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的发展历程15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4:22:58
ERP的发展历程1500字左右.
ERP:英文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首先提出的,作为当今国际上一个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它在体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也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它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ERP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从90年代开始,以SAP、Oracle为代表的国际著名ERP产品进入中国,并迅速扩展.接着,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早期ERP产品,例如博科ERP、利玛ERP、和佳ERP及开思ERP等.
ERP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要讲清楚ERP原理,我们首先要沿着ERP发展的四个主要的阶段,从最为基本的六十年代时段式MRP原理讲起.
ERP发展阶段图
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60年代的时段式MRP: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作为一种库存订货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MRP阶段.70年代的闭环MRP: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月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阶段(Closed-loop MRP).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生产)以及数控机床等支撑技术.80年代的MRP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MRPⅡ理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当时的解释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
ERP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有关ERP的引入是许多企业颇为关注的问题.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近20年从起步、探索到成熟的风雨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约有700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这种先进的管理软件.然而,其应用的效果很不平衡,各个企业差距较大.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下回顾和思考.
回顾我国的MRP-II/ERP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期.
这一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MRP-II的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阶段,其应用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受多种障碍的制约,应用的效果有限,被人们称之为"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在八十年代,中国刚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强烈.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我国机械工业系统中一些企业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作为MRP-II在中国应用的先驱者,它们曾经走过了一段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首先,存在着管理软件本身的技术问题.当时引进的国外软件大都是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多是相对封闭的专用系统,开放性、通用性极差,设备庞大,操作复杂,系统性能的提升困难.而且国外的软件没有完成本地化的工作,再有就是耗资巨大等,同时又缺少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其次,存在着缺少MRP-II应用与实施的经验问题.再次,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问题.当时企业的领导大都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将其视作为一项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尽管如此,仍有些企业获得了一些效益,如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鼓风机厂等;也有的企业应用并不理想,例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在八十年代后期共斥资2000多万法郎从法国引进了MRP-II系统并安装在两台BULL公司的DPS7000主机上,目标是实现对全公司的订单、库存、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益,但结果其应用的部分尚达不到软件系统的十分之一功能.故从整体来看,企业所得到的效益与巨大的投资及当初的宏图大略相去甚远.
为此,有些人认为"国外的MRP-II软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厂情";一些专家学者在分析和总结这段的应用情况后,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论点,即:"国外的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之后可以用,三分之一不能用."这就是被人们戏称的"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第二阶段:成长期.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1990年至1996年,其主要特征是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实践上否定了以往的观念,被人们称为"三个三分之一休矣"的阶段.
该阶段唱主角的大多还是外国软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阶段的管理软件虽仍然主要还是定位在MRP-II软件的推广与应用上,然而涉及的领域已突破了机械行业而扩展到航天航空、电子与家电、制药、化工等行业.典型的企业有成都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广东科龙容声冰箱厂、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上海机床厂、一汽-大众汽车集团等.此外,象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等老牌的MRP-II用户在启动了国家"863"的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重点工程后,都先后获得了可喜的收益.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以生产管理为核心,联接了物资供应、生产、计划、财务等各个职能部门,可以迅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平衡能力,效率提高了30多倍,为此于1995年11月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授予的"工业领先奖";广东科龙容声冰箱厂的MRP-II项目,经美国APICS(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Inc.创建于1957年)的专家认定达到了A级应用水平,等等.总之,大多数的MRP-II用户在应用系统之后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出和普及、软件系统在UNIX小型机/工作站上以及微机平台上的扩展和软件开发趋势的通用性和开放性都使得MRP-II的应用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二是由于中国企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和创新阶段,积极地革新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三是一些国外的软件公司已完成了本地化的工作,其产品在开放性和通用性方面也作了许多改善,同时我国的财务制度和市场机制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再有就是一些国内的公司对国外软件经过二次开发和改装后形成了国内版本的软件并将其推向市场,使得中国的企业有了更广的选择范围;四是人们在经过了一段学习和探索之后,在观念上开始转变,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此,业界有识之士高声疾呼"三个三分之一休矣",进而对该阶段MRP-II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肯定.
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1)企业在选择和应用MRP-II时缺少整体的规划;(2)应用范围的广度不够,基本上是局限在制造业中;(3)管理的范围和功能只限于企业的内部,尚未将供应 链上的所有环节都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范围之内;(4)部分企业在上马该项目时未对软件的功能和供应商的售后技术支持作详细和全面的考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阶段:成熟期.
该时期是从1997年开始到下世纪初的整个时期,其主要特点是ERP的引入并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业扩展到第二、第三产业;并且由于不断的实践探索,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因而进入了ERP应用的"成熟阶段".
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正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金融业早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新型管理软件来与之相适应.因此ERP就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角,并把它的触角伸向各个行业,特别是对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零售业等情有独钟.从而使ERP的应用范围大大地扩展.例如德国著名的ERP软件供应商SAP公司就推出了多种行业的解决方案,其中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外,还有金融业、高科技产业、邮电与通信业、能源(电力、石油与天然气、煤炭业等)、公共事业、商业与零售业、外贸行业、新闻出版业、咨询服务业、甚至于医疗保健业和宾馆酒店等行业的解决方案.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早已不适应剧烈竞争的要求.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ERP却由于具有更多的功能而渐被企业所青睐.它可为企业提供投资管理、风险分析、跨国家跨地区的集团型企业信息集成、获利分析、销售分析、市场预测、决策信息分析、促销与分销、售后服务与维护、全面质量管理、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利用Internet实现电子商务等MRP-II不具备的功能,企业能利用这些工具来扩大经营管理范围,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获得丰厚的回报.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企业在实施ERP项目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多数企业未能把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与实施ERP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了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了原有的手工操作的情况,造成了ERP的功能难以全面发挥.(2)国内ERP市场尚不成熟,厂商行为难以规范.例如个别公司为了达到自己的销售目的,不管其产品是否适合卖方的实情,不负责任地达成合同,导致了后面的实施工作无法进行和效果不佳的结局.
但是,不管怎么说,目前我国的宏观环境正在日益完善,今后企业的兴衰存亡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相信在"成熟阶段",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认同ERP并使用它,实现科技与管理双轮并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将会大为提高.
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首先提出的,作为当今国际上一个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它在体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也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它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ERP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从90年代开始,以SAP、Oracle为代表的国际著名ERP产品进入中国,并迅速扩展.接着,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早期ERP产品,例如博科ERP、利玛ERP、和佳ERP及开思ERP等.
ERP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要讲清楚ERP原理,我们首先要沿着ERP发展的四个主要的阶段,从最为基本的六十年代时段式MRP原理讲起.
ERP发展阶段图
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60年代的时段式MRP: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作为一种库存订货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MRP阶段.70年代的闭环MRP: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月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阶段(Closed-loop MRP).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生产)以及数控机床等支撑技术.80年代的MRP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MRPⅡ理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当时的解释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
ERP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有关ERP的引入是许多企业颇为关注的问题.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近20年从起步、探索到成熟的风雨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约有700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这种先进的管理软件.然而,其应用的效果很不平衡,各个企业差距较大.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下回顾和思考.
回顾我国的MRP-II/ERP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期.
这一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MRP-II的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阶段,其应用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受多种障碍的制约,应用的效果有限,被人们称之为"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在八十年代,中国刚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强烈.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我国机械工业系统中一些企业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作为MRP-II在中国应用的先驱者,它们曾经走过了一段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首先,存在着管理软件本身的技术问题.当时引进的国外软件大都是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多是相对封闭的专用系统,开放性、通用性极差,设备庞大,操作复杂,系统性能的提升困难.而且国外的软件没有完成本地化的工作,再有就是耗资巨大等,同时又缺少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其次,存在着缺少MRP-II应用与实施的经验问题.再次,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问题.当时企业的领导大都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将其视作为一项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尽管如此,仍有些企业获得了一些效益,如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鼓风机厂等;也有的企业应用并不理想,例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在八十年代后期共斥资2000多万法郎从法国引进了MRP-II系统并安装在两台BULL公司的DPS7000主机上,目标是实现对全公司的订单、库存、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益,但结果其应用的部分尚达不到软件系统的十分之一功能.故从整体来看,企业所得到的效益与巨大的投资及当初的宏图大略相去甚远.
为此,有些人认为"国外的MRP-II软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厂情";一些专家学者在分析和总结这段的应用情况后,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论点,即:"国外的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之后可以用,三分之一不能用."这就是被人们戏称的"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第二阶段:成长期.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1990年至1996年,其主要特征是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实践上否定了以往的观念,被人们称为"三个三分之一休矣"的阶段.
该阶段唱主角的大多还是外国软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阶段的管理软件虽仍然主要还是定位在MRP-II软件的推广与应用上,然而涉及的领域已突破了机械行业而扩展到航天航空、电子与家电、制药、化工等行业.典型的企业有成都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广东科龙容声冰箱厂、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上海机床厂、一汽-大众汽车集团等.此外,象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等老牌的MRP-II用户在启动了国家"863"的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重点工程后,都先后获得了可喜的收益.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以生产管理为核心,联接了物资供应、生产、计划、财务等各个职能部门,可以迅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平衡能力,效率提高了30多倍,为此于1995年11月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授予的"工业领先奖";广东科龙容声冰箱厂的MRP-II项目,经美国APICS(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Inc.创建于1957年)的专家认定达到了A级应用水平,等等.总之,大多数的MRP-II用户在应用系统之后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出和普及、软件系统在UNIX小型机/工作站上以及微机平台上的扩展和软件开发趋势的通用性和开放性都使得MRP-II的应用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二是由于中国企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和创新阶段,积极地革新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三是一些国外的软件公司已完成了本地化的工作,其产品在开放性和通用性方面也作了许多改善,同时我国的财务制度和市场机制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再有就是一些国内的公司对国外软件经过二次开发和改装后形成了国内版本的软件并将其推向市场,使得中国的企业有了更广的选择范围;四是人们在经过了一段学习和探索之后,在观念上开始转变,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此,业界有识之士高声疾呼"三个三分之一休矣",进而对该阶段MRP-II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肯定.
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1)企业在选择和应用MRP-II时缺少整体的规划;(2)应用范围的广度不够,基本上是局限在制造业中;(3)管理的范围和功能只限于企业的内部,尚未将供应 链上的所有环节都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范围之内;(4)部分企业在上马该项目时未对软件的功能和供应商的售后技术支持作详细和全面的考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阶段:成熟期.
该时期是从1997年开始到下世纪初的整个时期,其主要特点是ERP的引入并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业扩展到第二、第三产业;并且由于不断的实践探索,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因而进入了ERP应用的"成熟阶段".
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正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金融业早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新型管理软件来与之相适应.因此ERP就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角,并把它的触角伸向各个行业,特别是对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零售业等情有独钟.从而使ERP的应用范围大大地扩展.例如德国著名的ERP软件供应商SAP公司就推出了多种行业的解决方案,其中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外,还有金融业、高科技产业、邮电与通信业、能源(电力、石油与天然气、煤炭业等)、公共事业、商业与零售业、外贸行业、新闻出版业、咨询服务业、甚至于医疗保健业和宾馆酒店等行业的解决方案.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早已不适应剧烈竞争的要求.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ERP却由于具有更多的功能而渐被企业所青睐.它可为企业提供投资管理、风险分析、跨国家跨地区的集团型企业信息集成、获利分析、销售分析、市场预测、决策信息分析、促销与分销、售后服务与维护、全面质量管理、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利用Internet实现电子商务等MRP-II不具备的功能,企业能利用这些工具来扩大经营管理范围,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获得丰厚的回报.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企业在实施ERP项目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多数企业未能把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与实施ERP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了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了原有的手工操作的情况,造成了ERP的功能难以全面发挥.(2)国内ERP市场尚不成熟,厂商行为难以规范.例如个别公司为了达到自己的销售目的,不管其产品是否适合卖方的实情,不负责任地达成合同,导致了后面的实施工作无法进行和效果不佳的结局.
但是,不管怎么说,目前我国的宏观环境正在日益完善,今后企业的兴衰存亡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相信在"成熟阶段",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认同ERP并使用它,实现科技与管理双轮并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将会大为提高.