譬如他提出“每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要人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进完善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具有反思的品格,一个教师一生教书30年,共计教学约1万课时,如果每堂课都能进行反思,每课一得,我想定能成为教育家的.大家都知到中国最早的图书馆馆长——李耳,即老子.他的一生,只在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时因守城将领所求,敷衍而作了一篇《道德经》,寥寥五千字,也是老子一生仅存的文字.然而就是这五千言,却精辟的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包含哲学、伦理、道德、修身、和谐…….高尔基曾说:“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一生的影响极大”.该书被誉为世界十大对人类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作为一名出色的语文老师,此书不能不读.
古诗词是中国的瑰宝.记得有一位留学欧洲的学生出国前请教自己的导师:“出国时应带哪些书籍”?导师告之:“两本书必带,一本《英汉词典》、一本《唐诗三百首》,不管到哪儿,读一读《唐诗三百首》,你就会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会因祖国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辉煌历史而自豪”.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对于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有着扎实的诗词积累,在教学上将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加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作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对艺术,哲学有所涉猎.对近代名家更应关注,如鲁迅的激昂、林语堂的幽默、老舍的平和、冰心的清雅、朱自清的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在语文课堂上信马游缰、纵横驰骋.
作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除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外,还要对非本专业的知识,其他的学科有所了解,起到一种学科整合的效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要加强学习.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浙江教育科学》等刊物,多去看看,因其为教育类核心期刊,影响大,起点高,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教育动态和先进理念,正所谓“取法乎上,方能得居其中”.
最近有幸去“杭师院”听浙派名师——王菘舟老师的一堂《长相思》,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的课堂流程、挥洒自如的大家风范所深深折服,尔后在2006年第7期《人民教育》上看到王老师的文章《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读后才体味到: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功夫在课外,回首王老师的成长历程,大概有六七年光景,他是在孤独、沉潜中度过的.他的成功,多半归功于读书,一种随心所欲的读书,凭着纯粹的精神口味去享用大量书籍,不为科研,不为功利,只为读书,读什么呢?什么都读,只要对胃口,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传记的,读的昏天黑地,不知春秋.就这样六七年的沉潜,他的肚子里装了上百本书,这些书慢慢地发酵,慢慢地溶解,慢慢地渗入生命中的每一条血管,每一个细胞,表面看似平静,但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在不断蓄积,不断膨胀.终有一天要喷发,故才有他做课《长相思》时,引起了全场的强烈反响.才有上海浦东庆祝《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大会上,做课《一夜的工作》.在戴玉强歌声《你是这样的人》中,整个礼堂海潮一样的哭声.那一刻,他走进了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诗意的人生.语文从此成为王老师精神生命的一种图腾,这一切的一切更说明读书的重要.
二.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肩负起传承祖国文化的使命.
我们常说,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不过在全球化的大前提下,征服式的主权侵犯已变得不太可能,但是有种主权侵犯却是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这就是文化侵犯.文化的同化,比如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全球的7%,但发行量和收益份额却占到世界的40%,为何好多华裔他们拒绝说华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看到好多大学生填应聘表时,请人代写,怕字写不好被人笑话,或写出的字别人不认识.其实世界上,唯有汉字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具有艺术性,可以成为“书法艺术品”.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学的学科,保卫母语,就是保卫文化.语言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载体.都德的《最后一课》曾描述到:德国占领法国领土,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迫使法国人民弃法语学德语.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在台湾、东北不也是这样做的吗?但我们看到,法国人民却极热爱自己的语言,漫步法国街头,你会发现,在你听不懂法语时,他们会用英语或其他语种来与你交流,但见面问好,和说再见时,他们必用法语不可.还有意大利、俄罗斯等国,他们也都认为本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在中国有两种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担忧,更是要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警惕:一种是传统语言的失传;二是母语的贫乏.比如年轻一代可能很少会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虽千万人吾往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更愿意说:“我好怕怕、哇噻”此类垃圾语言.另一方面英语强势越来越大,诚然,国家希望培养英语人才,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母语和外语会此消彼长,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使用外来语,我们不少社会规则和伦理道德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亲情正在西方式的价值取向中淡化,故而全国各地掀起了感恩教育的热潮.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深思的问题.自古以来,大国的成长是伴随着保卫母语的过程,就汉语而言,被誉为西方文明伟大人物之一的德国学者“莱布尼兹”在学习汉语后说:“汉语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梦寐以求的语言,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字”.既然如此,我们语文老师有什么理由不担当起母语的推崇者、发扬者呢?
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变成了他们的了.他们倒成了正宗,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推崇,眼下红遍全国的“梦想中国”即美国的“美国偶像”节目的翻版,祖先们给我们留下那么多辉煌的文化,作为一名出色的语文老师应将其传承下去.
在教《鲁班学艺》一文时,对古代文化的渗透与传承,简略如下:
在学生自学文章后,我告诉他们鲁班是一位知理守礼的人,请同学们找出来,如他下马向大娘作揖行礼,收拾工具,静候一旁等师傅醒来,抓住这些情节,适时地告诉学生中国的礼仪和尊师的传统;在鲁班勤学技艺不怕吃苦时,引用孔子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当讲到鲁班为民修桥造福时,引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鲁班哭别师傅时,适时灌输“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当鲁班先将斧头等工具磨快时,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师傅的教学,则概括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后总结:鲁班为何能成为木匠祖师,因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理重义的高尚品格.如果我们具有这样的品格,也能成为一个像鲁班样的人,这也是我们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标准,在这堂课中,润物无声的渗透、传承了传统的文化.
三.出色的语文老师应有大爱.上善若水,厚德方能载物.
世界上爱的力量最伟大.语文老师大多是班主任.我们应做到“幼吾幼,及人所幼”,把每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孩子在班级、在社会,可能只是1%,但对于一个家庭和父母却是100%,应善待每个孩子,不管他贫穷、或富有;健康、或残疾,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成为他们父母、朋友、知心人,真诚地对待、平等地沟通,胜于严厉的批评,枯燥的说教万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师要正,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以德服人.语文老师更要具有这样的威望、人格的魅力、令孩子所敬佩,以最高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影响学生,应凝聚中华民族自觉、自信、自主、自强、自尊精神于一身,在孩子心目中树起一座做人的丰碑.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霍懋征,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在她从教30多年的生涯中,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从来没有让一个孩子辍学;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接受家长的礼品和宴请……,在她心中,只装着学生,她班里有位孩子父母工作的地方很远,平时很少回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爱,她跑了很多部门,求了很多人,终于将孩子母亲的工作调了回来.抛开霍老师在教育理论上取得的成就不说,单说这么多“从来没有”,就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崇高的教师,当是楷模.
四.出色的语文教师应摈弃语文教学中的“无效教学”.
谁都知道今日的语文教学正如“煤”的形成,无论教师学生做多少,得到的只是一小块.然而这种窘境人们却没有勇气从自身原因上进行反思,大家把原因归结于考试体制,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卸掉了,比如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为学语文仅在课堂上就大约用了1500多课时,但是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恐怕与老师把自己的问题不当问题,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语文教了太多没用的东西,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我在一次参加公开教研活动中,发现对于文章一处优美的段落或是长句,老师们似乎不约而同地都喜欢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只读的孩子口干舌燥,或是让学生去做一些无需讨论的讨论.这里我并无意说这种做法一定无效,但是如果我们纯粹地为读而读,为讨论而讨论,而不去读中感悟,进而内外到感悟中去读,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共鸣.那么如是做,的确正如一位作家的所言:老师是在“杀掉”时间,追求课堂的一种表象的热闹氛围而已.
最近出版的《中国教育风暴》一文中,有一案例颇能令人反思,几位外国教育专家到一所国内知名的中学听课,学校派出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承担公开课重任.课堂上,教师沉着冷静,学生表现积极,发言踊跃,特别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条理清晰,丝毫不差,近乎完美.这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博得中方教育领导的热烈掌声.上课的老师,中方教育官员满以为外方专家将会给这堂课以极高的评价.然而在会议室里,外国专家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让人反思的问题,他们说:“从学生的表现看,显然学生对老师所要教的知识都已了然于胸,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教呢”?我们应该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我们应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或引领孩子用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摘到桃子,如竹竿、拿梯子、用石头,而不是把桃子递到孩子的手上;或从孩子手里把桃子拿来,再递还给孩子,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兴趣索然.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出色的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应是最亲近孩子生命状态的课,最能滋润孩子心灵的课,最能激发孩子情趣的课,很多时候我们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英国大诗人弥顿说过:“孩子引领成人,如同晨光引领白昼”,语文的教学之本,是要追求孩子的语文,让学生喜欢语文拥有语文,用语文呵护学生的生命发展,这是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所要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归宿.
参考资料: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2005年9期2005年20期2006年7期
②《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王一军编著
③《老子》《古文观止》
④《杭师院浙派名师展示课》  王菘舟 
⑤《聚焦课改决胜课堂》专题讲座 钱源伟
⑥《基础教育形式分析》市骨干培训 周珑⑦《中国教育风暴》《霍懋征访谈》  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